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智高一籌
就連鐵綱靖也頗為不解,以李世民以前常用的戰術,此時應該堅壁不出,然後待突厥氣勢衰竭、將士疲敝時再行出擊,大舉進攻,一擊必勝,為何此次面對突厥強大的騎兵要主動出擊?
正在他疑慮間,卻聽到李世民對李元吉道:“你不敢隨我一同出擊,我自當獨自前往,你留在原地觀看吧。”
說畢,李世民即帶領百餘騎,尉遲敬德、李玄霸、秦瓊等一同前往,馳詣虜陣,鐵綱靖和李元吉等留在營中,觀看形勢,伺機而動。
李世民馳到頡利可汗陣前,對頡利大聲呼語道:“我朝本與可汗和親,為何你不僅背負前約,還深入我地,侵擾我民?我乃秦王李世民是也,可汗若想戰,速速出來與我相鬥;你若是率眾來戰,我也不怕。我手下雖只有百騎,但個個驍勇善戰,足以抵擋你等萬人。”
頡利見李世民不過百餘騎,說話如此有膽氣,一時間揣測不透其話中的真實含義,心想李世民用兵向來詭詐,此次輕騎前來,多半是誘敵之計,因此笑而不答。
見頡利果然中計,李世民內心暗喜,轉頭看見突利自為一隊,與頡利隔一條溝水,兩隊成犄角狀,相互守望。
他轉而派遣騎將馳往突利陣前,大聲道:“你前日與我同盟,本已約定有急難必相救,今日你反而引兵前來攻我,奈何不顧念我們之間的香火情誼?”
此話自然清清楚楚傳到頡利可汗的耳中,而突利摸不清李世民的用意,也是寂然不應。李世民又故意馳至溝旁,將渡溝水。
那頡利已然動疑,見李世民率百餘騎就敢輕出,又聞與突利有香火之情,懷疑突利與李世民暗中結謀,怕對己不利,急忙派人上前制止李世民渡水,道:“秦王無須渡過溝水,我本無他意,正是要與秦王你重申盟約,加固友誼。”
李世民勒住坐騎,回道:“可汗既然是重申盟約,只需派遣一名使臣前來我朝,就已足夠成事,何必率數十萬大軍舉國來犯?可汗若要戰就戰,若要和就給我即刻退兵!”
這番話得勢不饒人,頡利見這氣勢,料想唐軍必有陰謀或設有埋伏等狡詐之計,於是引兵稍微向後退卻,以示誠意。
恰在此時,天空下起了大雨,暫無停歇的跡象,雙方便各自引兵回營。
營中的鐵綱靖看得是雙手直冒汗,神經緊繃,見李世民有驚無險地安全回營,這才放鬆下來,為李世民的膽識策略所折服。
他扶着李世民下馬,道:“秦王智高一籌,又有非凡的氣魄,我等是佩服萬分。可我不是很明白,為何你能斷定頡利會退兵?”
李世民卸下盔甲,笑道:“頡利、突利兩人,名為叔侄,實則相互猜嫌。突利是始畢可汗之子,但是始畢死後,可汗位置是傳給弟弟處羅,處羅死後,可汗又是傳給弟弟頡利,兄弟相傳,導致突利失去可汗大位,心中想必頗位不平。頡利原本怕突利心生嫌隙,所以令他鎮守東方,也封他為可汗。今日,他倆聯兵來此,我正好利用他倆人相互猜嫌的事情做文章,若只有頡利單獨領兵前來,反而不好辦。所以今日別人雖怕突厥,我卻不怕。你們無人敢前往,我獨自前往也無甚風險。”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看來他為這次突厥入侵做了很多功課。
頡利和突利的關係,鐵綱靖是知道的,但從未想過在這上面做文章。而且別人使用反間計一般是在暗中離間,只有李世民偏偏是當著頡利、突利兩人的面公然離間,結果兩人皆中計,這份心思可說是絕了,可以說是把心理戰術用到了極致。
此後是連日大雨,突厥與唐軍相安無事。枯坐營中的鐵綱靖閑極無聊,可是大雨導致校場無法訓練,他曾經偷學王伯當的一手三箭最近悟出一點心得,冒着雨在校場練了一會,可惜大雨影響準度,最後只能望雨興嘆。
而手中的弓箭沾了點雨水,筋膠有一些鬆懈,又得想辦法弄乾,或者重新粘筋,讓他心生煩惱。
他手中忙着這事,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急忙扔下手中的弓箭,去找李世民道:“秦王,好消息!”
連日大雨,李世民是窩在屋中研究如何破敵,見鐵綱靖如此興奮,便問道:“什麼好消息?”
鐵綱靖道:“突厥所憑恃的不過是弓箭而已,如今大雨連綿數日,他們是露天紮營,弓箭沾了雨水,筋膠必然鬆懈,弓箭也就用不成了,此時的突厥如飛鳥折翼,是我軍進攻好時機。”
“哈哈哈……”李世民大喜道:“果然是好計策,突厥如飛鳥折翼,無從高飛,而我軍卻是快刀利槊,以逸待勞,乘此時出擊,無往而不利,即刻召集將士們準備出擊。”
當即齊集精銳,令將士們飽餐一頓,然後趁着夜色潛行而出,冒雨前進。同時又派人前往溝水另一邊的突利說以厲害關係,突利聽后欣然允諾。
頡利還算警覺,發現李世民率軍驟然夜出,驚疑間急招突利前來商議,意欲出戰與唐軍決一雌雄。
不料突利卻說不可,道:“大雨未停,運餉艱難,我軍深入后糧食難以為繼,即使戰勝,也不能深入長安。何況我軍弓箭連日來受雨水影響,已潮濕不堪,筋膠鬆懈,弓箭難以發力,憑此與唐軍相戰,一旦戰敗,只怕跌入萬劫不復之境。況且素聞秦王用兵如神,此次夜襲我軍,必是有備而來,我軍貿然迎戰,只怕吃敗戰的是我們。不如與他講和,方是一個完全之策。”
頡利對這場大雨是極為痛恨,知己軍處於不利一方,默然良久,終究還是應允了,派遣突利和特勤阿史那思摩來見李世民,請求和親,李世民對他們是敞懷相待。突利又覺得自己的前途有賴於李世民的支持,趁機與其結為兄弟,李世民也示以恩義,彼此洽談甚歡,雙方定下盟約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