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西遊記 第七十章:道人訴說不同,長樂疑點重重
且說那觀世音菩薩,奉了如來佛祖旨意,出面策劃西遊,讓取經人去西天求取真經,光大佛門。
因西行路上,妖魔遍地,路途險惡,難以通行,因此替取經人找了三個徒弟。
收下沙悟凈和豬八戒,菩薩還沒覺得什麼,不意在五行山下,答應孫悟空之際。
猛然想起這無法無天的猴子,依仗着自己一身神通,曾經大鬧天宮無神可制。
幸好玉皇大帝命如來佛祖出手,鎮壓了這猴子,才沒有造成彌天大禍。
觀世音菩薩越想越不對,因此又暗中謀划,四處出面,向道祖太上老君,還有其他仙神。
遊走勸說,或讓祂們親自下凡,或指示麾下落入凡間為妖,阻攔取經人行程。
如平頂山蓮花洞,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乃是太上道祖身旁吹火的童子。
後面路上還有諸菩薩的坐騎,起凡心的諸多仙神,大部分都由這菩薩攛唆。
不想齊天大聖孫悟空本領,依然超乎想像,一路上降妖伏魔,竟然從未失手。
觀世音菩薩本也沒想到,只是推算自家蓮花池中金魚身死,才猛然醒悟。
取經人出了長安后,五行山下收徒,除了上門索要錦斕袈裟和九環錫杖外。
並無任何一次求到自己頭上。
偏偏孫悟空上次闖入紫竹林時,還口口聲稱,取經路途艱難,跟菩薩勒索了三根“救命猴毛”。
因此才起意返回靈山大雷音寺中,向佛祖求證,這趟取經大事,是否出了差池?
誰知如來佛祖卻在和一陌生道人對話,並且告知菩薩,這道人是異界來客。
名為玉鼎道人。
在玉鼎道人來處,取經人師徒,早已經完成了取經大業,李玄奘和孫悟空等,證得正果五百年。
玉鼎道人開口便道,“在貧道那裏,取經人並未成為大唐宗室,改姓為李。”
“乃以唐為姓,號稱為唐僧,或唐三藏也。”
觀世音菩薩蹙起彎彎細長柳葉眉,不以為然道,“唐三藏,李玄奘者,只是陳玄奘皮相耳。”
玉鼎道人聞言轉頭輕輕看了菩薩一眼,呵呵笑道,“貧道只不過藉此開頭。”
“告知菩薩和佛祖,你我不同世界之中,雖然同是西遊,只是開端便大不相同。”
觀世音菩薩沉默無語。
道人眨了眨眼,突又露出奇怪神色,搓手道,“說來或怕菩薩和佛祖嘲笑。”
“那猴子曾是貧道的徒弟……”
便是以觀世音菩薩,還有如來佛祖心性,聽了玉鼎道人此話,也是面露驚容。
哪知玉鼎道人語不驚人死不休,又向兩者道,“還有楊戩,也是貧道徒弟……”
佛祖訝然問道,“楊戩是誰?”
這佛祖是此界的治世之尊,慧眼之下,能夠遍觀三界,識破一切虛妄。
原本故事中,取經人趕走孫悟空,六耳獼猴想要趁虛而入,扮作孫悟空,取代其地位。
取經人依然不理不睬,惹得六耳獼猴大怒,打了取經人一棒,才有二心相爭,真假美猴王事件。
滿天仙神,縱然觀世音菩薩,也不知道六耳獼猴來歷,等到上了靈山,如來佛祖一語道破。
可見佛祖確實佛法無邊。
玉鼎道人說出“楊戩”二字后,佛祖心神隱隱一動,若有所覺,彷彿眼前有一片迷霧,即將散開,窺見真相。
只玉鼎道人來處世界,終是異界,兩方世界各有許多不同,任這佛祖如何強大,也只是如無根之萍,心裏推算良久,也不知道這“楊戩”乃何許人也。
玉鼎道人面露尷尬,輕輕乾咳一聲道,“便是天界司法大神,二郎真君是也……”
楊戩?
二郎真君?
觀世音菩薩打量玉鼎道人片刻,才舒展眉頭道,“好讓玉鼎道友知曉。”
“天庭並無司法大神一職,二郎顯聖真君也並非楊戩,祂同樣另有師承……”
玉鼎道人臉色一白,打個哈哈道,“菩薩勿要怪罪,貧道說的是在貧道那方世界。”
“並非是本界矣。”
佛祖看得分明,這玉鼎道人雖然也有修為,只比起孫悟空,二郎真君,卻又差了幾個層次。
便柔聲笑道,“道友能夠教出孫悟空,還有二郎神,真可謂是教徒有方。”
玉鼎道人顧左右而他言,無奈道,“都是兩個徒兒天資過人,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
這道人卻是個實誠的,並沒有蓄意隱瞞,自己法力低微,不及孫悟空和二郎神事實。
祂向如來佛祖和觀世音菩薩,說起西遊路上,總計九九八十一難行程。
佛祖和菩薩皆十分動容。
菩薩玉面露遲疑,不解道,“照玉鼎道友說法,便是迄今為止,那孫悟空需要數次到珞珈山求助貧僧?”
祂仔細沉思,孫悟空自從上次逕自闖入珞珈山紫竹林后,便再無登門過。
偏玉鼎道人訴說中,孫悟空自從脫身五行山,卻要屢屢和自己打交道。
化身老嫗,送“緊箍咒”給取經人,方才讓那取經人,有約束孫悟空的本事。
途徑鷹愁澗,取經人白馬被玉龍吞噬,孫悟空來訪紫竹林,菩薩前往將玉龍點化為白馬,馱取經人西行。
路過觀音禪院,錦斕袈裟失竊,也是菩薩和孫悟空攜手,制服了黑風山黑熊精。
流沙河沙悟凈阻道,菩薩雖然並未親身前往,也派遣了木叉,降服沙悟凈。
菩薩還曾邀請黎山老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同變化母女,試探取經人師徒心意。
萬壽山五庄觀,孫悟空推倒人蔘果樹,也是菩薩玉凈瓶,楊柳枝才救活仙家異寶。
號山枯松澗火雲洞,“聖嬰大王”紅孩兒為難取經人,三昧真火擊敗孫悟空。
也是觀世音菩薩出面,才降服了紅孩兒,收牠至自己身旁,做個善財童子。
就是自己蓮花池中聽經的金魚逃脫,至通天河為妖,使詭計擒拿住了取經人。
孫悟空雖神通廣大,也不能降妖,求到紫竹林,菩薩親手製作了一個籃子,收走靈感大王。
取經之路,至通天河時,十萬八千里,恰好走了一半,便已如玉鼎道人所訴,大相逕庭……
那無禮的猴子,哪裏有像玉鼎道人訴說,三番五次,求到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頭上?
一路走來,全都是無聲無息,就降服了妖魔,擺平了困難,打通了關卡,暢通無阻,十分輕鬆。
就連護衛在取經人身旁,一路跟隨的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還有一十八位護教伽藍。
也全都看不出破綻來,雖菩薩有數次詢問,這些護法仙神皆道並無異常。
玉鼎道人冷眼旁觀,見觀世音菩薩玉臉忽升起一片紅暈,眼中現出幾分慍惱。
祂看菩薩神色異於平常,有心取笑,又想起自己是在異界,不能過分作死。
因此便打消了心中的念頭。
觀世音菩薩不知道玉鼎道人輕浮念頭,還在暗自尋思,為何兩界西遊故事,有如此眾多不同之處?
如來佛祖見觀世音菩薩,只顧着心裏想法,祂無奈之下,只好將本屆取經人故事。
一一向玉鼎道人敘說。
祂慧眼看遍三界,縱然平時並沒有多加註意,一眼也能夠縱覽西遊諸事。
玉鼎道人聽了咄咄怪事,驚呼不已道,“如此說來,你我兩界之西遊。”
“從那取經人出了長安城后,只是路程大致相同,發生故事卻完全不同?”
“那齊天大聖孫悟空,一身本事,似乎遠勝我的徒兒,一路上竟從未有吃虧?”
觀世音菩薩也是如此心思,和玉鼎道人相同,對孫悟空本領,心中頗覺詫異不解。
菩薩左思右想,忽然靈機一動,向玉鼎道人求證道,“道友可曾聽說,那大唐天子李世民的女兒。”
“長樂公主之事?”
玉鼎道人聞言微微一呆,不解詢問道,“大唐天子李世民,長樂公主?”
“貧道倒是知曉,正是那大唐天子李世民,病危魂游幽冥地府,方才有西遊之舉。”
道人怔怔道,“又關長樂公主何事?”
咦?
玉鼎道人此言一出,便發現眼前如來佛祖和觀世音菩薩,全都不由自主變了臉色。
心頭一動,詢問佛祖菩薩道,“莫非在此界中,那長樂公主,和西遊之事大有淵源?”
觀世音菩薩便將當日大唐天子李世民,因被涇河龍王殘魂驚擾,自己準備出手援助之時。
卻被天子之女,那長樂公主搶先了一步,趕在前頭,驅趕走涇河龍王殘魂。
爾後公主又攜帶天子靈魂出竅,進入幽冥,逼迫地府十殿閻羅獻出了生死簿。
那公主親自動手,改了生死簿上記載,轉變李世民天命,為祂父皇添壽二十年之事。
還有菩薩奉佛祖旨意,前往大唐國都長安城,挑選取經人時,遇到天子病危。
只道是長樂公主雖離開皇宮出走,因此大唐天子思女心切,才會身患重病,難以醫治。
朝廷張貼皇榜,招攬天下名醫,菩薩當時化身疥癲游僧,帶着惠岸行者,入宮醫治天子。
不意長樂公主卻無端現身,施展神通,禁錮住菩薩,連菩薩修為都無法脫困。
幸好在危急時,如來佛祖及時出手,隔空同長樂公主交手,才阻止了公主。
這菩薩將“長樂公主”之事,一五一十,毫無半絲隱瞞,全部向玉鼎道人講述。
玉鼎道人聽得目瞠口呆,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神色,嘴裏只喃喃自語道,“這長樂公主何方高人?”
“為何貧道,從未聽過祂事迹?”
如來佛祖詢問道,“如此說來的話,在道友那方世界之中,並無此公主身影?”
玉鼎道人聞說佛祖詢問,左思右想苦苦冥思,又搖頭道,“大唐天子李世民,倒是有一個嫡長女。”
“名字喚作李麗質,也是封號長樂,人稱長樂公主。”
“只她乃是一介凡人,並沒有半點修為法力在身,年二十又三便早逝。”
說到此處,這道人心裏暗自推算,也是十分好奇道,“若貧道記憶無差。”
“那公主如今已有二九歲數,便是離她逝世,也不過只有四年時間而已……”
觀世音菩薩搖搖頭道,“雖皆是長樂公主,本界公主,如今方才八九歲年華。”
玉鼎道人手裏鵝毛扇輕搖,眨了眨眼,好笑道,“此又是你我兩界不同。”
“果然有趣。”
這正是,“兩界故事不同,菩薩暗自比較。”
也不知道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