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困境:你是那頭布里丹毛驢嗎

選擇的困境:你是那頭布里丹毛驢嗎

選擇的困境:你是那頭布里丹毛驢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

選擇的過程就是放棄的過程,選擇一種可能性,等同於放棄了其他的可能性。這一邏輯帶來了一種巨大的困境:選擇越多,失去越多,後悔越多,痛苦越多,就像泰倫斯所描繪的“我周圍都是洞,到處都止不住地在流失”。那麼,如果你不做選擇呢?

哲學家布里丹養了一頭小毛驢,他每天要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

這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乾草之間,可為難壞了。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於兩堆乾草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於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

於是,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最後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那頭毛驢最終之所以餓死,原因就在於它左右都不想放棄,從而將自己置於選擇的困境。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也經常面臨著種種抉擇,如何選擇對人生的成敗得失關係極大,因而人們都希望做出最佳的抉擇,常常在抉擇之前反覆權衡利弊,再三仔細斟酌,甚至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機會稍縱即逝,並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去反覆思考。如果我們猶豫不決,就會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有個農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時被洪水沖走,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妻子,孩子不幸被淹死了。對此,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有的說農民先救妻子做得對,因為妻子不能死而復生,孩子卻可以再生一個;有的卻說農民做得不對,應該先救孩子,因為孩子死了無法復活,妻子卻可以再娶一個。

一位記者聽了這個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問那個農民,希望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想不到農民告訴他說:“我當時什麼也沒有想到,洪水襲來時妻子就在身邊,便先抓起妻子往邊上游,等返回再救孩子時,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人生充滿了選擇,我們總要在幾個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做出決斷。只要決定了某一個選擇,從長遠來看,任何選擇總是對的。一旦選擇成為事實,它就會進而產生一系列的事實,最後這些事實就鋪天蓋地完全籠罩你,並且使你自己也成為事實的一個組成部分,你不可能再去否定它,因為否定它等於否定你自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哲學其實很有趣:超有用超好看的哲學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哲學其實很有趣:超有用超好看的哲學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選擇的困境:你是那頭布里丹毛驢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