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諸呂喋血
呂後用心良苦,她也許並無篡漢之心,封王諸呂在政治上加強自己的勢力,惠帝仁弱,恰如高祖劉邦所言“不類我“,幸有張良計,請出商山四皓,保住太子之位,也讓呂后心安,她明白惠帝為人善弱,政治上沒有狠心辣手,局面不好控制,於是她走上政治舞台,選擇封王諸呂擴大政治勢力。
有呂后在,那幫元勛老臣尚能顧念革命的舊情,一旦她有事,她深知非呂家之福。於是在病重之際,召呂產、呂祿,將軍權交予二人,以防自己死後天下有變。無奈這呂產、呂祿,政治上太幼稚,沒有呂后的深謀果絕,猶柔寡斷,呂后一死,三月之內就被陳平、周勃全部肅清。諸呂之內惟一老女人呂媭頗有識見,可憐呂后臨朝十餘年,縱剛毅有謀,終究灰飛煙滅,呂產呂祿二人之無謀徒令人笑。
掃除諸呂,諸侯王功勞不小,尤其齊王劉襄勢強,內有兄弟朱虛侯劉章,而劉章在這場動蕩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齊王為劉邦孫輩中之長,繼承帝位也合情理,何況劉章有除諸呂大功。但是老臣陳平、周勃卻別有心思,政治上相當老辣。新帝的擁立必須由他們掌控,否則整個權力結構將面臨重新洗牌,老臣地位堪憂。
於是在擁立新帝的問題上,提出三個原則,一是繼承者的身份,一是繼承者不能太強勢,一是嚴禁外戚干政,以免諸呂之禍。在這次由功臣元老、漢家宗室、戡亂有功以及重要大臣的會議上,一致推薦代王劉恆繼位。因為劉恆為人仁愛,性情軟弱,又系高祖子輩之長,外威無勢力。綜合來看,推選劉恆讓一眾老臣如周勃、陳平等尤為放心。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賢帝登上舞台。
諸呂為亂,長安喋血。宮室動蕩,消息迅速傳開,代王劉恆與母親薄后對此事的反應比較冷淡,勢單力弱,偏安於代,也沒有爭競的野心。但是,代王得到一個信息,自己被選為皇帝,此事非同小可,可謂是喜憂參半,甚至憂疑更多,思量不定,於是召開內部會議討論。
郎中令張武的看法,這件事要慎重,天下風雲突變,現在領導眾大臣的是周勃、陳平,這些人都是跟着高祖劉邦打天下的人,諸呂掌握兵權,到頭來還是輸的一塌糊塗。現在情況複雜,動不如靜,不知道他們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我的看法不如稱疾勿往,以觀其變。
張武猶疑不決,代王劉恆也覺得這事太突然,無論從哪裏說,都不會輪到自己做皇帝,萬一這是一個圈套呢?但是又不太可能,代地偏居邊境,實力不足以爭天下,這些年我們在代地安分守己,也很少與其他諸侯交往,現在突然收到信息,選為皇帝,恐怕凶多吉少。張武的話不是沒有道理,代王劉恆一時之間陷入了焦慮。
正在猶疑不定,宋昌有不同意見。宋昌的話,讓代王劉恆心安不少。實話講,做不做皇帝倒沒什麼,只怕有性命之憂啊。宋昌倒是很有信心,認為這個事是真非假。他認為,從高祖時候,天下已定,尤其出生入死還健在的老臣不可能有叛逆之心,如果有早反了,不會忍到現在。再者劉氏宗親在外諸侯勢力強大,若聯合討逆,輕而易舉。更重要的是這麼多年來,老百姓安居樂業,沒有反心,民望安寧,若真叛逆不得天下人心,這些人都是在戰亂中的過來人,不可能不了解這點。我聽說,京城危急時刻,太尉周勃進軍營召喚兵將,為劉氏左袒,結果將士們都站在周勃這邊支持劉氏政權。又聽說他們來前有過討論,很認真的推選代王,這是經過眾大臣反覆研究決定的。代王不應該有疑慮,還是做好為帝的準備,當然也要預防不測之變,現在的情況是,無論真假,我們始終都要去見一面的。
代王劉恆聽了宋昌的話,也覺有道理。怎麼辦?於是找母親薄后商量。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事已至此,看天意如何吧。占卜,大吉。代王先派老舅薄昭見周勃,薄昭回來傳達了周勃等人的意見,代王心裏寬鬆了很多,笑謂宋昌“果如公言“。於是安排宋昌護駕,張武等人提前去長安與周勃接洽,協調。到高陵這個地方停下,靜等。
代王派宋昌去報告周勃,宋昌還報眾臣已到渭橋。於是代王也趕過來。周勃請代王過去交流。宋昌不幹了,你們這是迎接皇帝嗎?公事公開說,私事嗎,對不起,為王者無私事。這話太厲害了,周勃一聽,馬上率大臣跪下,把前後事詳細說了一遍,並奉上皇帝印符。代王意思是我先去京城辦事處,你們說的事我再考慮一下。代王劉恆入住代邸,眾臣隨着,再次申明大家的誠意。代王謙讓,你們最好再商量商量,我能力不足,恐怕不能稱職。楚王是我的叔叔,你們好好討論。大臣們再三請求,說明原委,選代王是所有人都通過的。於是代王表示既然大家都覺得我合適,那我就不推辭了。這才接受皇帝符印。
接下來,夏侯嬰與劉興居先去清宮,把小少帝帶出去。至夜,代王劉恆立刻進宮,立刻安排宋昌接管南北軍權,立刻安排張武接管宮內事務行郎中令職,施行內部禁嚴,立刻下詔大赦天下,賞賜百姓,告知天下,新帝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