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後記:解釋或一知半解

第139章 後記:解釋或一知半解

直到現在,我也不太相信這些文字——這些用意識流和時空交錯方式寫成的文字——的存在,但這種日記體是我喜歡的樣子,第一次看茅盾的《腐蝕》和雨果的《死囚末日記》時,就想自己什麼時候也能寫出這樣的小說。

剛回國時,看着被我吐了滿地的瓜子皮,我把一張張可愛的面龐串聯了起來,於是我蹲下,一邊構思,一邊一粒一粒地拾了起來,非常認真。

對於平時看詩寫詩較多的我來說,寫小說是種有趣的體驗。

對於這本小說要不要解釋的問題我猶豫了很久,最後答案是否定的。

我不會解釋:“一瞬物語”的“一瞬”是什麼意思,開篇的“液體”和結尾的“黏糊糊的頭”又有什麼關係;

我不會解釋“銅鑼衛門”和“妖怪”的含義;

我不會解釋“古川”和“絵里菜”是否是一個人;

我不會解釋小說里出現了幾次理髮店、小光頭和發女到底象徵著什麼;

當然我也不會解釋,第五章尾聲里那幾篇學生作文和整篇小說主題有什麼關係;

你看到的啰啰嗦嗦的整段整段的回憶、獨白、夢境、囈語,我也不會告訴你是故意安排的;

不會告訴你,我和古川是什麼時候分的手;

當然更不會告訴你,完成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重溫了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伍爾夫的《牆上的斑點》,郭沫若的《殘春》;

其實,看似所有荒誕的出現都有合理的解釋,如果我一一解釋了,就好比談一場既定結局的戀愛,吃千篇一律味道的料理,過模式化的生活,多無趣。

有期待,有驚喜,有失去,才是真實的人生。

如果我一一把這些問題解釋清楚,像我一樣習慣先看後記的人就會覺得這本書好無趣,所以,我決定,還是把這段文字刪掉。

但至少還剩下了註釋,算是我理智妥協的證明。值得一提的是,註釋是小說本體的一部分,不要脫離開看,它的功用可能並不局限於解釋,可能還有連接,還可能是一串鑰匙。

在文學這條路上,我走得不僅遲,而且毫無章法,好在有恩師教導,有摯友提攜,有知己微信。

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僥倖同樣走得有驚無險。

我是這樣一個美好時代的幸運兒,所以這本小說里有我生活的時代印記。

感謝我們能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並有緣通過一種古老的方式相識。

小說是虛構的,我是真實的,期待讀者朋友們無私的感知與饋賜。

渟文

2021年5月9日於覆水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瞬物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一瞬物語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9章 後記:解釋或一知半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