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築路
一般來說大家只有一周時間用於耕田。
所以拖拉機的數量需要提升四倍。
這大約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做到。
此外還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購買力的問題。
這個問題才是真的難題。
一台手扶拖拉機兩千多元。
一個農民一年才能有多高的收入?
農民工進入築路隊、機械廠、鋼鐵廠、礦場等地方,月收入五六百元,他們才買得起。
從這個角度看,經濟的發展必須平衡。
否則即使他有能力生產那麼多農業機械,買得起的還是太少,於是農民就無法體驗它們帶來的實惠。
好在第一年的產品比較容易賣光,五六百人中肯定有一人買得起的。
即使他很想減少農民的負擔,也想減少農業人口,讓他們都去進城當農民工,但是經濟發展有自己的規律,搞***純粹是自找苦吃。
於是鐵路、公路的修建都應該馬上就開始。
築路隊的工資怎麼都比當農民高。
同時修路也會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有了路,機動車也容易出售,貨車、客車等生意也才好做。
交通更方便之後各種行業才會興旺。
王輝對這個階段的經濟發展的主觀認識是,一定要均衡。
如果不均衡,社會的活性很難被調動起來。
這個時代與他老家剛解放的大夏國之間比,有什麼優勢?
他總有種感覺,光之國的經濟可以快速發展起來,沒必要像大夏國那麼辛苦。
優勢在哪裏?
也許是礦產資源比較豐富?
至少迷霧省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於是迷霧省的經濟可以發展的非常快。
像是伯丁市周圍的經濟也可以這樣子快速發展起來。
只是那些偏遠地區就不容易發展了。
路不修好,肯定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
那麼怎麼修路?
鐵路比公路容易修很多倍。
即便如此也需要很多石子、木材、鋼材。
地基不用打的像是公路那麼好,可是依然有一定的施工量。
一些機械可以用於修建鐵路。
像是挖掘機、鏟車之類東西確實很有用。
一支兩百人的築路隊修建鐵路,一天能夠修多長呢?
能不能修一千米?
他覺得差不多。
平均一個人五米。既要整地、又要鋪石子、鋪枕頭、鋪鐵軌、打釘子。
五米的地是否好整?
不算太難。
鐵路的地基不如公路那麼高。
實際上工作的時候,他們是有分工的,而且修路是分階段的。
不過他覺得一天一公里可能是比較現實的。
那麼兩百公里的一段鐵路需要他們施工兩百天。
一個築路工一個月收入五六百元。
兩百天接近七個月。每個工人領四千元,兩百名工人是八十萬元。
也不算太貴。
倒是損耗的石子、木材、鋼材價格不便宜。
問題是這個修路效率太低了。
紅旗城與南石城相距兩百公里,這條鐵路要修個大半年才能修好。
如果擴大築路隊規模,就會快很多。
比如用一千人,不到兩個月就能夠修好。
他們是否有足夠的施工機械?
有。
是否有足夠的人手?
有。
這一年他們從豬皮市接來的難民就有六萬。其中一萬多是青壯年男性,完全適合當修路工,鐵路、公路都能夠修。築路隊用不了這麼多人,其中大部分要進入礦場、窯廠、建築業等行業。
給迷霧省建造鐵路是相對較為容易的。
可是想建造公路就難了。
即使是造石子路也需要很多施工器械。
迷霧省佔據各種優勢,修路依然比較麻煩。
他依然糊塗,為什麼迷霧省的工業化瞧起來這麼容易。
正常來說不可能這麼容易。
大約是因為這邊氣氛足夠好。
四個城的執政官都是王輝挑出來的,跟他合作比較久了。
迷霧省的官員、文員對民生工作都非常的拿手,這也算是很大的優勢。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礦產資源比較豐富。
如果他的目標只是讓更多人開上機動三輪車、手扶拖拉機,那麼確實容易實現。
達成這個目標並不意味着實現了工業化。
後面的發展會更加的難。
仔細分析的話可能迷霧省的發展過程中最神奇的事情是這麼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居然進行的如此有條不紊。
迷霧省所有人口都是移民。
似乎移民到了這裏就可以迅速適應現狀。
這一點大約是因為迷霧省建立的宗旨乃是感化惡魔,王輝踏踏實實做了十幾年感化惡魔的工作,於是社會氣氛特別的好,老百姓到了這裏覺得自在。
光之國本土的老百姓常常覺得王輝做的事情太不靠譜,日後鐵定惹來大麻煩。
但是迷霧省的老百姓生活的久了之後都對王輝持支持態度,並且覺得這種事很了不起。
懷着這種想法,大家在工作、生活中都比較順心。
確實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實現初步的工業化比較省力。
已經有了內燃機技術和初步的交流電技術,油很便宜,電力也很便宜。
只要為各行業發明出一套機械設備來,生產率就會提高很多。
不過重新考慮一下的話,三年才能生產三萬多台手扶拖拉機,這生產率太低,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速度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