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歐 仁者樂山

第二卷 中歐 仁者樂山

從意大利到奧地利,也就是從南歐進入了中歐。

意大利當然很有看頭,但家業太老,角落太多,管家們已經不怎麼上心了。奧地利則不同,處處乾淨精緻。同樣一座小城,在意大利,必定是懶洋洋地展示年歲,讓遊人們來輕步踩踏、聲聲驚嘆;在奧地利,則一定把頭面收拾得齊整光鮮,着意於今天,着意於眼前。

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並不古老卻很有文化。一百多年前已經有旅行家作出評語:“在維也納,抬頭低頭都是文化。”我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是褒是貶,但好像是明褒實貶。因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積得過於密集,實在讓人勞累。接下去的一個評語倒是明貶實褒:“住在維也納,天天想離開卻很難離開。”這句評語的最佳例證是貝多芬,他在一城之內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沒有離開,可見維也納也真有一些魔力。

時至今日,太重的文化負擔使它陷入太多程式化的紀念聚集,因此顯得沉悶而睏倦。中國人剛剛開始熱衷的“金色大廳音樂會”之類,也已開始失去生命力。奧地利人明白這一點,因此早已開始了對維也納的背叛。

奧地利的當代風采,在維也納之外。應該走遠一點去尋找,走到那些山區農村,走到因斯布魯克到薩爾茨堡、林茨的山路間。尋找時,有小路應該盡量走小路,能停下逗留一會兒當然更好。

奧地利的山區使我疑惑起來:自己究竟是喜歡山,還是喜歡水?

這裏所說的“喜歡”,不是指偶爾游觀,而是指長期居息。無論是臨水還是倚山,都會有一些不方便,甚至還會引來一些大災難,但相比之下,山間的麻煩更多。從外面看是好好一座山,住到了它的嶴窩裏很快就會感到閉塞、坎坷、蕪雜,這種生態圖像與水邊正恰相反。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以前對居息環境的夢想,也大多與水有關。

但是,眼前的奧地利,卻讓我驚訝不已。

首先是圖像的凈化。滿山滿坡都是地毯般的絨草,或者是一片片整齊的森林,色調和諧統一,單純明麗,把種種蕪雜都抹去了。這也就抹去了山地對人們的心理堵塞,留下了開闊氣韻。海邊的優勢,也不過如此吧?但它又比海邊寧靜和安全。

其次是人跡的收斂。整治草地和森林的當然是人力,但人的痕迹卻完全隱潛,只讓自然力全姿全態地出台。所有的農舍,不是原木色,就是灰褐色,或是深黑色,不再有別的色彩。在形態上也追求原生態,再好的建築看上去也像是山民的板屋和茅寮,絕不會炫華斗奇,甘願被自然掩埋。這種情景與中國農村大異其趣。中國民眾總是企圖在大地上留下強烈的人為印跡,貧困時塗畫一些標語口號,富裕時搭建出艷俗的房舍。奧地利告訴我們,人類只有收斂自我,才能享受最完美的自然。

在奧地利的山區農村,看不到那些自以為熱愛自然、卻又在損害自然的別墅和度假村。很多城裏人不知道,當他們“回歸自然”的時候,實際上蠶食了山區農村的美學生態。奧地利的山區農村中一定也有很多城裏人居住,他們顯然謙遜得多,要回歸自然首先把自己“回歸”了,回歸成一個散淡的村野之人,如雨入湖,不分彼此。

在奧地利,想起了中國古代的山水哲學。

孔子對於山水,並無厚此薄彼,說過八個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這裏的“樂”字,古代讀“要”,一個已經死了的讀音。但是我覺得這八個字很有現代美學價值,應該活下去。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視野開闊、通達遠近、崇尚流變,這一點,早已被歷史證明。由這樣的文明產生的機敏、應時、銳進、開通等等品質也就是所謂“智”;與此相對比,山地文明則會以敦厚淳樸、安然自足、萬古不移的形態給我們帶來定力,這就是所謂“仁”。

其實,整個人生,也就是平衡于山、水之間。

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

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恆昌。

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

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正因為如此,我想,一個人年輕時可以觀海弄潮、擇流而居,到了老年,則不妨在山地落腳。

此刻我正站在因斯布魯克的山間小鎮塞費爾德(Seefeld)的路口,打量着迷人的山居生態。

那些農舍門前全是鮮花,門口坐着一堆堆紅臉白須、衣着入時的老人。他們無所事事,卻無落寞表情,不像在思考什麼,也不東張西望。與我們目光相遇,便展開一臉微笑,又不期待你有太多的回應。

也有不少中年人和青年人在居住。我左邊這家,妻子剛剛開了一輛白色的小車進來,丈夫又騎着摩托出去了。但他們的小車和摩托都掩藏在屋后,不是怕失竊,倒是怕這種現代化的物件竊走渾厚風光。妻子樂呵呵地在屋前劈柴,新劈的木柴已經壘成一堵漂亮的矮牆。

現在是八月,山風已呼呼作響。可以想見,冬季在這裏會很寒冷。這些木柴那時將在煙筒里變作白雲,從屋頂飄出。積雪的大山會以一種安靜的銀白來迎接這種飄動的銀白,然後兩種銀白在半空中相融相依。

突然有幾個彩色的飛點劃破這兩種銀白,那是人們在滑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行者無疆2019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行者無疆2019版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卷 中歐 仁者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