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番外游擊隊是如何練成的

第十九章 番外游擊隊是如何練成的

在普通人的腦海里,游擊隊大概是這樣一個情況。

山溝里開來大隊鬼子或敵人,此時山頭隱蔽埋伏着一群游擊隊。

打頭的是粗眉大眼、神情堅決(中外形象基本一致)的隊長指揮官。

只見他抬手一槍,走在前面的敵人(通常長得獐頭鼠目)應聲而倒。

接着手下一齊開火,敵人則被打得魂飛魄散,四散逃命。

最後大夥在隊長帶領下,扛着戰利品勝利離開。

夕陽照耀着他們的影子越來越長,勝利的歌聲悠揚飄蕩,直到無比光輝的遠方。

以上情形,大多出現在影視劇中(國產電影佔多數),成為經久不衰的場景。

必須說導演們這樣拍並沒有錯,因為電影必須把最吸引人的地方拍出來,不然沒有收視率。

他們就要下崗待業,去大街上擺攤,天天跟城管打游擊。

但一支游擊隊如果整天只忙着打埋伏,最後的結局肯定是被埋伏。

他們必須使用同正規軍完全不一樣的戰略戰術,學會一套游擊隊特有的規則和原則。

而這些學問,是很多觀眾甚至當年的國軍,都沒有搞明白的。

關於游擊戰,後世而來的陳陽,當年在軍校學習時,就專門研究過這個論題。

因為只有了解了以前的抗戰史,抗戰經過,抗戰過程,才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所謂的游擊戰,不是紙上談兵,想來就來,想干就乾的。

比如;你是新成立的游擊隊長張三,正奉命帶着一個連去敵後開闢根據地。

為了簡便,我們省略了一般游擊隊的原始積累過程。

直接讓張三從正規軍分離出來,因此官兵們都受過基礎的軍事訓練。

個個背着順手的槍械,隨身帶有五六天的乾糧(再多背不動),還有能支撐一段時間的彈藥。

來到計劃中的游擊根據地,開始創業。

既然是游擊隊,自然必須學會游和擊。

普通人最先想到的是找個地方打埋伏。

但是新環境裏人生地不熟,附近的鬼子或偽軍也不是傻子,對經常路過的地方都搞過軍事測繪(日本人辦事認真是不用懷疑的)。

而且還會安插一些眼線做內奸,負責監視當地的治安情況。

冒冒失失地衝進去打埋伏,搞不好自己就成了包袱,被人打包消滅在山溝里。

很明顯,想要在四面臨敵的環境中生存壯大,必須先找個落腳的地方。

消滅敵人的眼線,然後才能準備計劃中的戰鬥。

而在完成這一任務的同時,張三隊長還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叫做後勤。

游擊隊員不是神仙,他們也要吃飯。

而且因為經常跑路的關係,不少人飯量還特別大。

考慮到隨身背的那點乾糧吃不了幾天,張三隊長自然應該抓緊時間,開闢新的糧食來源。

所以很自然地,張隊長的第一件事,是找糧食餵飽手下的弟兄,同時安排房子讓大家休息。

要知道行軍是件很耗體力的差事。

如果睡不好覺,打仗就會缺少體力,直接影響到下一步工作的進展。

張三自然會找到當地的村長或鄉長,先給他們講一通抗日大道理。

然後用委婉的方式告訴他們說,給我籌糧某某斤、限某某天辦到,否則我手下不是吃素的!

糧食送來了,覺也睡好了,張三順利地在村子裏呆了下來。

很快,他就會面臨兩個問題:

一、村子養不活太多士兵;

二、游擊隊的消息漸漸傳出去了,有人說鬼子正在集合偽軍,隨時可能來掃蕩一把。

一個連作為游擊隊規模是夠大了,但同鬼子硬拼還是不行的,所以張三必然要帶着隊伍轉移。

於是第三個問題擺到了他的面前:他該如何離開這個村子?

好不容易佔領一個村子,要放棄固然有點可惜。

不過更重要的是張三走後,鬼子肯定會在村子裏大肆燒殺,抓出跟游擊隊打過交道的人處死。

同時漢奸們會非常積極地在周邊村鎮發展一批二漢奸,鼓勵他們在下次游擊隊來的時候搶先報信。

並開出打動人心的價碼,吸引某些村民成為漢奸隊伍的一員。

很明顯,如果放任這種情況發生下去,張三的隊伍將變得十分艱難。

他們到哪裏都籌不到糧,隨時可能被鬼子包圍,沒有鄉親敢跟他們接觸。

張三會發現,當初熱情迎接的老大娘都變了臉,裝作看不見他們。

即使打了勝仗也找不到地方休息,甚至傷員沒有地方安置,只能在不斷的行軍中染病死亡。

這種情況並不是危言聳聽。

事實上,無數國軍游擊隊就是這樣被剿滅的。

他們踏入戰場的時候,未嘗不是滿腔激烈、充滿還我河山的壯志豪情。

但在嚴酷的戰爭中,鬥志很快消磨得一乾二淨。

最終淪為聚嘯山林的土匪,甚至不得不接受鬼子的收編,改行去當偽軍。

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游擊戰不是問題。

隊伍規模也不是問題,關鍵是張三隊長不打仗的時候什麼也沒幹,才會落到如此狼狽的地步。

確切地講,是他平時沒有積極發掘村裏的人力資源。

來到新根據地的時候。

張三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弄清村裏的人員組成、社會背景及思想覺悟,懲處投靠鬼子的漢奸。

把民眾組織起來成立救國會、兒童團等組織,吸引新兵入伍,舉行廣泛的抗日宣傳。

任命自己的村長負責征糧徵稅,並秘密發展內線情報員,定期接頭彙報動向。

完成這一系列動作之後。

他要想辦法到下一個村莊去做同樣的工作。

保證在短時間內有一大片活動區域可以游擊,不讓鬼子找到固定的目標。

張三和他的游擊隊如果能領悟這一點。

那麼恭喜他們,他們找到了游擊戰的真諦。

在作戰地圖上,所謂游擊區的地方,並不是簡單地放一群游擊隊。

而是必須要有自己的基層政權,能夠保障游擊隊活動。

最起碼的游擊區只有幾個秘密內線。

他們平時可能幹不了什麼大事,只是注意觀察情報。

在游擊隊來到的時候能及時接應,告訴他們哪些人家可以住宿、哪個壞蛋投靠鬼子欺壓村民。

配合游擊隊把敗類幹掉,使游擊隊能順利休息和補給。

條件好一些的游擊區里,村子有自己的抗日村長。

能代收抗日捐稅和軍糧,為游擊隊提供軍需花費。

再好一點的地方,民眾會組織起來成立民兵,擁有少量自衛武器。

一邊種地一邊訓練,平時可以防止漢奸騷擾,鬼子來了還能臨時抵擋一陣,掩護村民迅速撤退。

如果游擊區越建越強,鬼子和漢奸的勢力都被排擠出去。

敵人連交通進出都不能保證,那這塊地方就會有另一個光榮的新名稱,叫根據地。

從張三隊長的工作日誌里可以看出來。

從一無所有的陌生村落到根據地,光靠隊裏的一百來號人是根本不夠的。

必須廣泛利用當地的力量。

在這個問題上,八路軍、新四軍向來很在行。

他們在根據地里普遍實行減租減息,降低農民的負擔(這樣才有錢交多出來的捐稅)。

農忙時幫助農民種地,然後按比例收取抗日捐稅,平均分配給每個戰士。

同時組織民兵嚴懲漢奸、孤立偽軍。

不許他們染指自己的村落。

日軍大部隊來進攻的時候,民兵帶着老百姓堅壁清野。

游擊隊則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隨時無聲無息地集結在另一個地方,對鬼子的後方狠狠捅上一刀。

解釋到這裏,游擊戰怎麼打算是有了答案。

但是張三和他的手下還有最後一個問題。

俺們又沒有犯錯誤,為啥不讓俺們當正規軍,非要去敵後農村裡竄來竄去呢?

張三問得很有道理,如果不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他和手下是不會安心去敵後的。

而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戰略角度上,做一個課題研究。

自打人類有戰爭以來,攻城略地都是有目標的。

打仗不僅費錢,還要耗費寶貴的人命。

如果不是有特別的原因,首領們絕不會熱衷於這種勞民傷財的活動。

通常來說,出兵佔領一個地方。

要麼是因為那裏有值錢的礦產和糧食。

要麼是因為那裏是交通要道或防禦節點。

有助於擴大自己的統治實力;光賠錢沒有收益的事,只有缺心眼的人才幹得出來。

鬼子們積極地搞九一八和七七事變,說到底是因為搶劫的收益大大超出成本。

所以雖然以下犯上違反軍令,天皇卻興高采烈地給強盜們陞官。

而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後,日本激動地發現。

形勢從來沒有如此有利過,他們攻佔平津、血洗南京,在一年多時間裏佔領了大片的土地。

把成千萬的中國人變為亡國奴,佔領了大片有價值的地方。

從城市裏得到稅收,從礦山挖來礦產。

即使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每年也能收幾百斤糧。

順便還可以逼他幹活出役,榨取剩餘勞力。

剛開始抗戰的時候,蔣介石的假想敵只是十七個日本現役師團。

事實證明,幾乎全部日本人都是出色的搶劫犯加幫凶。

只要天皇供得起錢和槍,它們就能紅着眼睛去任何一個角落燒殺搶掠。

而日本軍隊能打下多大地盤,不取決於它們有多少預備役士兵。

而取決於它們能搶來多少資源,或者說,它們在中國的搶劫效率。

所以仗打到這個時候,抗戰已經不再是一場會戰或幾個集團軍的勝負,變成了一場全方位的資源消耗戰。

游擊隊的作用也不僅僅是消滅多少鬼子兵。

更重要的在於能否阻止鬼子對後方的經營。

一個農民做了亡國奴,鬼子就能多收幾百斤糧。

如果他參加了張三的游擊隊,那鬼子不僅收不到他的糧,還要花錢派人去剿滅他。

並在張三出沒的大小地方設據點、派駐軍,大量牽制野戰兵力。

後方駐守是一件十分費兵力的事情。

二十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即使派二十萬人去守,一個人平攤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也是絕對的弱勢。

事實上,武漢會戰前,好幾個日軍師團都沒能參戰。

就同華北的八路軍日益壯大、必須廣泛佈防有着直接的關係。

講透這一點,張三應該明白過來。

真正戰略意義上的游擊戰,工作重點不光是怎樣鑽山溝打埋伏。

而是建立自己的基層組織、扼殺敵人的活動空間。

增加對手的統治成本,消耗對手的資源兵力,直到最後積弱成強,一步步消滅敵人。

當然裏面的具體步驟並不簡單。

光一個根據地的建設就有幾百萬字專著研究。

從經濟管理到公安肅奸、糧食增產、人事選撥全都是學問。

但千變萬化不離根本,歸根結底,游擊戰是如何在基層紮下根的問題。

這段歷史軍史研究來自前輩楊言信前輩收集的歷史資料。

經過三年多時間匯總整理后,結合日軍史料及其他材料,綜合而成。

(楊言信前輩是晉察冀第一軍分區參謀、楊浩老前輩的兒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戰之我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戰之我們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九章 番外游擊隊是如何練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