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誠意,敬鍾如佛
正心誠意,敬鍾如佛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古希臘)柏拉圖
如果人的心中沒有如來佛祖,那麼即使學佛一萬年,也無法領會其中的奧妙。所以,學佛法,首先要正心。心正了,思想不再扭曲;身正了,行為不再偏頗;身心都正了,語言不再苦澀,人就不會有偏離正道的危險。
正心的人眼裏只看到一種事物,看山時,山是佛祖;看水時,水是佛祖;看鐘時,鍾亦是佛祖。普通人如果也能達到這種境界,做事也會更容易成功。
鍾是佛教叢林寺院裏的號令,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后緩,警醒大眾,長夜已過,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鐘聲是先緩后急,提醒大眾覺昏衢,疏昏昧!故叢林的一天作息,始於鐘聲,止於鐘聲。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聽到陣陣悠揚的鐘聲,禪師特別專註地豎起心耳聆聽,待鐘聲一停,便忍不住召喚侍者,詢問道:“早晨司鐘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個新來參學的沙彌。”
於是,奕尚禪師就讓侍者將這沙彌叫來,問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司鍾呢?”
沙彌不知禪師為什麼要這麼問他,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只為打鐘而打鐘而已。”
奕尚禪師道:“不見得吧?你在打鐘時,心裏一定念着些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會發出的聲音。”
沙彌想了又想,然後說道:“報告禪師!其實也沒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參學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打鐘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鍾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鍾如佛,用入定的禪心和禮拜之心來司鍾。”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地提醒道:“往後處理事務時,不可以忘記,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鐘的禪心。”
這位沙彌從童年起就養成了恭謹的習慣,不但司鍾時如此,做任何事、動任何念,一直記着剃度師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司鐘的禪心。他就是後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森田沙彌雖小,但連司鍾時都知道敬鍾如佛的禪心,這對他日後成為禪師大有裨益。
有些人看不起老實人,他們期望以最小的投入去攫取最大的利潤,而不具有集中全部精神的虔敬心,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不正;而虔誠的人,卻能憑藉虔敬帶來的韌性和智慧,創造輝煌,這對於那些崇尚機巧的所謂“聰明人”,真是一種有力的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