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說聲對不起,還是直接表達真實的情感
在生活中,父母如果發現孩子由於某件事情哭了,如何對待他呢?很多中國父母就會照顧孩子的情緒,說一些讓孩子感受安慰的話。其實,這麼做並不妥當,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的是,孩子的感受和想像都是正常和可以理解的。這樣說的目的是讓孩子發現哭泣等悲傷的情緒並不是他的標籤。這樣,孩子很快從引發痛苦的情景中回過身來。
所以,父母在生活中沒有必要保護孩子避免不可逃脫的傷害,重要的是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
一次,小狗不小心被飛馳而過的汽車壓死了,這可是三歲的兒子帥帥的寶貝疙瘩。帥帥的媽媽開始不想讓帥帥知道這個不幸的消息,否則,帥帥一定非常傷心難過。於是,她想等弄到一隻新的小狗時再告訴他。
但帥帥的媽媽想了許久,還是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了兒子。然後,她一言不發,靜靜地看帥帥的反映,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帥帥並不想再要一隻狗了。
父母平時不要擔心孩子會如何如何,重要的是每天抽點時間,談談新發生的事,與孩子一同分享感受。而且,讓孩子明白,哭泣等不良感受是面對非常痛苦的情況下作出的正常而健康的處理方式。孩子在遊戲或用身體語言表達痛苦時,一定要接受孩子的這種情緒,而且,你不要對孩子的這種情緒加以誇張或渲染,這樣,孩子很快會停止表達痛苦的情緒,從而把注意力轉到其他事情上。
當父母遭受某種不幸的後果之後,當事人就會說聲“對不起”,但父母不會從這句話最簡單的話中得到充分的安慰。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無法從簡單的“對不起”中獲得滿足。比如:
有一家人在海灘遊玩的時候,孩子不停地拿鏟子玩沙子,直到太陽西下,需要離開的時候,孩子卻遲遲不肯離開,怎麼辦?父母往往把孩子強行從海灘上拉回。
在路上,父母僅僅以“對不起”來搪塞孩子,孩子似乎不會領情。這時父母應該聽聽孩子的訴說,讓孩子講一講把他帶離沙灘的感受,問問他,下次如果再發生這樣的事情,父母如何應該怎麼做才好。
很多情況下,父母盲目給孩子道歉,雖然他們沒有做錯什麼,但這種不真實的信息會令孩子疑惑。所以,父母不如誠懇地說出事情的真相,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原因。當然,你也不要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因為你代表強制和束縛。父母應用關切的語言直述胸臆“我不想讓那麼做,是因為……”這樣說出原因時,孩子往往更容易聽從,或許再提一個更清晰的要求:“我可以再……”。
因此,父母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比直接用“對不起”道歉有效得多。你給孩子直接道歉時,就是自我作主地替孩子承擔的責任。但父母應當保障孩子的情感表達的權利,讓他成為感受的唯一表達者。否則,孩子就會習慣於把自己當成生活中的受害者,常常把自己的不良情緒遷怒於其他人。
孩子只是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控制能力,但他是自己一切感受和行為的源頭。父母應把孩子視作自己感受的主宰者,使孩子漸漸培養出自己良好的性情,找到多種選擇,學會控制自己的反映。
一個叫燦的孩子,非常喜歡擺積木。一次,他擺了一個複雜的漂亮房子,向媽媽炫耀,媽媽藉此誇獎了他。整整一天,小傢伙都為自己的傑作歡呼。
由於小傢伙把積木擺在一個房間的門口,爸爸下班后,推開門,急匆匆地走過時,燦的漂亮房子一下子倒塌了。
燦看到自己漂亮的房子被爸爸推掉之後,表情非常沮喪,但卻沒有當時發作。
媽媽理解地問燦:“是不是你爸爸應該向你道歉呢?”
燦出人意料的回答:“不,我可以重擺一下積木,‘造’出更漂亮的房子。”
媽媽追問說:“但是,你難道不生氣嗎?”
“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些,但我最後發現,生氣沒有用,不能改變任何事情,或許這不是一件壞事。”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說:“燦,我錯了,不該碰倒你的房子。以後,我開門進家一定注意。”
孩子聽了,很高興,當然,他很滿意父親的回答。
父母的言行如果造成孩子的強烈情緒時,要想消除傷害承認錯誤時,父母應簡直而直接對他說:“我剛才的做法,的確不應該,以後再也不會做了。”在這個過程中,言語要中肯,不要有感情誇張的話,以便讓孩子體會自己真實的感受。同時,自己要傾聽並肯定他的情感表達。
有時,你可能覺得自己十分正確,沒有過錯,無須道歉什麼,但是孩子的不悅,這說明你們之間需要互相溝通一下。比如,你並不後悔把他從海灘拉回來,但孩子就此受了驚嚇,如果承認自己的動作太粗魯,然後傾聽孩子講述的危險和趣味性,你們便可以重建彼此的親密和信任。
世間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你的孩子如果受了傷害和驚嚇,他的感受就是真實的經歷。你所要做的就是要彼此進行溝通,澄清事實,重建信任。
1.父母永遠要記住:只做自己的主人,培養溫和的心態,珍愛孩子,而不論孩子有什麼不良的舉動。
2.你如果發現孩子情緒低落,不敢與你溝通時,你應主動提出問題的原因,並加以解決,給孩子放下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