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541.改朝換代(求訂閱,求月票 推薦票,求收藏)

第541章 541.改朝換代(求訂閱,求月票 推薦票,求收藏)

清除晉商,查抄他們的財富早在安國軍的計劃中,最終的成果也很驚人。

除了數量龐大的金銀,同時被抄沒的還有大量的店鋪、住宅、農田、山林等不動產。有了這些財產,安國軍在北方的軍費短期內已經不用愁了。

局勢到了這一步,魯若麟已經不用擔心會發生什麼大的變化,只要按部就班,即使局部出現小的失誤,也不會影響安國軍統一天下的進程。

現在朝中要求朱慈烺禪位的呼聲高漲,朱明皇朝已經被大部分人拋棄,大家都希望魯若麟能夠儘快建立新朝。

魯若麟在思慮再三之後,也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是時候埋葬掉腐朽的大明朝了。

錢謙益已經徹底丟掉了節操,指揮底下的馬仔上書朱慈烺要他順應大勢,主動禪位。

朱慈烺面對這種局面悲從心中來,但是又無力阻止,也有可能明白大明朝無力回天,心灰意冷之下下達了禪位詔書。

三請三讓的老把戲過後,魯若麟才“勉為其難”的接下詔書,開始準備登基。

在禮部挑選的一個黃道吉日,魯若麟正式登基為帝,昭告天下,改國號為“華”,依然定都南京,大明王朝正式壽終正寢。

朱慈烺被封為延明公,暫時於南京安置;李雪晴為皇后,張淑蘭恢複本名張光瑤,封貴妃,雪梅封淑妃。

至於萬眾矚目的太子位置,魯若麟並沒有確立,而是有自己的想法,留到以後再決定。

在登基的同時,魯若麟自然要大封群臣,特別是那些常年跟隨自己的老部下們。

王大海封齊國公,為諸公之首;孫富貴封燕國公、金大正為韓國公、朴正煥為遼國公。

除了自己的親信,魯若麟還封鄭芝龍為閩國公、祖大壽為薊國公、楊國柱為代國公,算是為這些盟友們給出了一個承諾。

其他文臣武將們,魯若麟也都做了安排,基本算是皆大歡喜的局面,除了前朝勛貴們。

隨着新朝勛貴們崛起,前朝勛貴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特別是大明的那些宗室,除了朱慈烺三兄弟獲得了爵位之外,其他人一夜之間都淪為平民百姓。

南方舊勛貴的領軍人物魏國公府不但失去了爵位,還被揭發出了諸多罪行,核心成員論罪下獄,家產也被查抄,徹底的煙消雲散。

登基為帝的魯若麟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大刀闊斧實行自己的改革,首先一個就是從自己身邊開始。

魯若麟詔令天下,皇宮不再招收新太監,現有的太監願意繼續為皇家做事的可以留下來,不願意的發放遣散費出宮自謀生路。並且明確太監今後只從事皇室的服務工作,不再參與國家政事。

對於皇宮的侍女們,也不再終生禁錮於宮牆,採取招聘制度,服務到一定年限之後可以自行離開。

不僅如此,魯若麟還大大裁減了皇宮裏的服務人員數量,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就可以了。

魯若麟針對皇宮的改革受到了朝中大臣及百姓們的熱烈歡迎和讚譽,高呼魯若麟為聖人明君。

對於朝廷機構,魯若麟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細化出了諸多管理部門,並賦予他們實權,加強對地方上的管理和控制。

內閣制度在目前來看還是很符合實際情況的,只是在具體的人選和權力上魯若麟進行了調整。

魯若麟第一次在內閣人選上實行了選舉制,將內閣首輔的推舉權交給了朝中大臣。

首輔在選出並得到魯若麟的認可后,可以提名五名內閣大臣,通過朝中大多數大臣以及魯若麟的認可后就可上任,大大增加了首輔的人事權,也確保了內閣可以貫徹首輔的意志,避免內耗。

其中一名內閣大臣固定由軍方首腦擔任,確保軍方在國家大事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同時明確首輔的任期為五年,最多可連任一屆,非重大罪行和錯誤不用去職。同時魯若麟賦予了內閣在一般政事上的最終裁決權,不用事事上秉皇帝裁決。

這個辦法一出來之後,頓時讓朝中大臣們熱血沸騰,從古至今還沒有那個皇帝賦予臣子如此大的權力,臣子們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實現自己的抱負了。

一旦這個制度確立,任何想要推翻這個制度的人都會是全體官員們的敵人。畢竟在這個制度下,人人都有機會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而且首輔的任職期限也確保不會有人長期把持朝政改天換地。

即使在任的首輔無法勝任工作,上有皇帝在,下有等着上位的新人,容錯的機率變得更大了。

一時之間朝中大臣對魯若麟的擁護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在第一任內閣首輔的競選中,陳新甲以無可爭議的多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得以當選為大華帝國的第一任首輔。

除了陳新甲的能力確實比較強之外,魯若麟的意志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大臣們都知道陳新甲是魯若麟認可的人,他們還不熟悉這個新的選舉規則,也沒有膽量與如日中天的魯若麟相抗衡,選一個魯若麟中意的人是最穩妥的辦法。

陳新甲終於得償所願,可以一展胸中報復,正是意氣風發之時。

陳新甲在上任首輔之後,推舉了五位內閣大臣,其中一位是軍方大將,齊國公王大海,這個無可爭議,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還有一位是遠在朝鮮的崔永建,以及魯若麟的親信吳朝傑。

崔永建資歷實在太老,加上安定朝鮮的巨大功勞,雖然是朝鮮人的身份,依然得以入閣。

吳朝傑雖然資歷差了一些,但是能力並不差,加上魯若麟親信的身份,勉強得到了朝臣們的點頭。

剩下的兩席閣老位置,陳新甲留給了前朝舊臣們。

前朝舊臣作為朝中的一大勢力,肯定不能無視他們的需求,也需要做必要的安撫。畢竟魯若麟的根基有限,啟用前朝舊臣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留給前朝舊臣的閣老席位最終落到了盧象升和呂大器身上,原來的閣老錢謙益、張慎言、馬士英最終無緣閣老之位,讓他們非常的失落。

不過他們也怨不到魯若麟頭上,朝中大臣不選他們只能說明他們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雖然魯若麟也不喜歡他們。

好在魯若麟為了朝廷穩定,沒有趕盡殺絕,賜予了他們榮譽職位,願意繼續為朝廷效力就留下來,不願意大可告老還鄉。

錢謙益自覺居於陳新甲之下太過丟臉,直接告老縱情山水去了。

張慎言則是年紀太大,曾經與魯若麟相處的也不甚愉快,乾脆帶着魯若麟賞賜的錢財回家養老去了。

馬士英倒是野心勃勃,忍下落選的屈辱,繼續在新朝效力,認為自己還有東山再起的一天。反正他自覺自己還年輕,大不了再等五年、十年,他等得起。

內閣確立,朝廷的大腦歸位,對於其他部門的主官任免也在有序的進行之中。

其中與前朝不同的是,朝中重要官員中多出了很多靚麗的身影。

柳如是以女子之身擔當禮部尚書可謂是石破天驚、開歷史之先河;劉雅婷任禮部侍郎,分管文教令諸多老夫子痛心疾首卻無可奈何。

柳如是領導的安國軍文宣司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宣傳工作絕對不是文人墨客們寫幾篇文章那麼簡單,引導輿論、弘揚正義、宣傳政策等,文宣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魯若麟登基的民意基礎,有很多都是通過文宣司來實現的。

雖然歷朝歷代同樣重視民心,但是將工作做得如此細緻入微的只有安國軍,效果也是杠杠的,使得一班文人對於柳如是擔任禮部尚書非常不滿,卻又覺得實至名歸。

至於劉雅婷,以一介女子之身出任大宗師,憑藉的並不是什麼才華和學問,她最大的依仗就是在大華各地遍地開花的新式學校。

這些學校傳授實用之學,學費沒有或者非常低廉,使得很多貧寒子弟得以讀書識字,可謂功莫大焉。

劉雅婷就是憑藉著這些學校成為了百姓們口中的活菩薩,反對她做大宗師,會被百姓們的唾沫淹死的。

有了柳如是和劉雅婷的先例在前,張鳳儀出任刑部侍郎就順理成章了。

女官中最令人驚駭的還要屬張光瑤,她以貴妃之尊擔任了戶部尚書,主管大華的財政。

皇帝的女人不再是花瓶或者隱居幕後,而是直接走上前台,這是史無前例的。

凡是稍微有點頭腦的官員都知道錢財對國家的重要性,君子不言利誰信誰傻×。財權交給自己最信任的人肯定沒錯,唯一令人詬病的就是張光瑤的身份。

以往的皇帝都把自己的女人藏得嚴嚴實實的,像魯若麟這樣讓自己的女人在外面拋頭露面絕對是讓百官們有些碎三觀的感覺。

偏偏作為皇后的李雪晴對此不但不反對,反而非常支持,讓百官們不得不佩服魯若麟一家都是奇葩。

只能說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魯若麟無所謂,魯若麟的女人們也非常樂意。讓她們有事情做,總比窩在皇宮裏宮斗好得多。

好在大華比起歷朝歷代出格的事情多了去,百官們也麻木了。畢竟魯若麟給了文官們前所未有的權力,在其他方面出格一些也可以忍一忍。

何況女官們已經用行動證明並不比男人差,魯若麟又是一副不接受大可滾蛋的架勢,為了前途富貴,除了接受還能怎麼辦。

除了高居廟堂的幾位女官,安國軍眾多女官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充斥在各部門中。

這些活力充沛、幹勁十足的女官們給了百官非常大的壓力,將原本猶如死水的官場攪動得漸漸活躍起來。

輸給男人情有可原,輸給女人在絕大多數官員看來絕對是恥辱,為此而重新振作的官員不在少數。

所謂上行下效,魯若麟對待女人的態度直接就影響到了天下女人的地位。女人們從魯若麟身上發現自己完全可以不做男人的附庸,也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和報復,對於魯若麟比男人們更加崇拜。

有魯若麟以身作則以及在朝廷的鼓勵之下,越來越多的女子開始投身各行各業,大大的解放了生產,使得社會更加充滿活力。

在大勢所趨之下,那些抱着程朱理學不放的老古董們即使大嘆世風敗壞,卻擋不住歷史的滾滾車輪。

新朝建立自然有新的氣象,魯若麟以往在安國軍中實行的各種制度和辦法開始推行全國,大力打壓地方豪強,整頓稅收體系,為普通百姓發放土地,改善各地治安,推行政權下鄉下村行動,朝廷統治的地區生產和生活情況大大改善,百姓對新朝的認可在逐步加強。

這個時期是新舊交替和融合的階段,縱使還有很多令魯若麟不滿意的地方,但是大體的局面還是在向魯若麟規劃的方向發展。

魯若麟明白大華不比以前的安國軍,地盤大了無數倍,治下的人口同樣增長了無數倍,想要完美複製安國軍的一切是不現實的,只能一步一步的來。

治大國如烹小鮮,急不得。

華夏大地戰亂已久,百姓急切盼望安定的生活,這是民心所向。

大華的建立重新確定了秩序,為百姓們提供了安穩的生活,任何試圖改變這一趨勢的勢力最終只能被百姓們拋棄。

這種趨勢感受最明顯的就是還在苦苦掙扎的大順殘部以及日薄西山的張獻忠。

在得到朝廷大力支援之後,原本在四川一帶頗為活躍的張獻忠開始舉步維艱,可活動和流竄的地域越來越小,百姓們對其也是深惡痛絕,使得張獻忠的勢力越打越小,被消滅不過是時間問題。

回到陝西的大順軍殘部,雖然有李過這個新皇帝,但是面對從山西、河南、湖廣三面包圍過來的大華軍隊,局面已經岌岌可危。

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之下,大順軍居然還進行着激烈的內鬥,只能說不知死活。

李過沒有李自成的威望,無法壓制大順軍中的一幫老臣,雖然名義上大順軍還佔據着陝西,但是李過的命令只能在西安城裏得到勉強的執行,其他地方早已心懷鬼胎,與大順朝離心離德了。

華夏重新一統,為時不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之再造天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之再造天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541章 541.改朝換代(求訂閱,求月票 推薦票,求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