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第474章

5月31日,從搖擺不定的登陸艇上踏上了堅實的土地,羅澤南終於忍不住跑到了一邊嘔吐了起來。

印度洋上的風浪比起南海的風浪來說簡直是天壤之別,從上海到馬六甲都沒問題的他,在印度洋卻吐成了狗。

巴拉索爾郊外海岸上,舉目可見的都是椰樹沙灘,這種和家鄉截然不同的美景,終於讓這些經歷了印度洋風浪的年輕軍人恢復了生氣。

羅澤南帶着的一團士兵,都是招募不久的瀟湘子弟,這些來自湖南大山之中的農民淳樸而又吃苦耐勞。

第一次經歷這種遠洋航行的他們,上了岸之後就想躺在沙灘上,不過很快他們就被沙子燙的跳了起來,印度的高溫天氣已經把沙子快要曬熟了。

剛剛從顛簸的船上下來,就一頭栽進了印度旱季的酷熱之中,這真是從一個地獄進入到了另一個地獄。

不過即便如此,也沒有多少士兵發出抱怨的聲音的。羅澤南開始下令,讓兩名部下李繼賓、江中源對上岸的士兵進行整隊,準備向巴拉索爾出發。

他們這次調來的3個團6千人,是來接手巴拉索爾的防禦,好讓原駐守巴拉索爾的第5師北上的。

當這些共和軍在氣溫炙人的沙灘上整頓部隊時,一陣微風從印度洋上吹了過了,這頓時讓這些已經曬的同瘟雞一樣的士兵們舒服了許多。

風勢慢慢的開始變大,原本艷陽高照的天空很快,被從印度洋西南方飄來的雲層遮蔽,遠處的海面、地平線和天空融為一體,變幻為陰沉沉的鉛灰色。

大風吹走了徘徊於印度大陸上的暑氣,讓沙灘上的士兵情不自禁的歡呼了起來。但是離岸邊不遠的運輸艦隊指揮官彭富安少將卻皺起了眉頭,他轉頭對着身邊的副官說道。

“向各艦傳令,半小時內結束裝卸任務,人員、彈藥、醫藥優先,軍裝等物資放到最後。半小時之後,不管艦上物資有沒有裝卸完成,都必須結束任務,準備返回吉大港。”

副官吳海南同樣關注這西南方雲層的移動速度,他謹慎的提出建議道:“以卑職看來,暴風雨抵達這裏起碼還有2個小時時間,是不是把卸貨時間延長到45分鐘為適宜。這場暴風雨應該是預示印度雨季到來了,雨季期間恐怕我們很難再給,沒有港口的巴拉索爾進行補給了。”

彭富安點了點頭,贊同了副官的意見。如同這位副官所說的一樣,當印度進入雨季之後,來自國內的海上補給頓時減少了,而連綿的大雨也並不適合作戰。

此時共和軍在加爾各答南面佔據了奧里薩邦的首府布巴內斯瓦爾,這座印度的神廟之城,在獲得了共和軍保護城市內的建築和居民的承諾之後,就開城投降了。

杜爾加布爾、阿散索爾,這兩座靠着達莫德爾河的城市也被共和軍攻下了。兩座城市附近的拉尼甘傑大煤田,為共和軍的軍艦提供了優質燃料。

加爾各答已經成為了英國人在恆河三角洲的一座孤城,他們現在唯一的退路就是同印度糧倉比哈爾邦之間的水運聯繫。

位於恆河中下游的比哈爾邦,是印度平原最富庶的一部分,1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的近2千萬人。

共和陸軍雖然從東西兩面夾擊加爾各答,但是英國人並沒有陷入絕望的原因就是,他們依舊可以通過恆河從比哈爾邦獲得源源不斷的糧食和其他物資補給。

在部下的進言后,愛德華·勞決定以豐厚的報酬,以及許諾在趕跑了中國人之後,將給予這些印度王公更多的自治權和土地之後,比哈爾邦的王公們組建了一隻15萬人的大軍,準備增援英國人。

同時愛德華·勞還派人向尼泊爾王國求援,以承認並支持其對西藏的統治權為條件,換取尼泊爾王國出兵。

尼泊爾王國的統治者是沙阿王朝22歲的國王尤金德拉,但是王國的大權卻在王太后拉利塔和首相比姆·森·塔帕手中。

在1814年,英印總督黑斯廷斯集中了24000兵力,兵分五路入侵尼泊爾。當時尼泊爾一面向中國求援,一面集結了12000人的軍隊應戰。

戰爭進行得異常激烈,雙方都遭受了重大損失,最終尼泊爾因寡不敵眾,中國援兵未到而失敗。尼泊爾被迫簽訂不平等的《薩高利條約》,割讓了大片領土給印度。

但這次戰爭的殘酷也使英國受到震動,放棄了繼續征服的打算。廓爾喀人也被英國人視為最好的雇傭兵,東印度公司開始招募這些人鎮壓印度叛亂和入侵印度其他地區。

1816年,首相比姆·森·塔帕為了抵禦英國人的殖民蠶食,同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達成了協議,在法國人的支持下,進行了一場西方式樣的政治改革。

在這場改革之中,尼泊爾開始恢復實力,並組建了一隻強大的軍隊。而英國人一直試圖阻擾尼泊爾的改革,並拉攏了他的政敵潘德家族。

當英國人的求援使者到達之後,尼泊爾王國的宮廷內就爆發了一次激烈的辯駁。

比姆·森·塔帕主張暫時不能出兵,應該再觀望下去,等待時機把比哈爾邦納入王國的領土。拉納·忠格·潘德卻認為必須出兵,因為中國人佔領了印度之後,就形成了對王國的包圍圈,到時失去了英國人的幫助,尼泊爾就會淪為中國的一部分。

在激烈的爭執中,早就對於比姆·森·塔帕獨掌大權感到忌憚的國王尤金德拉,選擇了支持拉納·忠格·潘德的意見,讓其帶來3萬大軍前去支援英國人。

尼泊爾王國的出兵,頓時引起了一部分比哈爾邦印度王公的警覺,他們開始派人向共和軍示好。

1836年8月底,馬德拉斯總督終於集結了一隻17萬9千人的軍隊北上,試圖打通馬德拉斯同加爾各答的陸上通道。

駐守布巴內斯瓦爾趙南澤手中只有兩個師一個團,總兵力不到1萬7千人,只是英軍人數的十分之一。

而布巴內斯瓦爾的居民並不願意這座城市成為戰場,他們派出使者請求共和軍離開。

趙南澤審時度勢,認為在沒有得到當地人支持的狀況下守城,只會讓共和軍陷入被動。

他同意了布巴內斯瓦爾市民的要求,但是他要求帶着這座城市80%的糧食。在緊張地爭論之後,趙南澤運走了75%的糧食。

從布巴內斯瓦爾保持着速度退卻到巴拉索爾,讓英軍指揮官以為他能抓住共和軍的主力進行決戰。

也因此,在越過布巴內斯瓦爾之後,英軍的前鋒行軍速度陡然加快了,而主力及後衛部隊則還是保持着原先的速度,這使得英軍3萬人的前鋒脫離了主力部隊3日以上的路程。

趙南澤毫不猶豫的在帕德洛克打了一場阻擊戰,英軍的前鋒在猝不及防之下,被趙南澤的預備隊從左翼擊穿了整條陣線而崩潰,共和軍損失不到300人,而英軍的前鋒只逃亡了不到3000人。

被共和軍當頭一擊之後,北上英軍的統帥喬治·懿律頓時陷入了保守主義。

他開始步步為營,把軍隊聚集在一起行軍,不允許他們之間超過1日的路程,準備就這麼穩紮穩打的推過去,一舉擊垮中國軍隊。

但是在布巴內斯瓦爾,英軍並沒有收集到足夠的糧食,而喬治·懿律的保守戰術,也令的軍隊的糧食消耗超過了預計。

為了保證軍隊有足夠的糧食,喬治·懿律下令對布巴內斯瓦爾附近的農村進行糧草徵集。

這一行動引起了農民的反抗,畢竟離糧食成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在擁有着絕對武力的英軍面前,農民的反抗很快被鎮壓下去了,就連布巴內斯瓦爾城內的糧食也被收繳去了一半。

9月15日,英軍和共和軍在帕德洛克再次開戰,激戰了一天之後,共和軍主動退去,英軍傷亡3000餘人,而共和軍損失不到百人。

喬治·懿律的手中還有近14萬人,而他面前的巴拉索爾已經再無險可守。而巴拉索爾後方的迪卡,是加爾各答西南方110公里處的港口,也是共和軍的後勤基地。

只要攻取了霍爾迪亞,加爾各答以東地區的共和軍就必須向他投降。喬治·懿律志得意滿,他認為捍衛了不列顛王冠上最耀眼的珍珠的榮譽,將會很快落在他身上。

喬治·懿律正陶醉於即將到來的勝利時,羅澤南的團再次從霍爾迪亞登上了運輸艦,這次他們將會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

和沒有什麼防禦的帕德洛克相比,巴拉索爾就是武裝到牙齒的一頭怪獸,整整三天時間,消耗了近1萬9千條人命,但是英軍還沒有佔據一面城牆。

和英軍相比,這次共和軍同樣付出了不少的代價,近2千人的損失,大部分都是傷亡在英軍攜帶的大炮之下。

雖然得到補充兵力的趙南澤,一度兵力擴張到2萬1千人,但是在這種消耗戰中,人員損失的速度實在是有些讓他心驚肉跳。

英軍的指揮官似乎毫不在意手下士兵的損失,只要共和軍佔據了優勢的戰場,他就會毫不留情的下令進行炮擊,完全不顧戰場上自己士兵的性命。

由於在北方還有一場決定性的大戰,巴拉索爾的大炮基本上都被調走,而趙南澤接到的命令就是拖住這隻英軍半個月時間。

有着3萬5千兵力的趙南澤並不認為這個任務有多少難度,但是他並不想成為北方大戰的陪襯,他想要通過擊敗這隻大軍來證明自己,因此才制定了現在這個冒險的計劃。

趙南澤現在只能祈禱,他的冒險計劃不會成為令自己終生悔恨的失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革命179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革命1792
上一章下一章

第474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