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說話時的心理類型
了解說話時的心理類型
人們說話水平的高低與心理狀態的不同,在說話時便有不同的表現。心理狀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衝動型
衝動是指不顧後果,率性而為,情感強烈,缺乏理性的心理狀態。這種類型的人,情緒往往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好似打開的煤氣灶,一遇火星就會燃燒起來。其表現是遇事不夠冷靜,易動肝火,急於表態,喜說好講,輕易決策。發言大都脫口而出,不求周密,不講策略,不計後果。要麼噎得聽者受窘而無法與其溝通交流;要麼將自己全都暴露給聽者;要麼惹惱甚至激怒聽者,使聽者奮而對其反擊。
但是,這種人心底坦蕩,說話肆意。就像竹筒里的豆子,啪啦一下倒出,倒完了,他就沒事一般,轉趨平靜,往往也不存在怯場現象,興緻所至,常常滔滔不絕。
梁山好漢中多有此類人物,如魯智深、李逵、阮小七等。李逵與燕青外出,投宿一莊院,聽莊主太公說宋江搶了他女兒,當即對燕青大叫道:“小乙哥,你來聽這老兒說的話,俺哥哥原來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燕青勸他:“大哥莫要造次,定沒這事!”李逵說:“他在東京兀自去李師師家裏,到這裏怕不做出來。”然後不顧勸阻,一口氣奔回梁山,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黃旗,指着宋江大罵:“我平常把你做好漢,你原來卻是畜生!你做得這等好事!”待後來事實弄清,原來是一強盜假冒宋江之名,他才醒悟認錯。他的這種心理素質不僅不影響他在讀者心中的地位,反使人們更加認識了他的憨厚、坦蕩,愈發可愛。但在當眾講話時,此類型的人需控制自己的情緒,仔細斟酌再發言,以免不僅達不到表達的效果,還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2.理智型
理性是一種從理智上控制行為的能力表現。這種人情感內斂,不輕易表達,並善於控制情感。遇事不急不躁,冷靜處理;不輕易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表態;言辭常常深思熟慮之後才出口,較為周密、策略。這種言辭聽者易於接受;即使不能接受,也不致產生很大抵觸。但是,這種人在需要當機立斷的緊急關頭,有時也會誤事。有些機會是稍縱即逝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等你深思熟慮下來,為時晚矣。並且,過於理性,會讓人覺得虛偽、城府很深,沒法獲得聽眾心理上的認同。
同項羽相比,其對手劉邦就屬理性型。秦始皇出巡,劉邦也看到了,可他只悄悄嘆息:“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在本意上他與項羽是一樣的,都想當皇帝。但他不像項羽那樣衝口而出,劍拔弩張地要奪取皇位,而只是悄聲讚歎,即便旁人聽到,也無關係。他屯兵壟上,明明就是欲攻關中,與項羽抗衡,可在不利於己的鴻門宴上,卻俯首帖耳地對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不僅博得項羽的信任,而且誘使項羽將告密者說出。后劉邦與項羽兩軍對陣,當項羽推出他的父親要烹殺而逼他退兵之時,他竟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在他滅了項羽后,群請其由漢王尊為皇帝,他還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經三讓,不得已才勉為其難。
對說話者來說,理性型心理是優於衝動型心理的。只要在緊急關頭能夠顯出果斷的氣魄,恰當表達自己內心情感,便會受聽者歡迎,於當眾講話是很有利的。
3.優勢型
優勢型是指講話者憑藉其在職位、能力等方面的優勢條件在當眾講話過程中居於高位。如自己是領導、專家、教授、名人,而聽眾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者自己是大國、強大集團的代表,而對方代表的是小國、弱小組織。
這種人當眾講話時往往會發表一些非同尋常的居高性言辭,或有意,或無意。如果是有意,他會高標自置,旁若無人;如果是無意,但由於其身份特殊,在聽者聽來,也會產生一種由上而下的壓力。這在單向交流中,聽者無從與之理論,只得任你去說。如系雙向交談,對方雖有應答之責,但會顯得拘謹。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雙方溝通交流的效果。
居高型的人有兩種不同表現:一種是唯我獨尊、自負固執,我怎麼說,你就怎麼聽。另一種是敷衍塞責、不痛不癢,你聽也可,不聽也可。
沈劍虹在他的《使美八年紀要》中記述這樣一件事:沈在擔任蔣介石的英文秘書兼翻譯時,蔣一次宴請來訪的外賓,請其中學時的英語老師董顯光作陪。席間,外賓問蔣是否曾學過英文,蔣說:“學過,但老師不好,所以沒學到多少。”外賓問:“誰是您的老師呢?”蔣揚手指着坐在旁邊的董顯光說:“這就是我的老師。”董顯光窘極,在整個宴會中都顯得神色不安,如坐針氈。蔣介石憑其高位,盛氣凌人,全然不顧中國尊師的傳統美德,這是優勢型的典型表現。
對講話者來說,優勢型的心理類型是要不得的,如不將自己擺在與聽眾平等的位置,或提高個人素質,加強自我修養,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4.綜合型
這是一種既沒有無謂衝動,又不着意抑制,居高而不自傲,位低而不自卑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其言辭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讓人聽來如沐春風,如飲甘霖。
這種心理狀態的人當眾講話時是必然受聽眾歡迎的。即使在某種場合,某個時間會讓人不快,暫時影響交際效果,但時間一久,那不快的人大多會醒悟,自然會覺得還是這種人好。
為我國科學事業獻身的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所長、“中國機械人之父”蔣新松院士,就是這種心理狀態的典型。他逝世后,《人民日報》和《中國科學報》記者作了這樣的報道:作為上級,他會與你平等相待,友好合作。他的老同事說:“新松作風民主,絕不獨斷專行。有不同意見爭論時,你甚至可以跟他拍桌子、摔帽子,外人這時搞不清誰是領導;但事後,他從不記恨別人。如果你堅持你的正確意見,他倒很欣賞你的執着。”
作為下級,他敢講真話,敢作敢為。一個“863”項目要調整,但領導同志猶豫不決。蔣新松會上批評說:“在這個問題上,你朱主任應該負責。”時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的朱麗蘭教授,今日談及此事仍十分感嘆:“蔣新松是科技帥才,有時我和他也爭論,我覺得他這個人很有人格魅力,坦誠直言。一定程度上他幫我下了決心,我非常感謝他。我覺得每次跟他交談都很有啟發,在爭的過程中,就得出結論了。”
身為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前共和國主席的江澤民,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範。他雖位尊權重,但與人交際時毫無居高臨下的架勢,說話非常平易近人。
1991年12月25日,江澤民視察貴州民族學院時,親切詢問一個苗族女學生是哪裏人。女學生回答他后,他和藹地告訴女學生:“我是揚州人。揚州你去過嗎?”女學生回答沒去過。他微笑道:“啊,有機會請到我家鄉揚州看看,三月最好,李白不是說‘煙花三月下揚州’嗎?”本來頗有些拘謹的女學生,一下輕鬆了。在當眾講話時應努力保持這種平和的心態,在平時講話也要努力培養這種心理,以達到最佳的講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