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死亡所洞明的性愛
被死亡所洞明的性愛
1
人是從自然中走出來的。更具體地說,人是靠性慾所包孕的愛走出各種原始的自然關係,確定人的關係,並在這種人的關係中成其為人的。厄洛斯(Eros)作為對合一的慾望,因此成為人的最基本的情結。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借阿里斯托芬之口講述的那個關於愛的本質的美麗的故事,是用寓言的形式將這深藏的情結昭示於人的。
因而愛的回憶是不應該遺忘的,無論是人類還是個人。
人固守着愛的回憶,就像固守着生命的源頭。
2
人的生成的歷史中總有那樣一個時刻,“我”和“你”一起從混沌中浮現出來。更具體地說,在神話的籠罩下,不意識的個體存在在哪一個瞬間從無選擇中產生了朦朧的選擇,從此有了吻合的感覺。吻合造成對抗和衝突,造成面對面的拒斥和吸引,造成在對象的結合中我和你——女人和男人的意識。
這是愛的萌生,理解的萌生;是分離的個體的整體性趨向。它一開始就包含了未來展開的豐富性。
3
是愛的萌生從原始人的群交、血親、氏族、具體表象這種混沌不分的關係中抽繹、引申出人的關係。一位在愛的期待中死去的朋友將此稱為“污泥生殖”。
其實即使在最文明的社會裏,或許應該說正是在最文明的社會裏,用愛和理解從層層包裹的文明矯飾中回復、昭示出人的關係,同樣是一種污泥生殖。污泥生殖因而用一種轉換了的形態呼喚着原始的單純,成為一個活的隱喻。
4
人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尋求着人的完整,尋求着人與人的理解。生命從第一天開始就是超出生命的生命整體。而性慾,不僅是指性快感,指本來意義上的生殖和種的繁衍,它還蘊含著人的生存的最原始、最深層的慾望——一種形而上的慾望,它應該是以對生命整體的追逐作為自己的原動力和永恆的目的的。
5
生活中有這樣的一剎那,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偶然相遇,因對方引起恐懼、緊張,然而它牽動的複雜心理往往掩蓋在各種外在的原因之下,甚至這種恐懼、緊張本身就轉移成了其他的情緒,於是它往往隨着這一剎那的過去而過去了,連痕迹都不會留下。
正是這一剎那,可能整個地改變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命運。
6
一個男人觸動一個女人,並使其恐懼和緊張的,往往是一種氣質、一種沉着的力。它包含着性又不止是性,彷彿汽成為水滴凝結在一點上,帶着很多的東西——不僅帶着經歷、身世,而且帶着當下感覺的全部豐富性。
7
有時候促成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結合的,是一種難以解釋的神秘的力量。除了服飾、相貌、金錢、地位這所有外在的、顯然可置換的條件可以忽略之外,甚至思想、意志、能力和心智、情感、理解這所有內在的素質也都退隱到背景上,什麼理由都成為多餘。它就是一個人同另一個人在現在、此時、當下的直觀的默契,這就是命運,是冥冥中操縱着我們的力量。
8
在愛的尋求中,人是怎樣地在靈魂中經歷生死的冒險。一個拒絕就會導致一輩子的怨恨和自卑。而一旦得到,一種無限的可能性便獲得了許諾和默契。這才是愛,它因獲得無限的可能性而達到並超出自身。
這是這樣一種結合,原始的本能滲透着文化氣質——文化不是遠離原始性的單純的社會化,而是一種轉化着的現時歷史的生命時間。
於是愛攜帶着審美化了的生命本能,成為兩個生命時間的重疊和複合。
9
男人說,你是我精神的載體,精神可以自由地出入、融合,或抽身而去。
於是女人無言地迎上,連同精神一起升騰。
10
對於生命個體來說,生殖是尋求外在的支撐以得到完整,而性愛本身就是自足的。
因為性愛使得愛的對方成為從自身生命中生長出的另一半。
11
性愛,不論是單純的還是複雜的狀態,都是關係。
12
有人說,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若沒有性關係實際上就沒有什麼關係。
但我也可以說,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若只有性關係,實際上也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我們不能說一個雄性動物和一個雌性動物有什麼關係,關係總是屬人的。
13
強調生殖,即強調憑藉生殖、性的神秘而延續的總體生命。這總體的生命即類。
性愛從生殖中獨立出來,不僅意味着在外在的綿延中充實了、豐富了內在的逗留,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使人類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個體的生命上。
14
肉體的消失是死。
同時還有另一種直接腐蝕着、毀壞着生命的死,即活着的死亡。它是一種喪失愛的、死——活之間的不死不活的狀況。
15
這是一個咒語般的事實:
在死亡中,愛才是真實的。或者說,愛只有克服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才能證實自己的真實性。
死亡分明是人的生存不能抹去的深闊背景,亦即,愛消失於死亡,也凸現於死亡。
16
愛既是對現實的超出而回復愛自身的完整與永恆,又離不開現實的血肉的有限性。
愛與死因之不可分離。
17
為文明所演化的觀念裝扮着愛,激發著愛,而愛的激發又恰恰要褪去文明觀念的矯飾而直呈愛的原始性,它特別表現出性的生死如一的本能。換一個角度說,性的生本能和死本能都集中體現在愛中,愛的核心是和性相連的,它因而既被觀念所激發,又被觀念所阻隔,沒有在這激發和阻隔中涌流的原始性,就沒有愛的直呈。
18
在這個世界上,一些人從來沒有真實地愛過,因而也幾乎沒有真實地體驗過生命。屬於他們的生活,或者確切地說,他們隨波逐流的生話,是在整個物質文明上建立起來的理智、平靜、合乎道德、充滿秩序的正常生活。這種生活的表面具有純精神的特徵,以致使人失去活力,也包括失去性慾,失去生命的衝動形式。
而另一些人,只是在赤裸裸的性對象身上,保留着殘缺的對生命衝動的感受和記憶。
純粹的、赤裸裸的性——是死。
沒有它而純粹的精神——也是死。
這就是人類為什麼需要愛。
19
對於人類,尤其是對於個體生命來說,純粹的、赤裸裸的性和沒有它而純粹的精神這兩種極而言之的情況,都是死的跡象。要不死,只有愛。既保留性,而又去掉性的直接性——或者把性提高到精神,或者讓精神攜帶着生命整體的原始衝動和創造的激情。
20
愛是性的生殖力量,它是足以同作為性的否定力量的死亡相抗爭的。
21
性,一頭與死相關聯,一頭與愛相關聯。
性因而成為愛與死的界面。
純粹的性,是性的麻痹,是無感受狀態,因而是一種生命的死亡。
注入了愛的性才能真正成為生殖的力量。
在這裏,愛與死的界面即性不止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也不止是一個心理時間的概念。它將紛呈的雜多帶入時間,成為一種共時的生命現象。
22
現代人的“性無能”,其標誌是必須在想像中刺激性慾才能在實際的性生活里找到人的高峰體驗。造成性麻痹情況的原因是多種的。
性泛濫是不用說了。
至少還有家庭的原因。如果家庭以生殖為目的,即將性慾規定在生殖的目的上,它同時也就是使性慾與性愛相分離。即使假設現代家庭能以愛情作為結合的原初紐帶,但一經組成家庭,性慾——性愛就往往與生殖結合起來而失去性的自在體驗。動物是結合的,但它沒有性的自我意識,即沒有把自己的性感受作為對象在想像中純化而加強它的感受力。
23
生殖本身就是性的轉移。它同時作為性的結果而壓抑性意識,因為緊接着而來的是一系列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責任。一方面要承認這種轉移是社會文明所必需的;同樣道理,也必須承認對性的自身壓抑也是必需的。
但性是人的自在方式,人要求在純粹的性生活中獲得自身的最大快樂和滿足,這是人的自身潛能的自我開發和自我確認,因而也是人的最大的自我享受即性的藝術化。它是人的無目的的生殖力本身——這個生殖力並非指特定的生育活動,而是指一般的創造力。在不是在者,也就是說,性這個在不能淹沒在它的任何一個在者之下。不管這個在者是物質的,如科學、技術的物質世界,還是肉體的,如子女系列。
唯有藝術最接近性本身。這藝術指藝術的形式化,而絕非指它的非藝術的內容。
24
愛情即是人的屬人的性慾方式。
同時它又可能是性無能的標誌。因為人需要在性愛的想像強度上維持性快樂,需要在愛情的精神高度上保持持久的性力,這種轉化既是性的強化,又是對性慾本身的一種麻痹。
25
性愛其實就是還原到自然,它因而是“人”的死去。
這是一種在瞬間達到的還原。它的短暫如同用一口氣去劃破平靜的水面。在那一刻,文明的矯飾一點點死去,觀念一點點死去,除了道德、理性的正常觀念,還包括病態、變態即所謂性解放等人為的觀念。這個死直接包孕着生的可能性,就像自然包孕着人的誕生的可能性一樣。
它由此成為打破不死不活的狀況的契機。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抓住這個契機,都能還原到自然從而在真實的愛中獲得新生。
26
性愛,是呼喚着情感卻永遠不會囿於情感的確定性的原始衝動。它帶着它的根,才成為人的縱橫深闊的聯繫中的一個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