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推薦序

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老師問同學們將來想做什麼,同學們的答案都比較常規,有想做科學家的,有想做解放軍的,還有想做老師、醫生和運動員的;當時我也被老師問了同樣的問題,我就特糾結,站了老半天撓頭說:“我也不知道,我將來就想做一個很厲害的人。”

班裏同學哄堂大笑,老師也笑了:“那你說說,在你看來什麼樣的人才算很厲害的人。”

我到底應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差不多十年,直到大學畢業時都沒能想明白。我本來一度想去寫劇本拯救中國電影,但是陰差陽錯之間,我竟然去了國家博物館就職,成了一名講解員。

文理分科這種粗暴劃分知識帶來的弊端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理工專家當眾亂用成語典故,鬧出笑話,文史專家胡亂批評工程建設,貽笑大方。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這麼多年,我深深地感覺到一點,那就是知識就是知識,不分什麼文理,所謂的博物館就是關於這世間萬事萬物的,人類掌握的知識都可以在博物館陳列的實物上得到印證,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從同樣一件文物上可以看出不同的線索。

就拿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來說,國博的講解員在介紹這件文物時,會介紹這件文物的年代、造型、藝術風格和歷史背景,而自然博物館的講解員則會介紹犀牛的分佈、習性、分類依據和進化歷程。同樣一件文物,不同角度的光照上去,人們所能觀察到的細節也是有所不同的,只有將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人們才能排除偏見,接近真理,看清世間萬物的本來面目。這便是多學科交叉的價值。

然而,這一切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極難,在學術研究日漸精細的今天,即使想在某個細分領域學有所得,也需要付出非凡的時間和精力,更不要說各個學科之間還存在着因截然不同的系統和邏輯而聳立着的一道道高牆,除非一個人深愛着這精彩紛呈的世界,並對自己的智識有着不懈的追求,否則攀登科學的高峰、遊歷人文的曠野,對他來說都是奢侈且挑戰毅力的事。

然而,閱讀文學作品以多識於草木鳥獸,這來自孔子的古老教誨,在今天依然有其追隨者和實踐者,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自然科學和歷史人文之間的藩籬打破,並用美妙的詞句和細密的邏輯將知識編織串聯,於是一篇篇精彩生動的科普文章就躍然紙上了。

一如安迪斯晨風老師的這部作品,從宏大的山川到微觀的粒子,從古老的詩歌到今日的論文,從浪漫的類比到嚴謹的推理,從戲謔的調侃到嚴肅的論述,這一切一切都成為那引人故事裏的精彩元素,它們彼此糾纏相融,中和發酵,最後孕育出這本感情豐沛的知識盛宴。

作為一名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我自詡對國博展廳里的文物了解頗深,然而,在閱讀完這部作品后我才發現,有些文物背後竟然還有如此之多的故事和傳奇,我之前一無所知。

羞愧之餘我感到慶幸,如果不是這部書給我帶來啟迪,我恐怕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現在,我認真地閱讀了這部書,我可以把作者的智慧繼續傳播出去,以分享給更多的觀眾和朋友,繼續履行我作為一個國博講解員的使命。

在大學畢業后,我把“很厲害的人”的標準修改為:學識淵博且在不同學科之間做到融會貫通的人。以我今天的情況來看,我離這個標準還差得很遠,但好在求索之路上我並非孤身一人,還有很多同志和我攜手前行,一起努力變為很厲害的人。

“那你說說,在你看來什麼樣的人才算很厲害的人?”

這是我的老師20年前問我的問題,但自從我看了《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這本書之後,一提起“很厲害的人”,我就總想起安迪斯晨風老師。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局部):陝西興平豆馬村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主體為寫實的蘇門答臘犀形象,遍佈華麗的錯金銀雲紋,十分精美。

自然不僅比我們想像的奇妙,

自然的奇妙遠超我們的想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上一章下一章

推薦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