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大丈夫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若生逢亂世,你自也可隨意所欲,可如今恰逢亂世,秦王無道,諸侯並起,籍你可有雄心為我江東子弟去尋一份安身立命之所?”不溫不火的聲音顯得嚴酷而莊重,這聲音像是在引導,又像是在追問,是在尋求一份答案,還是在寄託一份期望,應該都有。
“籍,不願手持三尺劍,劍者,小道耳,上陣沙場,能飲幾人血乎?惟願執長戟,蕩平亂世,立我江東不朽基業。”年輕的聲音盡顯霸氣,尋聲見人,但見一青年身高七尺,雙瞳如虎目,長久對視有攝人心神之感。此刻這雙虎目盯着前方的中年男子,中年男子也對視了一番,捋了捋長須,應聲說道:“如此甚好,我侄兒有如此氣魄,我這個做叔父的也就可放心而為了。對了,前兩天城中魏太公家辦喪事,豪傑之士同聚一堂中,依侄之見,可有名不副實者?”
“唯有一人不符其名,魏家託付的一件小事都辦不成,可見又是一個讀書讀傻了的書獃子罷了。這種人盛世雖有幾分用處,可在亂世與那牛羊無異。”青年的目光中飽含着輕蔑,嘴角又掛着幾分若有若無的冷笑。
“好,我項家世代為上將軍,在這楚地中名旺最盛,只需得四處討秦之聲一起,我等也可揭竿而起,與諸侯並列,爭霸天下。”
“會稽郡守殷通是個大麻煩?侄兒有些擔心此人。”
“侄兒你勇武有餘,氣量還是不足,那殷通鼠輩一個,既無大勇,又無大智,做事情又想左右逢源,除去便可。話說,侄兒你將弱冠,做叔父的給你起個字,為羽,希望你能像飛鳥一般帶着項家一飛衝天,你的羽翼足以庇佑整個江東,你覺得如何?”
“項羽嘛,聽起來很不錯,孩兒此生定當竭盡全力,不負叔父期望。”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等人在大澤鄉起義。九月,太守殷通無謀,前來與項梁商議,被項羽拔劍斬其頭,之後項梁手提郡守殷通的腦袋,身佩郡守的印綬走出太守府,其殷通部下有不服者幾十人,皆被項羽所殺,殷府眾人莫不惶恐至極,伏倒遍地。項梁看着渾身已經沾滿鮮血的項羽,大聲問道,“羽兒,可覺得累否?”“回叔父話,孩兒筋骨尚未活動開,何以言累。”項梁聽完大笑一聲后,便派人去請城中豪傑富紳,集錢財,任官職,秣兵歷馬,以待良機不在話下。
何謂時勢造英雄,正當項家叔侄苦於師出無名時,陳王(陳勝)手下召平假託陳勝的命令,任命項梁為楚王的上柱國並命令其攻打秦國。且說項梁領命后,便與項羽一同率領江東8000子弟兵朝西征戰,真可謂是龍困於淵久也,一朝升天,八方雲動,天下局勢也因此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隨着西進的推行,項家軍憑藉著巨大的聲望一路吸引眾人依附,在渡過淮河后便已經擴張到了6,7萬人。項家軍的威名隨着一場場戰役愈加響亮,士氣也是愈加高昂,項梁早就已經做過了陳王以前的位置,項羽也在一場又一場的廝殺中變得龍行虎步,血氣沖人,單是雙眸一瞪,便可嚇退來兵。青年的志氣經過了鮮血地淬鍊變得更為銳氣,更為堅固。
項羽的一生是沒有眼淚的,因為他是西楚霸王,因為他的道是王道,是霸道。可在定陶之戰時,他失去了自己的叔父,當夜他在帳篷里收到了叔父給他的訣別信,看后的他默然無語,在帳中長久地矗立后又猛然跨出了帳,據士兵們回憶,那夜的項羽仰頭一夜,盯着夜空中的星,當清晨天空破曉后,項羽燒掉了那封信。在那之後,項羽變得沉默,但也更為不可侵犯。
在巨鹿之戰前,項羽想要支援,而謀士宋義(楚懷王所信任的謀士,時任上將軍)卻想讓其兩敗俱傷,好坐收魚溫之利。然而項羽卻對此戰有着更深刻的見解,加之平日裏宋義之行為,入夜,項羽想了又想:“宋義此人不體恤士卒卻徇私情,決不是安定國家社稷的良臣。更為重要的是,明知秦軍會派兵支援,卻不肯告訴我叔父風毫,此人該死!”第二天清晨項羽提着宋義的頭,頂了宋義的職位。憑此項羽已經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率全軍渡過黃河,並把所有渡船沉入河底,把做飯的鍋全部砸爛,把居住的房屋全部燒毀,只帶了夠三天吃的乾糧,以此表示要決一死戰、決不後退的決心。歷經九次惡戰,終於大破秦軍,完成了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據記載“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項羽之名,威震天下矣。
在項羽破秦后,項羽面對着富麗堂皇的阿房官,想起了自己年少時所立下的雄心壯志,“彼可取而代也”。是的,自己做到了,可隨自己出行的子弟兵還有多少,最為心疼自己的叔父也已經葬送在了這條由鮮血所鋪成的路上。阿房官,你搜颳了多少的民脂民膏,掩埋了多少的皚皚白骨,斷送了多少年輕生命,於是一把火引燃了一座宮殿,熊熊焰火中就像燒掉了整個秦朝。當點燃火后,項羽在濃濃的黑煙中轉身而去,背影決絕而剛烈。之後,項羽稱王,分天下。
也許項羽從來沒有想到的是,最後與他爭奪天下歸屬的竟然是個他從來沒有放在眼中的市井小民—劉邦,在鴻門宴時,他知道他的這位老朋友已經有了不少的兵力,卻仍然不顧身邊謀士的勸告,堅持地走着自己的王霸之路,尤其是劉邦身邊的樊噲更是讓項羽覺得惺惺相惜,錯過了最好的機會。於是,垓下之戰,他敗於韓信,這位一生未曾一敗的漢子終究品嘗到了失敗的苦果,而有些失敗就意味着死亡。
四面楚歌時,項羽看着身邊的虞姬說:“我為你描繪的盛世你終究是看不到了。看來我這個王真是失敗啊,哈哈哈!”旁邊的女子此刻也回應到卻更像是回憶着什麼:“在劉邦勢弱時為了逃生,曾經放出兩千名披甲女子,我在其中時就已經看透了世間男人的本質。大王曾經許諾說要給我一個太平盛世,可惜妾身福薄命險,無福與大王同賞太平之光景,但若是盛世不為大王所有,此盛世與妾身又有何干?我本是應該死去已久的女子,幸得大王垂憐,妾隨大王生死無憾也。”
項羽不答,過會後,望了一眼周遭,慷慨悲歌,賦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了好幾遍,虞姬也作詩應和。在應和中,項羽又想起了叔父給他的絕命信,信中大意如下,“羽兒,你從小就胸懷大志,叔父是知道的,你的路是霸者之路,你是沒有畏懼的,我陷入這般死地也是因為自己過分小覷了他人,也算自取其禍,唯一遺憾的就是看不到你稱王,看不到你一統天下的身姿了,但我永遠相信的是你可以代領江東子弟走向輝煌的光景……”之後,項羽哭了,落下了幾行熱淚,周圍的人也跟着哭。
楚地民歌漸進,帳篷內,虞姬為項羽輕輕擦拭了淚水,雙眼中彷彿有着萬般柔情,靜靜地望着他,說道:“哭了的大王真不像是霸王啊,不過卻更是大丈夫,大王快突圍吧,妾恐不能再隨大王了…”在凝望中,用項羽的佩劍自刎而亡。
項羽突圍時誤入大沼澤地里,被漢兵追至,項羽對着一直跟隨他的江東子弟們道:“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不一會,便如項羽所言,乃天亡也。
烏江亭邊,江水流動不息,羽望了一眼江水的流向,自嘆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乃將馬送給了亭長,手持長戟與漢軍接戰,獨自一人殺死了幾百名漢軍士兵后自刎而亡。
(這篇文章是我在太史公的史記中構建而來的,有些情節屬於自我想像,因為我喜歡給歷史的留白處添加些許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