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香科柑橘屬中的翹楚:橙

芸香科柑橘屬中的翹楚:橙

托朱自清先生的福,“我去給你買個橘子”這個梗突然在網絡上火了起來。不過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從三國時期開始,橘子就跟父愛聯繫在了一起。

裴松之在《襄陽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三國時期的吳國有一位丹陽太守,名叫李衡,他是一個“耙耳朵”,家中財政大權全被老婆掌握。可是他老婆的理財能力實在堪憂,他擔心將來子孫後代沒有飯吃,就想了個辦法,偷偷派人在武陵龍陽汜洲上種下了1000株橘子樹。

臨死的時候,他對兒子說:“我給你安排了上千的‘木奴’,從此咱們家就衣食無憂了。”後來他種下的橘子樹果然每年都能獲豐收,“歲得絹數千匹,家道殷足”。他給孩子們留下了一筆永遠吃不盡、用不完的財富。

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來,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熱愛吃橘子了。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寫道:“夫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短短一句話裏面竟然提到了三種柑橘類水果:橘、柚和枳。如果再加上漢代以後出現的橙子,可以說,柑橘類水果撐起了我國古代水果界的半壁江山。

三位老祖先

我們平時所說的柑橘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不管是巨大的環柚,還是袖珍的砂糖橘,不管是酸掉牙的檸檬,還是甜如蜜的臍橙,甚至包括奇形怪狀的佛手柑,幾乎所有的柑橘類植物都發源於我國古代的南方地區。

今天來看,培育成柑橘類水果的芸香科植物,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叫香櫞,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枸櫞,是一種果皮非常厚實的水果,形狀有點像檸檬,但是表皮更加粗糙,果肉不是很多,又苦又澀,而且還很酸,難吃得很。東漢時期的博物學家楊孚在《異物志》中就直接吐槽香櫞說:“皮有香,味不美。”他還認為這種水果可以治療“葛、薴”兩種毒物的傷害,也不知是真是假。不過古人摘香櫞多半是為了聞它的香味,後來甚至用它做親本專門培育出了一種長相怪異的“佛手柑”,可以用在果籃中作為點綴。

第二種柑橘類祖先就是我們常吃的柚子了,不過請注意,很多時候,古人都分不清橘子、柚子和橙子,僅僅是按個頭大小來區分它們。比如《尚書·禹貢》裏面說大禹把天下分成九個州,揚州進貢的水果珍品就是“橘柚”,漢代學者孔安國註釋說:“小曰橘,大曰柚。”另一位學者顏師古則說:“柚似橘而大,其味尤酸。”不過,今天這種像西瓜一樣大的大柚子,古人大概沒見過。

第三種柑橘類的祖先叫寬皮橘,顧名思義,就是那種果皮特別寬鬆,“用戶體驗十分友好”的橘子,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吃到的橘子。正是它在天然環境中和柚子的雜交,誕生出了個頭、輪廓像橘子,而果實緊密像柚子的橙子。而橙子再跟寬皮橘雜交,就成了各式各樣的柑。不過柑和橘實在是不容易區分,一般把南方種植、個頭稍大的叫作柑,但是硬要說它是橘子,也沒人能說不對。

在春秋戰國時期,橘子和柚子的種植範圍擴展到了長江流域。《列子》中說,在吳國和楚國有一種長得特別高的柚樹,它“碧木而冬生,實丹而味酸”。雖然酸,但仍然是一種特別珍貴的水果。不過這種樹只能在南方生長,一旦挪到了北方,就變成了果實苦澀的枳樹。

到了戰國末年,楚國人屈原可以說是柑橘最忠實的迷弟了,在千古傳頌的《橘賦》中,他寫道:“后皇嘉樹,橘徠復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這裏說的是橘樹紮根南國,痴心不改品質,更暗喻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

千年的誤會

從植物學角度上,以上所提到的水果,不管是橘子、柚子、橙子,還是香櫞,都屬於芸香科柑橘屬,它們之間的雜交衍生出了龐大的家族。它們還有兩個近親屬,一個就是我們常吃的金橘(或者叫金柑),另一個則是不太好吃的枳(或者叫枸橘)。

可能很多人分不清金橘和橘子,覺得它只是一種皮比較厚的橘子,其實不是。金橘是金柑屬的當家大哥,它長得金黃油亮,一看就特別漂亮,果肉雖然少,但是可以帶着皮一起吃。味道嘛,確實有點酸,不過看在它營養豐富的分上,還是忍了吧。當然,金橘還可以做成蜜餞,拿來吃,味道會更好。

我國宋代就已經培育出了跟現在一模一樣的金柑,在宋代學者韓彥直撰寫的《橘錄》中記錄了14種柑橘類水果,其中就有金柑:“金柑在他柑特小,其大者如錢,小者如龍目。色似金,肌理細瑩,圓丹可玩。啖者不削去金衣。若用以漬蜜尤佳。”

相比之下,枳屬在歷史上受到的待遇就實在太慘了。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種渾身生滿硬刺的植物,它的果實看起來非常誘人,但是嘗過之後,卻大失所望,因為實在是太難吃了!不但殼硬邦邦的,而且果肉也酸澀不堪。明代醫學家盧之頤所寫的《本草乘雅半偈》中就說:“橘皮苦不可食,肉甘可食。橙皮甘可食,肉酸不可食。柑皮肉酸甘,皆可食。枳皮肉皆不可食。”當然,他這裏說的橙子並不是我們熟悉的甜橙。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充滿嫌棄地說:“枸橘結實大如彈丸,形如枳實而殼薄,不香。”其實這種不香的枸橘也是枳屬的一種。

果子不能吃,又不香的果樹能幹什麼呢?可以用它的樹榦做木砧來嫁接柑橘,就像我們可以用杜梨樹來嫁接梨樹一樣。不過,橘樹大多數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如果在北方嫁接,往往就凍死了,長出樹苗來還會是枳樹。這種奇特的現象讓古人有了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橘樹種在北方就會變成枳樹,而枳樹長在南方就會變成橘樹。

《周禮·考工記》上就提到過“橘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使然也”,認為氣候變化可以改變橘樹的果實形態。當然,我們最熟悉的還是春秋時期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為了羞辱作為齊國外交官的晏子,特意抓來一個在楚國當盜賊的齊國人。沒想到晏子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個好好的齊國人跑到了你們楚國,就突然變成了盜賊,這又該怪誰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橘和枳根本不是同一個屬的植物,當然不可能變來變去。

柑橘的文化史

毫無疑問,我們的先輩非常愛吃柑橘類的水果。在資源匱乏的先秦時期,能夠吃到多少橘子竟然要靠官位來決定。比如《孫子算經》中就有一道數學題:“今有五等諸侯,共分橘子60顆。人遞加3顆。問:五人各得幾何?”答案是:“公得18顆,侯得15顆,伯得12顆,子得9顆,男得6顆。”連最高職位的公爵也才分到18顆橘子,可見當時橘子的寶貴。

戰國時期呂不韋的門客們編撰的《呂氏春秋》中曾說到天下最美味的水果:“果之美者,江浦之橘,雲夢之柚。”在秦朝建立之後,甚至專門建立了從巴蜀地區給宮廷特供橘子的官員機構,稱為“橘官”或者“橘監”。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了西漢時期,不過官名改稱為“橘丞”。

因為橘子不是一般人家能吃到的,所以有資格吃的人也就格外珍惜。漢朝末年有個叫陸績的人,從小就聰明伶俐,而且非常孝順。在他六歲的時候,跟着大人到富二代袁術家裏去玩。袁術拿出好多橘子給他們吃,陸績吃飽以後,還在袖子裏藏了三個準備帶回家。誰知這一舉動被袁術發現了,就開玩笑說:“陸郎啊陸郎,沒想到你還會偷橘子啊!”

小陸績卻說:“我母親特別喜歡吃橘子,我這是帶回家給她老人家吃的。”一番話說完,大家都覺得這個孝順又機靈的孩子真是奇才。不知道這橘子到底有多好吃,才值得陸績不要臉地偷上一回。

也是在東漢時期,橙子也出現在了我們中國人的食譜上,不過還是相當名貴。《東觀漢記》記載,漢光武帝在位的時候,招待匈奴南單于用的水果有橘子、橙子、龍眼、荔枝等。甚至直到1000年後的北宋,好吃的橙子也還是皇帝送給情人吃的珍品。因為橙子多生長在南方,為了去除長途運輸中產生的酸澀味道,往往要蘸鹽來吃,適當的鹹味更能提升甜度。

宋徽宗特別喜歡跟名妓李師師勾勾搭搭,一天夜裏,他偷偷跑出宮去看李師師,帶的禮物就是新上市的橙子。哪知道這天李師師還有一位入幕之賓——詩人周邦彥躲在她的床下。這就是後來那首《少年游》中“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的由來。想想看,潔白纖細的美人玉手,映襯着黃澄澄的可愛橙子,再加上如雪如玉的吳鹽,是一幅多美麗的景象呀。

一般來說,橘子、橙子和柚子成熟的時節都在秋季,喜歡柑橘類水果的人,可以大快朵頤了,所以大吃貨蘇東坡才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牙雕橘子:近代作品,福建博物院藏。牙雕是指以象牙為材質進行雕刻,製作上惟妙惟肖,頗具匠心。象牙製品交易違法,要想欣賞牙雕工藝品的美麗,請去博物館吧。

拉丁學名:Citrussinensis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芸香目,芸香科,柑橘屬。小喬木,起源於東南亞,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上一章下一章

芸香科柑橘屬中的翹楚: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