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它一直被討厭:貓頭鷹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有一次去見老朋友惠施。正巧那時候惠施在楚國當相國,他身邊有小人造謠說:“莊子這次來是要取代您的地位啊!”惠施就很惶恐。
莊子聽說以後,給惠施講了一個故事:有一種類似鳳凰的神鳥,名叫鵷,性情非常高潔,一向只在梧桐樹上棲息,只吃竹子的果實,只喝甘甜的泉水。一隻叫鴟的鳥看到了它,唯恐它來搶奪自己喜歡吃的腐臭老鼠,對鵷口出不遜,要把它趕走。其實鵷哪裏看得上鴟的污穢食物呢,就是白送給它,它都不會要啊!
莊子寫這個故事是為了托物言志,把自己比作品格高尚的鵷,把那些痴迷於利慾的人比作心理陰暗的鴟鴞。不過鵷這種鳥只存在於傳說當中,而鴟鴞卻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它就是我們俗稱的貓頭鷹。由此可見,早在2000多年以前,它就是一種不太招人喜歡的鳥類了。
臭名源遠流長
其實貓頭鷹並不是一種動物,而是整個“鴞形目”鳥類的總稱。它們大多數都是晝伏夜出的猛禽,有一張圓圓的大臉和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有些種類如“長耳鴞”的頭頂上還有兩撮羽毛豎起來,就像一隻“萌萌噠”的貓頭,這也是它們被叫作貓頭鷹的原因。
貓頭鷹當然不是它原本的稱呼,因為我國直到漢代才從外國引進了貓。在古代,貓頭鷹被稱作“梟”或者“鴞”,到了後世還有一個不太好聽的“雅號”,叫“夜貓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它都是一種讓人恐懼和憤恨的鳥類。甚至直到現在,關於它的歇後語還大多帶有貶義色彩,比如說,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武大郎玩夜貓子——什麼人玩什麼鳥,等等。
為什麼貓頭鷹這麼招人討厭呢?我猜想,可能是因為它們喜歡吃生活在荒郊墳地中的老鼠,所以它往往也會生活在荒郊大樹的樹洞裏面,再加上它夜間出沒的生活習性和凄厲嘶啞的叫聲,所以人們往往把貓頭鷹和疾病、死亡等讓人不太愉悅的事物聯繫起來。很多地區都有一個古怪的傳說:當一個久病的人聽到窗外貓頭鷹的笑聲時,就表明貓頭鷹正在數他的眉毛,等數清楚多少根的時候,他就會死。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當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
陸大有甚是惶恐,扶着他重行睡倒,放下粥碗,望着窗外黑沉沉的一片只是發獃,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但聽得遠處傳來幾下貓頭鷹的夜啼,心想:“夜貓子啼叫是在數病人的眉毛,要是眉毛的根數給它數清了,病人便死。”當即用手指蘸些唾沫,塗在令狐沖的雙眉之上,好教貓頭鷹難以數清。
從戰國時期開始,人們就把貓頭鷹和人人喜愛的神鳥鳳凰當成了一對反義詞,每當提到鳳凰的時候,貓頭鷹就會“躺着也中槍”,被拉出來批判一番。就像莊子那個故事中一樣,鳳凰身上的優點都會在貓頭鷹身上對應一個缺點,久而久之,人們就給它身上附加了多種“邪惡”的屬性。
到了漢代,文人們開始把貓頭鷹出沒視為世道不好的象徵,對執政者加以諷刺撻伐。比如著名文學家賈誼的《吊屈原賦》中就有一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用鸞鳳和鴟鴞的不同境遇來比喻世間的黑白顛倒。詩人朱穆更寫過一首詩,曆數貓頭鷹的罪惡:
北山有鴟,不潔其翼。
飛不正向,寢不定息。
飢則木覽,飽則泥伏。
饕餮貪污,臭腐是食。
填腸滿嗉,嗜欲無極。
他眼裏的貓頭鷹不但又臟又污,而且居無定所,吃腐爛的食物,簡直就是天地不容的邪惡分子,就該分分鐘天誅地滅,連呼吸都是錯的。更殘暴的是,正是在推崇“孝道”的漢代,貓頭鷹被扣上了一頂“不孝”的大帽子,永世不得翻身。
東漢著名經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說,梟是一種不孝的鳥類,成年以後會捕食自己的母親,所以抓住它以後,要千刀萬剮並把它的頭掛在樹上以警示同類。所以“梟”字的象形正是“鳥頭在木上”。《史記》和《漢書》中都曾提到,漢朝的皇帝會把貓頭鷹肉做成的羹湯賜給臣下吃,為的就是鼓勵天下人捕捉它。
漢代人熱衷捕捉貓頭鷹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吃它的肉。三國時期陸璣所著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就說,貓頭鷹的肉不但可以用來煮成肉湯喝,還可以做成烤肉串,非常鮮美。不過我見過的貓頭鷹都挺瘦,沒多少肉,以我們現在的口味來說,估計也不會太好吃。但是當時的下層人民吃到口肉不容易,所以才把它污名化成了皇帝除之而後快的“妖鳥”,這樣吃起來才沒有心理負擔。就像中世紀的歐洲人為了合理合法地吃鮮美的羊肉,就把山羊的形象和魔鬼聯繫到一起一樣。
追溯污名化的起源
貓頭鷹的惡名難道真是因為它“懷璧其罪”,是自己的鮮美帶來的禍患?恐怕不是這麼簡單,畢竟因為它的惡名遠揚,後世吃貓頭鷹都要承擔很重的精神壓力。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不妨從貓頭鷹被污名化的源頭開始追溯。
中國文化中對貓頭鷹的憎恨很可能起源於西周時期,《詩經·豳風》中有一首《鴟鴞》,作者模擬一隻失去孩子和巢穴的鳥媽媽口吻,訴說了貓頭鷹的罪惡: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貓頭鷹啊貓頭鷹,你已經把我的孩子擄走了,為什麼還要毀壞我的巢?我這苦命的母鳥,為了孩子真的好心焦。
其實這是一首政治寓言詩,創作它的不是別人,正是周朝禮制的創製者和第一代執政者——周公旦。司馬遷先生在《史記》中記載,周朝建立之初發生了一場叛亂,商朝餘孽武庚和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聯合反叛,周公不得不親自率軍平叛。叛亂平定以後,周公就寫下這首《鴟鴞》獻給了周成王,把自己比作鞠躬盡瘁的可憐母鳥,把那些亂臣賊子和商朝餘孽比作禍亂國家的“鴟鴞”。
問題來了,世界上有那麼多兇惡的鳥獸,為什麼周公單單要把對手比作貓頭鷹呢?這又要從遠古時期說起了。
其實大約從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開始,一直到商代晚期,貓頭鷹都曾經是我們華夏民族先民崇拜並且喜愛的一種鳥類。1958年,從仰韶文化所在地陝西華縣出土了一尊精美的陶制鴞鼎(也稱陶鷹鼎),它的造型就是一隻憨態可掬的貓頭鷹形象。
古代先民對貓頭鷹的崇拜可能源自它們矯健的飛行姿勢和兇猛的捕食搏殺,也可能和它們威猛的造型有一定關係;它很可能曾經是某個部落的圖騰。
其他古代文明當中,貓頭鷹大多數也都是一種威猛而智慧的形象,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肩膀上就站立着一頭貓頭鷹;而在英語當中,還有一個短語叫“aswiseasanowl”(像貓頭鷹一樣聰明);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哈利·波特》故事中,貓頭鷹還是巫師們用來送信的寵物。
商朝人對貓頭鷹的崇拜可謂是登峰造極,目前在商代古墓中已經挖掘出了大量青銅或者玉制、陶制的鴞尊,其中既有立體的貓頭鷹造型,也有把它們的模樣刻畫到了紋飾之中。
在山西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商代青銅製鴞卣,這是一種酒器,主要用來盛放秬鬯這種香酒。單看這一造型,我們很難相信它竟然產生於3000多年以前,反倒有幾分後現代藝術的感覺,甚至和電子遊戲《憤怒的小鳥》中的主角頗為相似,網友們因此親切地稱它為“史上最萌文物”。而這隻“小鳥”僅僅是眾多商代鴞形器具中的一員而已。
商朝是一個充滿了殘忍與血腥的時代,用活人作為殉葬品在當時屢見不鮮。周朝人的祖先也曾經是被商朝欺辱壓迫的部落之一,所以在他們的眼裏,商朝人崇拜的貓頭鷹身上也就有了某種可怕的色彩。在他們好不容易擊敗了商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後,武庚的叛亂又讓周公想起了很久以前族人們被蹂躪的噩夢。所以他才發出了憤怒的吶喊,寫出了《鴟鴞》這樣一首充滿怨恨和恐懼的詩。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可憐的貓頭鷹因為周朝人的“恨屋及烏”,而承擔起了被污衊和憎恨的厄運。因為後世的文化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周朝禮制的影響,所以對貓頭鷹的恨意是如此綿長,甚至一直延續到了3000多年後的今天。
真實的貓頭鷹
那麼,貓頭鷹真的會殺害自己的母親嗎?儘管曾經有一位清朝學者繪聲繪色地講述過他看到的貓頭鷹殺母現場,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並沒有類似的發現。古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解,很可能與他們觀察到的獨特現象有關。
貓頭鷹吃東西的方式很有意思,它們在吃下田鼠、青蛙等小動物一段時間以後,會把消化不掉的骨頭和毛髮混合成的毛團吐出來,萬萬沒想到,這種詭異的行為竟然會讓人類誤以為那是它在殺害它的母親。
儘管貓頭鷹不是很招人類喜歡,但它卻是農田和糧倉真正的保衛者,它們是捕鼠能力最強的鳥類。據統計,一隻貓頭鷹每年可以吃掉1000多隻老鼠,其中尤以長相滑稽、被稱為“猴面鷹”的草鴞抓起老鼠來最為兇悍,一個夏天就能吃掉約2000隻,讓貓兒們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兒。
如果我們拋開偏見,就會發現貓頭鷹是一種很萌、很可愛的動物。它們的眼睛雖然大得出奇,但是只能向前看,不能向側面轉動,所以要看側面的時候,只能轉動脖子。另外,因為貓頭鷹的食物都是聽覺靈敏的小動物,所以它們飛行的時候可以完全不發出一點聲音。當然,因為長了一張大圓臉,飛行的姿勢就像一枚發射出來的炮彈。
不過隨着人類的濫捕濫殺,再加上森林砍伐,貓頭鷹越來越少,鴞形目所有種都已經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如果我們再不肯好好保護它們,恐怕就只有在魔法世界裏才能看到這種可愛的小生靈了。
商代青銅鴞尊:工藝精巧的古代盛酒器,造型威武中不失貴氣,現藏於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
拉丁學名:Bubobubo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鴞形目,鴟梟科,雕鴞屬。
中型夜行猛禽,廣泛分佈於亞歐大陸及非洲。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