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8月節
塵世中誰都是普通人,所謂的不同是擁有財富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所帶來的生活質量與環境的不同,以此有了區別。
這麼說不是世俗,而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對生活好壞評判的標準。
不必羨慕飄飄欲仙的老莊,也不要哀嘆命運的不公,人只要活着就得干,就得拼搏,因為現實不養白吃飽,天上也不會掉餡餅。
所以很多人即使成功了還在做,除了要活好自己,還要為很多人活着。
這不是說有多高尚,而是活人的責任。
人能夠徹身感受到責任的時候往往韶華已逝,在一種似乎追悔的自責中告訴自己該怎麼為肩上的責任去做。這時候的做無聲無息實實在在,不像年輕時的幡然醒悟與心血來潮。
現實情況也確實如此。
我們拿最直接的孝敬父母來說。父母把我們養大,孝敬他們是應該的,義不容辭且天經地義。但當你沒能力、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時拿什麼孝敬?
古時有割肉伺母,此是經典實乃大孝,不容腹議。但現實點說有一天割肉把自己割死了,到頭來白髮人送黑髮人豈不更是悲哀?
說實話個人觀點: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沒有不孝的子女,只有無能的子女。當一個人處於弱小、沒能力養家餬口時他也想孝敬父母,甚至比有錢人更想,但往往一分錢憋倒英雄漢,只能是悲哀的有孝心而無力盡孝。
話說回來,人只有在有能力的時候才會讓父母安度晚年,其餘的全是妄談,不夠叫父母操心的。
人吶,都別吹牛逼,當既沒能力又意識不到責任的時候活着不如豬狗,只不過人模狗樣罷了。只有意識到責任並去做的時候才是活人活明白了。
當然,有責任的人不一定非得叱吒風雲。
一間小院四季平安,三間土屋遮風擋雨。男耕女織辛勤勞作,子孝妻賢高堂康寧。不偷不搶人間正道,衣食無憂合家歡樂。
足矣!
看似簡單,能做到的幾人?
更多是浮名而累追金逐銀,總覺不足總在做,總做又總不足。
這是老譚打得了病後的感悟,他還沒到知天命的年齡,這些是不惑之年對人生的一個小結。換句話說他比以往更深刻的理解了責任二字,並且知道了如何去做。
八月十五這天曉梅媽做好了飯菜打電話喊老譚和雅茹過去吃,雅茹在前一天已經和曉梅爸媽見過了面,並且和曉梅媽拉談了好一陣子,印象很好。
曉梅爸媽對雅茹的到來並沒多少驚訝,也沒表現出老譚想的那樣——用另樣的眼光來看他。老兩口和平時一樣,該咋着咋着。
這讓老譚心安定不少,同時為自己的多慮感到多餘,把人想歪了。
老譚和雅茹剛走出大門就見英子媽迎面過來,也是叫老譚去家裏吃飯的。老譚先是把雅茹介紹給英子媽認識,然後說了去曉梅爸媽家吃飯的事。…
英子媽有些失望,老譚見了不忍心便提出個折中意見——叫英子媽回家叫上老公,拿上她做的好吃的也去曉梅爸媽家,這樣三家六口人一起過節,還顯熱鬧。
英子媽想了想便接受了,她和曉梅爸媽兩家走動的勤,關係處的好,曉梅爸也總和英子爸一起喝酒。
於是這個中秋節便在曉梅爸媽家過了。
吃過飯已是傍晚,太陽不舍的落下了西山樑,晚霞染紅了半邊天。
老譚和雅茹並着肩往回走。
傍晚有些涼了,但還沒涼到時候,溫涼中帶着舒爽。路兩旁的玉米地全黃了,玉米穗露着半截金燦燦的玉米粒,有成實的已經耷拉下來,輕輕一掰就收成了,
“曉梅她爸看樣挺倔。”雅茹說。
“嗯,是個倔老頭。”老譚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