第0831章:旁人眼中的諸葛

第0831章:旁人眼中的諸葛

陳壽有沒有寫出一個真正的諸葛亮?這或許真的是一個千古難題。

因為到目前為止,歷史上對陳壽的評價還是褒貶不一的。

觀點一:陳壽挾私報復。

《晉書》的作者王隱坦言:

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好學,善著述,仕至中庶子。初,壽父為馬謖參軍,諸葛亮誅謖,髡其父頭,亮子瞻又輕壽,故壽撰《蜀志》,以愛憎為評也。

也就是說,王隱認為,陳壽的父親曾遭受過諸葛亮的羞辱,而陳壽本人又被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輕視,所以陳壽在寫《蜀志》的時候,陳壽挾私報復,將諸葛亮寫成了一個短奇謀之人。

王隱寫下這段話的時候,距離陳壽去世不過30多年的時間。所以他是比較貼近那個時代的人,更容易獲得第一手資料。

南朝宋的史學家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也留下了這麼一條證據:

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雲瞻不能匡矯也。

也就是說陳壽曾經給諸葛瞻幹活,結果被諸葛瞻羞辱過。

觀點二:陳壽被逼無奈。

我們要知道,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他已經是西晉的大臣了。也就是說,他是在成為西晉大臣的基礎上,來撰寫《蜀志》的。

那麼他能做到客觀公正嗎?顯然不能嘛!諸葛亮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但是如果你全都寫閃光點,那把司馬懿放在什麼地方了?

作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和諸葛亮鬥智斗勇的故事膾炙人口。如果諸葛亮成了完美的化身,那司馬懿豈不是要成為一個奸臣?

這在西晉是不可能出現的,因此陳壽在正文中大加讚揚過諸葛亮后,到了結尾來了這麼一出,其實就是寫給司馬炎看的。

觀點三:諸葛亮本身就不善奇謀。

也就是說陳壽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

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三國志》

那麼說這樣的話有根據嗎?當然是有的,從三國歷史的整體走向我們就看得出,諸葛亮的確不善於攻城略地,要不早把司馬懿給打趴下了。

蜀漢最後還是被曹魏給吞併了,說明諸葛亮即使再厲害,其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至少兵法奇謀方面是他的短板。

關於此,吳國大臣張儼就曾經給出過自己的結論:

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魏司馬懿才用兵眾,未易可輕,量敵而進,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則未見坦然之勛,若無策以裁之,則非明哲之謂,海內歸向之意也。

張儼和諸葛亮活在同一個時代,他作為吳國的大臣,對諸葛亮做出了如此評價,雖說都是貶義,但也能從中看到無風不起浪的影子。

司馬懿也曾經感嘆地認為: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簡單來說,就是諸葛亮有遠大志向,可惜沒有兵法奇謀。雖然思慮比較多,卻很難做決斷,喜歡帶兵卻權謀不夠。總體來說也都是貶義。

由此可見,持這種觀點的人,其實還是蠻多的。他們一般都是以成敗論英雄,所以給出這樣的結論並不稀奇。

批評陳壽的史德,幾乎成了主流。

以上三種觀點中,個性最鮮明的還要算第一種,因為第一種說法,直接說陳壽德行不行。這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這種說法坐實了,會影響後世多少代人研究《三國志》的態度。

一個史德有問題的人,能寫出什麼好東西呢?所以說我覺得不應該輕易地給陳壽扣上這樣的帽子。可惜早在唐朝,這個帽子就扣在了陳壽頭上。

除了陳壽被諸葛瞻羞辱過這件事以外,在唐朝官修《晉書》時,還收錄了這麼一個可怕的故事:

或雲: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

也就是說丁儀、丁廙是曹魏時期的名人,按道理在《三國志》裏要給他們立傳。結果陳壽跑去找到他們的兒子,向他們討要一千斛米,才能夠給丁儀、丁廙立傳。人家不肯給,陳壽居然就真的沒寫他們倆。

好傢夥,這事兒要是坐實了,那陳壽甭想跑了,誰都會瞧不起陳壽。可事實上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幾乎為零,甚至連《晉書》裏也只是強調“或雲”二字,也就是“有人說”的意思。

杜甫在自己的《詠懷古迹》其五中,曾經這麼評價諸葛亮: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這裏就直接將諸葛亮比作了伊尹、姜太公、蕭何、曹參等人。這些人可都是幫助君主建立無上霸業的人。杜甫對諸葛亮有如此高的評價,可見他對陳壽的觀點也是持否定意見的。

由於貶低陳壽的人成了主流,那麼諸葛亮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以至於成了完美無缺的化身,那麼這現實嗎?

越完美無缺的人,越不像個真正的人。

諸葛亮完美無缺的形象,得到了若干文人們的認可。但是我們回頭看看陳壽的《諸葛亮傳》中,大篇幅都在寫諸葛亮的優點。

諸葛亮擅長內政、外交、後勤、文學等,而且執法嚴明,從不偏私,蜀漢內外所有人無不拜服。此外諸葛亮還是個廉潔奉公,沒有私心的人,對得起劉備的臨終託孤。

陳壽已經把諸葛亮誇上了天,只是在《諸葛亮傳》的結尾寫上了那麼一句“奇謀為短”就立刻遭到了後世文人們的唾棄。

這是為啥呢?原來後世文人,不太希望把諸葛亮還原成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希望諸葛亮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這可能嗎?

不管可不可能,都是後世文人們所嚮往,所遐想的那種人。不光文人推崇這樣的諸葛亮,後世的君王也特別推崇這樣的諸葛亮,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的臣子成為司馬懿,希望他們個個都要以諸葛亮為榜樣。

榜樣哪裏能有什麼缺點呢?至少在公眾面前,榜樣都是完美無缺的化身。實際上這樣的形象,遠遠失去了一個真正的人的形象,這不是我們要看到的諸葛亮。

陳壽的評價還是值得肯定的。

有人認為,諸葛亮其實是“名重於實”的,也就是說諸葛亮的名聲,比他的能力要強得多。還真的是這樣,甭說諸葛亮去世以後,就是諸葛亮活着的時候,魏蜀吳三國,沒有哪個不佩服諸葛亮的。

因為諸葛亮有能力,而且毫不偏私。這種人在三國是極其稀少的,所以大家都認可這樣的諸葛亮。久而久之,諸葛亮在人們傳唱的時候,就有點兒偏離實際了。

可陳壽是寫史書的人,他明白還原一個人真實的一面,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陳壽筆下的諸葛亮,是更加貼近現實的。

這麼一來理想和現實存在了偏差,那麼大家肯定首先要捍衛自己的理想。在你不能拿出確鑿證據之前,諸葛亮就是完美無缺的化身。

我想說的是,這樣真的好嗎?把一個人從神壇上請下來,那這個人未必就不可愛了。諸葛亮身上有那麼多閃光點,他的聰明睿智、忠心耿耿、能力出眾、公正無私、廉潔奉公等等,都值得我們去推崇,又何必執着于軍事奇謀呢?

關羽“絕北道”,字面意思就是斷絕曹仁的北歸之路。這是在赤壁之戰後,周瑜、劉備圍攻江陵城時發生的一段故事。

在《三國志,關羽傳》裏居然沒有相關記載,這說明什麼?這說明這次戰役中,關羽方面沒什麼值得吹的。但是在《三國志,李通傳》中卻有明確記載:

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勇冠諸將。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關羽“絕北道”的過程中,真正出彩的是李通這個人。李通是曹操集團名將,當時劉備和周瑜正在圍攻江陵,又讓關羽斷絕曹仁的北歸之路。曹仁那哪吃得消啊,所以曹操就派遣李通過來接應曹仁。

李通不愧是名將,一路披荊斬棘,連關羽都有點吃不消。當然了李通也沒討到什麼很明顯的便宜,畢竟他這趟來是為了接曹仁走的。

在打通曹仁北歸之路的時候,李通大軍還遇到了關羽設下的鹿砦,這玩意兒是人乾的嘛!本來就想快速通過,結果李通不得不和士兵們一起一根一根把鹿砦給拔出來,差點當場拔哭了。讓我戰死可以,你讓我干這事兒這不是侮辱人嘛!

結果如你所願,李通給曹仁打通了北歸之路后,他自己就在路上得病死了。或許是在拔鹿砦的時候用力過猛,把自己搞虛脫了。

那麼問題來了,整個絕北道的過程中,關羽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在哪裏?他的表現如何?期望值達到了嗎?這是三個問題,我們分三點來回答。

第一,關羽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裏?

這當然是從劉備集團或者從孫劉聯盟的角度來說的了。赤壁之戰剛剛結束,曹操的精銳損失慘重。可是曹操對南方還是不死心,他甚至希望曹仁死守南郡這一重地,等到自己捲土重來。

曹操你可想得真美,你當劉備和孫權都是獃子么?他們倆早就流着哈喇子盯着南郡了。就等曹操撤軍,他們好入主南郡。

可是曹仁偏偏被曹操安插在南郡,倒不是說一定要曹仁守住南郡,我認為曹操的目的,是為了把更後面的襄陽、樊城等地部署好,這需要時間,因此才讓曹仁拖住孫劉聯軍。

而劉備和周瑜都想着佔據南郡,他們可沒考慮那麼多。要知道,江陵城可是一座大城,想要拿下這裏可不簡單,需要消耗不少人馬。

這個時候劉備雞賊的地方就體現出來了,他手裏的本錢小,可是又想要拿到南郡。因此在周瑜一時半會兒打不下南郡的時候,就把張飛和1000人馬借給了周瑜,協助他打南郡。

除此之外,劉備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構想,那就是讓關羽“絕北道”!也就是讓關羽帶兵去阻斷曹仁的退路,至少要在江陵城北邊製造障礙,不讓曹仁那麼快跑路。

對此劉備是信心滿滿,他表示:

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入截仁后,仁聞吾入必走。---《吳錄》

也就是說,劉備派遣關羽“絕北道”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要阻斷曹仁的歸路,而是要讓曹仁知道自己的歸路正在被阻斷,這麼一來曹操集團必然要採取措施營救曹仁。一旦曹仁的江陵城成為一座孤城,那曹仁可就完蛋了。

所以說關羽“絕北道”的確很重要,如果沒有他帶一支兵馬繞道北上,那曹仁也不會那麼快撤退,也就沒有李通帶兵前來接應這事兒了。

第二,關羽的表現如何呢?

這事兒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因為在《關羽傳》裏沒有“絕北道”這事兒的記錄,所以很多人認定了,關羽在這個過程中,表現肯定不好。

那麼我們可以從史料里看看關羽的表現如何。在阻擋李通的時候,很顯然關羽的表現並沒有那麼出色,甚至有敗績。

按照《李通傳》的記載,李通和關羽“絕北道”的軍隊相遇后,還能夠且戰且前,這就說明關羽的軍隊在且戰且退。雖不能說是大敗,至少是有點頂不住的。

為了阻擋李通的千金,關羽還特地讓士兵們砍了一堆樹,做成鹿砦阻擋李通的進軍。可見正面較量的話,關羽這支軍隊已經無法輕而易舉地阻擋李通了。

此外在《三國志,文聘傳》中,還有這麼一段記載:

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這一段的主要意思就是,文聘跟着樂進曾經在尋口擊敗過關羽,而且又在漢水燒毀了關羽的戰船。

由於關羽在夏口訓練水軍有了很多年的經驗,是劉備集團為數不多的水軍統帥。所以這個時候關羽應該是帶着水軍“絕北道”的,可他的船卻被文聘給燒了不少,可見這次“絕北道”的過程並不順利。

第三,“絕北道”的期望值達到了嗎?

“絕北道”的過程並不順利,甚至打了一些敗仗,這難道就代表關羽沒有完成這次任務嗎?還真不是。

可以說這次任務關羽完成得相當圓滿,本來他就不是派去真正要阻斷曹仁北歸之路的,只是佯裝要阻斷而已。

只要曹操派兵前來支援,並且讓曹仁儘快撤離南郡,那麼“絕北道”的目的就達到了。很顯然,關羽的這次任務,還是達到了期望值。

由於關羽“絕北道”,再加上周瑜和張飛發了瘋似地猛攻江陵城,搞得曹仁天天睡不好覺。所以不久之後便主動撤離了江陵城。

沒錯,曹仁的確是主動撤離的。江陵城並不是周瑜和張飛硬打下來的,曹仁走之前,約戰周瑜,雙方有沒有打,死傷多少,勝負如何,這都沒有記載。曹仁如果想要繼續留守,他完全可以回江陵,可這哥們直接帶兵北歸了。

最終江陵城落在了周瑜手裏,而周瑜因此受了重傷,不久之後就病死了。劉備憑藉張飛的戰功和關羽“絕北道”的作用,這才有臉跟孫權借來了南郡。而周瑜一死,孫權也歡樂得很,畢竟軍權終於可以落在自己手裏了,大家皆大歡喜,期望值顯然都達到了。

很多人覺得曹仁是戰敗的一方,其實我們都小看這位曹魏大司馬了。曹仁留守南郡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真的要守住這座城。

從戰略角度來說,曹操赤壁大敗以後,如果不能妥善安置後方,極有可能造成兵敗如山倒的局面。後來的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戰敗后,就是沒時間安置後方,結果導致了全軍覆沒的慘敗。所以前線必須要有一個人頂住才行,顯然曹仁就是那個人。

曹仁在江陵城留守一年多時間,使得曹操有了充足的時間安排內部的防備事務。其實從赤壁戰敗開始,曹操就放棄了南郡。但是襄陽、樊城這一帶是不能丟的,過了這兩座城,北方可就一馬平川了。所以說曹仁也完美地完成了任務,事情做完了,不撤留着過年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0831章:旁人眼中的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