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好樹,兔子才會撞上來
栽好樹,兔子才會撞上來我從來就認為人的自由並不在於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在於可以不做他不想做的事。
——(法國)盧梭
幾乎每個人從小學時就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雖然那個守株待兔的農民被嘲笑了幾千年,雖然我們大都認為守株待兔的成功概率和“天上掉餡餅”基本持平,但還是有很多人固執地守在那一截木樁旁邊,等着兔子撞過來,更有甚者站在曠野里,等着好運砸到自己頭頂上。
守株待兔的典故出自《韓非子·五蠹》,一般用來比喻那些存有期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的人。其實,守株待兔倒也算不得是什麼天方夜譚,但假如你真的希望會有一隻兔子撞死在自己身邊,起碼首先得擁有一棵樹吧?所以,如果真的希望能有好的機遇降臨在自己身邊,首先就要做好迎接機遇的準備,也就是在兔子撞過來之前要先把樹栽好。
有位作家做過這樣的比喻:“機會猶如梯子兩邊的側木,本人的拼搏奮鬥和準備猶如梯子中間的橫木,兩者兼有,才能成為攀向成功的梯子。”我們都需要機遇,但據說機遇的頭髮全部長在前額上,所以一旦走過去,你就無法再抓到它了;而且它的後腦勺是光的,還從來不回頭。既然機遇無法掌控,那麼我們只有先準備好梯子的橫木。法國科學家巴斯德也曾說過:“機會總是偏愛有所準備的人。”
既然機遇轉瞬即逝,那麼當它出現時,能否捕捉得到,就因人而異了。常常有這種情況,同一條信息,同樣一個機會,有些人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讓機遇在鼻尖前溜過去;有些人卻獨具慧眼,機遇一旦出現,就能敏銳地察覺到,抓住不放,迅速做出決策,併發揮平時儲備的能力,最終便能獲得收益。這說明,對機遇的成功認識和把握,並不僅僅是一個認識問題,還有一個準備問題,從心靈到身體的雙重準備。
這種提前栽樹的例子在科學界尤為常見。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常有人把科學家重大發現、發明的原因歸結為偶然的機遇,這實在是一個謬誤。
亞歷山大·弗萊明是青霉素的發現者,這項發明為他在全世界贏得了25個名譽學位、15個城市的榮譽市民稱號以及其他140多項榮譽,其中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可是,弗萊明得到這一發現確實是出於一次比較偶然的機會。
1928年,弗萊明外出休假了兩個星期。在這段時間內,實驗室里一個被他忘記刷洗的培養皿中長出了一種神奇的黴菌。他休假歸來后發現了這種現象,於是他對這種黴菌進行了觀察,發現它居然有抗菌作用——細菌覆蓋了器皿中沒有沾染這種黴菌的所有部位。而且,這一次感染的細菌是一種嚴重的、有時是致命的感染源——葡萄球菌。
弗萊明在確認這種黴菌是一種青黴菌之後,為它取了“青霉素”這個名字。在後續的試驗中,他逐步證實了這種黴菌液還能夠阻礙其他多種病毒性細菌的生長,並最終促成了青霉素這種“神奇藥物”的出現。這對當時乃至之後的醫學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試想,如果弗萊明不是一個細菌學專家,或者對葡萄球菌沒有進行數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發了霉的培養液隨手倒掉了,那他根本就不可能成為“青霉素之父”,而醫學上青霉素的發現可能還會延後數十年。
事實上,命運是公平的,它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你付出多少勞動,它就給你多少回報。我們每個人都是自身的設計師,在人生的盛大舞會開場之前,我們只需先為自己準備一雙合適的舞鞋,隨後靜待音樂的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