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有智慧”還是“愛智慧”
哲學:“有智慧”還是“愛智慧”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
——(古希臘)蘇格拉底
不知從何時起,一說起哲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高深莫測的語言、艱澀難懂的理論。哲學的本意並不僅僅局限於書齋中的枯坐參禪,也不是現實中的賣弄玄虛。哲學是一門“愛智慧”的學問。
“哲學”的英文單詞是philosophy,這個詞是從希臘語philo-sophia轉變而來,philo意思是熱愛,sophoia意思是智慧,哲學因此被稱為“愛智慧的學問”。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中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后漸漸通行。
“愛智慧”與“有智慧”不是同一個概念,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曾舉自己的老師蘇格拉底和“智者”的故事來說明:
在古希臘前期的城邦中出現了這樣一批“智者”,他們自稱是有智慧的人,通過傳授給別人辯論和修辭技巧來獲得報酬。智者雖然是“有智慧的人”,但卻不是以智慧為追求目標的“愛智慧的人”,與其說他們傳授的是“學”倒不如說是“術”,智慧只是他們用來達到目的、獲得報酬的手段。柏拉圖站在哲學家的立場,把智者斥為“批發或零售精神食糧的商人”。在柏拉圖看來,真正的哲學是不計較功利目標的,真正的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典型的代表便是他的老師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出生於雅典的中等階級家庭,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一個助產士。傳說蘇格拉底面目醜陋,身材矮小,步履蹣跚,這與人們想像中的智者溫文爾雅的形象相去甚遠。他平時像一個智者一樣生活,以教育青年為己任。但他與智者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從不收取學生的學費,更反對詭辯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談,他自稱是沒有智慧但愛智慧的人。
哲學對於蘇格拉底來說不是純思辨的個人私事,而是他對當時自己所生活的城邦和時代所盡的義務。在此意義上,他自稱是針砭時弊的“神聖牛虻”。蘇格拉底的言論使有些人感到了恐懼,為此他遭到了所謂“有智慧”的智者的反擊和污衊,同時很多雅典人也不理解蘇格拉底的意圖,認為他既然沒有智慧又何以教導雅典民眾呢?蘇格拉底最終被誣陷為“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而入獄,儘管他在法庭上發表了義正詞嚴的申辯,仍被雅典民眾以公投的方式處死。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愛智慧者”與“有智慧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含義卻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確定真理的哲學家,後者指靠炫耀技巧賺錢的“智者”。毫無疑問,蘇格拉底是有智慧的人,但是他更願意把自己定位為愛智慧的人,一方面不斷前進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不夸夸其談賣弄炫耀。
“哲學”的本意告訴我們要“愛智慧”,要做一株虛心思考的蘆葦,而不做一隻夸夸其談的烏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