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章∶震動!倒退!
,開局在大唐迎娶長樂
第906章∶震動!倒退!
皇帝出巡,氣勢自是不凡,打着旌旗的護駕禁軍便有近千,最讓徐曉樂沒有想到的是為前軍開路的將領竟然是薛仁貴,問過禁軍中相熟的統領方知,原來薛仁貴如今乃是守衛“玄武門”的禁軍統領,此次也是奉旨護駕前往位於“岐州”麟游鎮的萬年宮。
這萬年宮原名叫九成宮,李治登基后,將其改名為萬年宮,意指頤和萬壽,此宮殿群處於渭北高原丘陵溝壑區,夏無酷暑,氣候涼爽宜人。
整個宮殿群雖皆稱萬年宮,而皇上欲巡遊的萬年宮卻是坐落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中,東障童山,西臨鳳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當真是處風光秀麗的所在。
便是於這秀麗的所在,李治與隨行的王公大臣等卻是無暇觀看,慨因人馬進入山中便遇大雨,瓢潑似的雨點端是嚇人,太平公主在乘坐的馬車裏尖聲呼叫秦曉樂,硬是要他棄馬同乘車中,徐曉樂進入車裏,這小妞便雙手緊緊拉住他的衣甲,在不放手。
到得萬年宮裏,皇上李治也是氣惱,吩咐隨行之人擇居避雨,卻是讓秦曉樂陪着女兒,使其不得受半點驚嚇,也是這皇帝寵愛女兒,卻不知冥冥中自有天意,竟是讓女兒躲過一場生死之難。
是夜,山洪暴發,洪水直衝萬年宮北門,護駕軍士見洪水來得勢急,此時哪裏還有心思護衛皇上,皆是各自逃命要緊。
秦曉樂聞殿外喧鬧,起身查看究竟,見洪水已至宮殿前的石階之下,情勢萬分緊急,趕緊進殿將熟睡的太平公主喚醒,使綢帶將之束縛於背上並大聲呼喚宮殿中其它王公貴族一應人等趕緊往高處避難,隨後急往皇上所住的宮殿欲救李治,卻是遇見薛仁貴也是前往護駕,二人此時拚棄前嫌,同心協力至皇上居處外大聲呼叫。
李治聽得呼叫,急忙出宮,頓時被山洪奔流之勢嚇得不知所措,徐曉樂與薛仁貴來不及言說,分別於左右架起着皇上手臂便往高處奔跑,待到高處見沒有危險方放下皇上,李治於高處站立,回首便見大水此時已經漫過整個宮殿。
李治見狀,拍胸大呼躲過劫難,對身邊左右二將甚是感激,見公主此時於徐曉樂背上絲毫沒有害怕的表情,反而安靜無比的樣兒更是欣喜,想自家這女兒何時有過這等安靜的時候,遂柔聲言道。
“平兒不害怕嗎?”
“平兒在曉樂哥哥背上不怕呢,有父皇和曉樂哥哥在此,平兒什麼都不怕!”
便是這最簡單的話語,使李治對徐曉樂這小子又是歡喜幾分,見秦曉樂仍是背着女兒恐其受累,吩咐他將女兒放下於地,不料太平公主卻是不依地大聲說道。
“不嘛,平兒就要在曉樂哥哥的背上!”
李治無奈,
只得任憑女兒胡鬧,卻是苦了徐曉樂這廝一直背着太平,直到天明洪水退去。
此次往萬年宮巡遊差點使皇上葬身水中,李治想起便后怕,再無有巡遊的興緻,留下一彪人馬協助當地衙門官員整理洪水侵襲后的宮殿,傳旨隨行之人回往皇宮。
皇上的萬年宮之行當真是來得快、去得急,而薛仁貴卻在此次救駕的行動中終是入了李治的天子之眼,使這廝於後竟是飛黃騰達,得到朝廷重用。
回到皇宮,李治感念薛仁貴和徐曉樂的救駕之功,特賜薛仁貴御馬一匹,秦曉樂卻是只得皇上說些不關痛癢的屁話表彰,這小子心中有些不爽,想小爺的功勞就不是功勞了。
少年人皆有攀比之心,他哪裏知道李治已然將他當做自己的女婿,莫非救老丈人還要老子的賞賜不成。
倒是太平公主自那后見着徐曉樂竟有些害羞起來,雖減少捉弄這小子的惡作劇,卻是對他相當依賴,時常於母後面前提及這廝,經常於皇宮御廚拿些點心之類的食物給曉樂哥哥,生怕這小子餓壞了似的一般。
武則天如何不知女兒心裏的變化,對徐曉樂救了女兒之事也是看這小子心中歡喜,大有丈母娘看女婿的心緒,使秦曉樂終是在宮裏得些許安寧,在不似往日那般被這母女兩隻母老虎時不時的教訓的折騰。
便在秦曉樂於安寧,時常偷閑與程大寶、尉遲小黑、李敏忠、單思敬等小子往“群芳齋”尋找盧家兄弟喝花酒、賭錢,好不快活之時,大唐邊關又有警訊傳來長安皇宮,稟報有回紇勢力作亂侵擾唐境。
其時、李治患上風疾之症,身子不適,此病乃為李家遺傳,雖有秦文遠提供的藥物使病症略有緩解,然、病症的折磨卻是使不相信神明的李治有些信了鬼神之說,因為自己的病症加上邊關不寧,李治便想通過改元來讓自己和自己的江山皆獲得一些福澤。
上有所好,下必從之!
有武則天身邊紅人,時任禁軍兼偵騎司統領的李義府大拍皇上馬屁,稱大唐有神龍升天的祥瑞之兆,李治聞言,遂改大唐元年號為“龍朔”。
龍逆元年,一向與唐交好的回紇首領婆閏因病死亡,繼位的回紇首領比粟轉而與唐為敵,時時派兵侵擾唐境,使邊關傳往皇宮的警訊越來越急,李治聞邊關急報大怒,太極殿召集諸位臣工商議對策,兵部推薦銀青光祿大夫,大唐靈、鹽二州都督鄭仁泰率軍征討,李治從之,問計徐世奕綰斡帽,得徐世拮噘髕鉸曳鉸裕遂下旨詔令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劉審禮和時以升任右武衛將軍的薛仁貴為副總管,鴻臚寺卿蕭嗣業為仙道行軍大總管,右屯衛將軍孫仁師為副總管,左曉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為長岑道行軍大總管,使三路大軍征討鐵勒九姓部落。
李治於太極殿頒下口諭,旁邊卻是閃出秦曉樂言道。
“皇上;小子欲于軍中歷練,乞皇上恩准小子所求!”
李治聞言,欣慰這小子有建功立業之心,稍加沉吟之後,特頒聖旨使徐曉樂為鄭仁泰所部左軍前鋒主將,同使薛仁貴為右軍前鋒主將,竟是有考校二人領軍方略的想法。
秦曉樂領旨,求得兵部使單思敬為自己的副將,在太平公主因傷心、擔憂這小子征戰沙場又要出宮離開自己,欲求母后使父皇收回成命之時,施出渾身解數哄得太平公主高興,使其打消讓皇上收回成命的想法后,趕緊攜單思敬於校場點兵開拔。
出長安城之日,徐曉樂披掛金甲,騎着黑色的高頭大馬,身後是姐姐秦曉倩和周倉叔派給他的十數名全副武裝的親衛,單思敬則是披黑色盔甲落後一個馬頭緊隨在他的身邊。
歡送大軍出城的官民中,太平公主坐在馬車裏凝望秦曉樂,心裏不知罵了這小子多少遍。
“臭哥哥、壞哥哥!”
秦曉樂覺得耳朵發燙,卻不知是何緣由,此等使人詫異的感覺,稍許便被征戰沙場的興奮蓋過這等無關緊要的心緒,於馬背上意氣風發,英俊的模樣竟是讓公主瞧着他時,胸中心臟似小兔子亂跳……
行軍途中非止一日,秦曉樂與薛仁貴所率左右兩支前鋒軍到達天山後,回紇部落勢力聞報唐軍軍情,糾集九姓部眾十萬餘人相拒,先是使驍勇騎士數十人挑戰位於右翼的薛仁貴軍。
薛仁貴單騎迎敵,身着出征前李治於內殿與出征將領設宴餞行時所賜的堅甲,雙臂使強弓射殺三人,這廝在戰場上彪悍、勇武的作為倒是振奮大唐軍威,回紇數十騎見討不到好,懾於薛仁貴神威竟是縱馬潰逃,逃不及的索性下馬投降。
薛仁貴首戰得勝,大振唐軍士氣。
秦曉樂所部此時卻是與回紇三千騎兵相遇並對持,這小子見敵軍人多勢眾,竟然渾沒當回事般地輕鬆,傳令單思敬領麾下二千騎兵擺開隊形掠陣,自己卻是率十數徐家親衛于軍前使手中兵器指着對方主將大聲喝道。
“他奶奶的,你等竟敢擋小爺之路,侵擾大唐邊關,那個誰,你且出來與小爺大戰三百回合。”
回紇主將是位臉上有刀疤,騎坐馬背上就如一尊塔似的兇猛漢子,這廝卻是腦筋有些不大靈光,聞聽秦曉樂之言,手提長矛,控馬出陣,滿面帶着迷惘言道。
“兀那賊將,你那隻眼睛看到某家軍中有奶奶,休得胡說,且先吃某家一矛。”
這是位闞直的漢子呢,如何知道“他奶奶的”是調侃罵人的話語。
秦曉樂聞言,先是有些發愣,接着便是大笑起來,隨即也是挺着長戟縱馬迎戰這廝,口中卻還戲耍而道。
“真特么是個愚魯的漢子,小爺喜歡!”
旋即又道。
“這位將軍且與徐某單挑分出勝負,勝者為王,敗者便退兵認輸如何?”
回紇主將倒是乾脆,聞言便只一字。
“可!”
說話間,二人各使身邊隨行回陣約束本軍,旋即開打,那回紇主將縱馬衝擊,手中長矛使得力大沉猛。
“來得好!”
秦曉樂勒馬聳立,放開韁繩,得了主人衝鋒意願的馬兒,四蹄撒開,潑赤赤衝出捲起地上塵土飛揚,馬背上,秦曉樂使手中長戟欲掂量對方力道,竟然採用硬碰硬的打法。
“當!”
好一聲震破虛空的金鐵之音大作,火星四綻,二人皆是被震得勒馬倒退幾步,論力道看來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兩軍兵士齊聲為自家將軍喝彩、鼓噪。
二人迅速調整攻勢,竟是齊聲喝道。
“再來!”
秦曉樂心裏暗罵這廝傻逼,想小爺與你再來可不是如莽夫般比拼力氣,得讓你看看咱老秦家家傳的戟法。
這小子如是想着,便在二馬交錯接近,使手中挺着的長戟又要與回紇主將硬碰之時,突然變長戟招式為上挑,架開對方長矛攻勢,欲使長戟上月牙形狀的利刃割下敵將項上人頭。
那回紇主將反應也是迅速,感自己長矛被挑開失了力道之時,旋即將身於馬背倒卧,仿似鐵板橋的功法,使泛着寒光的利刃險險從自己的眼臉面前掃過。
回紇主將倒卧馬背上避過徐曉樂的攻擊,翻身坐立馬背,大怒中發出似狼嚎的聲音,拍馬挺長矛回殺轉來。
這廝得了教訓,也是使手中長矛刺、挑、掃、壓、砸等各種招式應敵,將一桿長矛舞動得使人眼花繚亂。
秦曉樂見招拆招,你來我往,二人交手一柱香的功夫便有數百回合不分勝負,這小子不知疲倦,竟然在這等惡戰的廝殺中嘴巴當真欠揍,不停地大呼小叫。
“我殺、殺、殺!”
“我砍、砍、砍!”
“你這傻逼沒有吃飯嗎,怎地力氣越來越是不濟……”
回紇主將在這小子逼嗦的話中與其交手好不煩躁,竟是出現心浮意亂的跡象,使手中長矛的招式也開始出現破綻,估計是不知“傻逼”二字為何意,交戰中仍是苦苦冥思所致。
秦曉樂尋得戰機,uu看書馬背上使長戟幻化數朵槍花迷惑敵將,終使一招“秋風掃落葉”長戟招式將回紇主將挑落下馬背……
被挑落馬背的回紇主將倒落地面后迅捷翻身站立,手中仍是緊握長矛,卻是整個人有些呆愣起來,他想不通自己怎地便被會挑落馬背,嘴裏兀自喃喃自語。
“我敗了、敗了!”
秦曉樂並沒有趁勢斬殺這廝,在兩軍兵士驚呼和喝彩的聲音里,這小子緩慢控馬走近這呆愣的敵將攻擊範圍外,使手中長戟指着這廝。
“你敗了,願賭服輸,本將軍也不難為於你,這便率族人回歸部落,往後休得再與唐軍作對如何?”
回紇主將魯直,聞言抬頭望着秦曉樂,有些不甘而道。
“某家敗了,自當遵守戰前約定,某家觀小將軍所部打着秦字將旗,莫非小將軍是徐王爺的後輩,可否告之某家。”
見這廝雖面相兇惡,卻也是光明磊落之人,秦曉樂對這廝起些好感,笑着應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