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虜終無百年運

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虜終無百年運

夏軍主帥李察哥利用賀蘭山和黃河相夾的有利地形圍住了“輕敵冒進”的同軍木麻部,在戰術上可以說相當成功。

可惜,面對大同的國力和戰力碾壓,一兩次成功的戰術根本無法挽救戰略上的被動。

此戰中,夏軍憑藉十倍於敵的雄厚兵力,向木麻部發起了多輪猛烈攻擊,卻受限於兩軍的巨大戰力差距,遲遲都沒能破開同軍嚴密的陣型。

就在李察哥見勢不妙急命麾下與敵人脫離接觸時,同軍的援軍卻趕了過來。

木麻趁機展開反攻,拖住了士氣已竭的夏軍。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知兵善戰的夏國晉王李察哥果斷放棄了與敵糾纏在一起的人馬,只帶部分精銳立即撤退。

這個決定為夏國保住了將近兩萬的精銳兵馬,也將為國血戰的忠勇將士推入了火坑。

先被同軍內外夾擊,再遭主帥出賣,夏軍的殿後部隊很快就地崩潰了。

順州之戰,同軍殲滅及俘獲夏軍五萬餘人(包含守御順州城的徵召兵卒)。

而在此之前,宋軍攻入西壽保泰軍司的消息也傳到了興慶府,夏人終於嘗到了背信棄義趁火打劫的惡果。

壞消息一個接着一個,李乾順步步防守以待形勢變化的幻想徹底破滅。

而順州大敗,更讓夏國失去了賴以與同軍周旋的野戰力量。

戰報傳至興慶府,夏國小朝廷亂作一團。

有主張立即遣使入同割地乞和的,有主張遠走大漠避敵鋒銳待同軍力竭后再捲土重來的,有主張孤注一擲集中所有兵馬於靜州城下迎頭阻擊同軍的……

夏國主李乾順一生經歷了很多次的大風浪,深知臨大事不能搖擺的道理。

其人很快做出了誓死不降的決定,讓一眾觀望的臣子有了主心骨,收起了自己的小心思。

面對強敵來襲,存續了兩百餘年且亡而復生的李氏政權(從公元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兩百四十七年)顯然比趙宋王朝更有韌性。

李乾順明知打不過同軍也堅決不降,不僅源於党項李氏骨子裏的桀驁難訓,更在於“地方萬里”的夏國就是一塊沒什麼肉的硬骨頭。

遼闊的疆域、稀缺的人口、落後的生產方式、野蠻的文化等等,都使得外來征服者很難在夏地建立長期穩固的統治。

大同帝國可以打敗夏國,卻別想輕易收服夏人。

夏國只要不放棄,就有翻盤的機會。

不過,站在敵對一方,具體指揮此戰的同軍統帥牛皋則有不同見解:

夏國統治者多年來窮兵黷武,對內壓榨、對外掠奪的兇殘都遠超同時代的其他政權。

其上層欠下的累累血債遲早要還,對他們來說,堅持下去也許還有活命的希望,一旦放棄,就可能遭到無情清算。

事實上,大同在新佔領地區展開的社會改革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相比於宋、遼、高麗等國的百姓,夏人的“戾氣”更重,更難被“馴服”。

但其國的底層百姓只要被發動起來,就更“忠誠”,也更熱衷清算曾經殘酷壓榨自己的各類貴人——並不限於党項族。

這使得大同對夏國的消化相對來說更加簡單粗暴,效果顯現也更快。

這些底層夏人一旦沾染了貴人的鮮血,通常會變成最堅定擁護新官府統治的兵卒或共建會基層骨幹。

任何事務都有一體兩面,簡單粗暴見效快的社會改革自然也有相當大的副作用。

在一系列的清算中,夏國的“傳統文化”遭受了沉重打擊,更將部分原本可以爭取的搖擺勢力推到了大同的對立面。

其實,早在伐夏之戰開啟前,大同朝廷就專門研究了夏國的改造計劃。

同對待遼、宋、高麗內部的既得利益者一樣,胸懷天下的正乾皇帝並沒有想過要對夏人趕盡殺絕——因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夏國百姓,無論番、漢,只要願意放棄抵抗,大同帝國就能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

具體政策也類似於宋、遼等國大族——分宗、遷籍。

稍有不同的一點是“改信”,或者說接受“漢化”。

李乾順親政之後,雖然反其曾祖李元昊化漢為番的舉動,大力推行漢化改革。

可這種漢化卻是出於穩定李氏政權的需要,改革也很不徹底,導致其國上下層嚴重脫節,底層夏人仍然番化很深,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更改。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方為大一統。

即便是小國寡民,要想長久穩定,也得有共同的文化概念。

至少,大部分人得有共同的文化概念才行。

疆域越是廣闊人口越是眾多的王朝,越需要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和經濟制度、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不然的話,內部就會陷入持久的紛爭。

徐澤決定對夏人實行更加深入的漢化,並不是為了什麼“漢化天下”的歷史使命。

其人的做法與當初李元昊推行化漢為番沒有本質區別,李元昊是為了維繫党項族的統治,而徐澤也是為了徹底消化夏地。

很明顯,這個任務絕不會輕鬆,肯定會受到夏地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抗。

不經歷幾個回合的周折,大同帝國別想徹底消化夏地。

但欲要消化一個番化嚴重的政權,這些周折是值得也是必須的。

夏國橫跨河西走廊,溝通中原和西域,是大同帝國“大陸戰略”極其重要的一環。

夏地不寧,大同帝國就算日後開拓了西域,也遲早會丟掉。

欲要逐步漢化並穩定統治西域、吐蕃和遼國上京道,就得先漢化夏地。

因而,在徹底消化夏地改造夏人一事上,沒有任何條件可談。

這就是徐澤寧願邀宋軍攻夏,日後再費周折“二次拓土”,也要集中精力先消化賀蘭山一帶的夏國精華地區的主要原因。

不過,消化夏地雖難,卻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大同國力鼎盛,人口數十倍於夏國,有砸爛後者原有社會結構再重新塑造一個新社會的實力,不需要太顧忌其原有的社會上層。

統一和治理天下本就該王霸道相雜,對頑固勢力,該行霸道的時候就必須霸道。

當然,消化夏地是戰後的工作重點。

對具體指揮伐夏之戰的牛皋來說,當務之急乃是覆亡夏國。

攻下順州簡單休整后,牛軍正帶着大軍繼續北上靜州。

順、靜、懷、定四州相當於夏國都城興慶府的“四輔”,地位極其重要。

尤其是順州和懷州兩城,相距興慶府的直線距離都在三十里左右。

即便是行動相對遲緩的步兵,半日內也能輕鬆行軍三十里。

同軍攻到了靜州,基本等同於頂在了興慶府的腦門上。

夏國雖大,夏人卻已無路可退。

李察哥由順州撤退至此,便積極構築新的防線,意欲再做一次阻截同軍的努力。

但面對同軍五個師的穩紮穩打,手中兵力和戰力都不佔優的李察哥也無計可施。

在同軍完成攻城準備之前,其人先後組織了三次攻擊,僅僅得到了殲敵近千的戰果,其部則損失近四千,本就不高的士氣再次大跌。

無處下嘴,李察哥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同軍攻破靜州,並在同軍即將調整部署吃下其部人馬前趕緊撤離戰場。

拿下靜州后,牛皋並沒有率軍直奔興慶府,而是先向東北方向攻破懷州。

在此期間,同宋兩軍還爆發了一次激烈的野戰。

夏軍機動兵馬再次付出了近五千人的傷亡,僅剩下萬餘士氣極低的人馬,基本失去了野戰能力。

李察哥本人也在激戰中身負重傷,不能再指揮接下來的戰鬥了。

失去了最重要的臂膀,李乾順只能命剩餘兵馬全部退回興州(興慶府)城中。

而在此之前,在兀剌海城(黑山威福軍司)整頓了許久的同軍第二軍也有了動作。

張清率主力順黃河南下,先破順化渡,再敗夏國右廂朝順軍司,已經截斷了啰保大陷谷出口,並與第四軍南北呼應,完成了對興慶府的合圍。

宋夏兩國爭鬥百年,宋軍始終不能攻破興慶府,很大一方面原因乃是其地位於處黃河與賀蘭山東西相夾的谷地間,地形狹長,不便於宋軍發揮兵力優勢左右包抄。

而興慶府以北還有廣闊的草原和荒漠可以逃竄,使得無法完成南北合擊的宋軍始終不能對夏軍構成致命打擊。

現在,夏國君臣卻知道了建都興慶府的弊端。

當牛皋率部推進到興慶府城下時,夏國小朝廷已經是國滅跡象盡顯。

原本還堅定抗同的死硬分子在晉王重傷不能再掌大軍后,盡皆變成了投降派,紛紛勸諫國主為嵬名氏的傳承計,應放棄抵抗,並立即進京請求天子寬恕。

事到如今,就算威望卓著的李乾順也壓制不住城中的惶惶人心了。

其人非常清楚臣子們所謂的“逆耳忠言”,也都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的胡扯。

可笑!

大同帝國費了這麼大的勁,都攻到了興州城下,必然是要就此滅亡夏國。

夏國滅亡,嵬名氏自然討不到好。

但你們以為放棄抵抗,獻祭了嵬名氏,同軍就能延續夏國傳統,任由你們繼續在興慶府作威作福么?

大同帝國不在夏國老巢興慶府殺個人頭滾滾,日後如何在夏地建立穩固的統治?

李乾順不愧是繼位三十餘年的國主,搞明白自己的處境后,並沒有質問臣子們的背主求榮,而是順應民心,遣使入同營乞降獻城。

不過,雖然決定了乞降獻城,其人卻又以國中事務繁雜,方方面面關係難協調為由,請求上國寬限一個月時間,以給夏國做投降獻城準備。

牛皋在戰前就得到正乾皇帝關於滅夏問題的明確指示,自然不會容許李乾順到了這個時候還耍花招,其人乃對夏使道:

“同軍破城,何須你等做準備?願降不降,不用徵求俺的意見!”

被同軍統帥一瓢涼水牛皋潑下,清醒過來的夏國貴人們也只能在國主的領導下繼續奮力抗擊同軍。

此戰,不求真能翻盤打贏強大的敵軍,只求能讓同軍意識到夏人的不屈,而放棄對夏人的殘酷壓榨,儘力保住夏地的傳統。

因地理條件限制,夏國大部分人口和城池都集中在其東南部,而以興慶府為核心的賀蘭山谷地又是重中之重。

經過百餘年的持續經營,興州城池的高大和堅固程度遠非順、靜、懷等州可比。

可惜,如此堅城的防禦體系原本是為防守冷兵器戰爭而打造,面對全新的戰爭形態,天然就存在漏洞。

就如同能跟宋軍打得有來有回的夏軍,面對同軍時卻節節敗退一樣,足以防住投石機密集攻擊的興州城卻難以防住怒吼的火炮。

戰鬥僅僅持續了六天時間,堅固的夏國都城東城牆便同軍轟開了一段缺口。

之所以能夠進展這麼快,除了同軍兵力雄厚,日夜攻城不停外,還有大量的投降夏人參與了攻城的土工作業。

牛皋從岳飛攻下臨安城的戰例受到了啟發,提前動員了部分夏國青壯隨軍來到興慶府,親手埋葬這個野蠻而腐朽的政權。

一面是同軍猛烈炮火的軍事打擊,一面是本國百姓自發攻城的政治攻勢,興慶府守軍的士氣被迅速瓦解。

兵無戰心,為了爭取國滅之後的政治待遇,在東城牆被攻破后,李乾順就放棄了與同軍繼續巷戰的計劃,並率宗室及朝中文武出城向勝利者投降。

正乾六年十二月初九,同軍攻破夏國都城興慶府,立國九十年的夏國宣告滅亡。

當日,大同帝國新組建的寧夏巡撫使司傳檄夏國剩餘州府及各監軍司,要求各地文武謹守城池和防區,等待同軍隨後接收。

至此時,夏國靜塞軍司的東、北兩面的重要城寨,大半在之前的戰爭中就被同軍拿下,僅剩定、宥、鹽三州和白馬強鎮軍司等地,基本傳檄可定。

但靜塞軍司以西的廣闊領土,卻因為荒漠和高山阻隔,僅有南線一條通道。

大同必須拿下已經控制在宋軍手中的西壽保泰軍司,方可繼續向西拓展。

剛剛聯手的同宋兩國在完成滅夏目標后,便面臨再次開戰的局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水滸新秩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水滸新秩序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虜終無百年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