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屋漏仿逢連夜雨
第715章屋漏仿逢連夜雨
十一月初五,洛陽迎來了立冬之後的第一場雪。雖不大,卻連綿不絕,斷斷續續下了四五天。
京中尚好,諸里皆有清掃積雪的力夫,隨下隨清,雪再大也不妨礙行人。
但城外就沒這般便利了,等到初十放晴,凡官道、馳道皆被積雪封堵。待河南尹想起要清雪時,已是十日之後,道中的冰足結了五六寸。
也不知為何,今年的氣候極冷,且冷的極早。洛陽的雪雖下的遲,但還不到立冬洛河就已有了結冰的跡像。
也不只是京城,還有兩淮的淮水、泗水,到十月末已然盡數冰封。
初三那日,南徐州刺史蕭寶夤送來急報,稱不知今冬極寒,因準備不足,駐守淮河浮山堰(在今五山縣)的一營魏卒,竟足足凍死了五百餘。
這並非蕭寶夤的托諉之詞,是真的準備不足。
往年間便是天再冷,淮河也絕無冰封的記錄。而如鍾離之戰那年,正月時節雙方都還在淮河上開船水戰。
所以根本未料到今年會冷到這種程度,如冬衣、營帳皆是依往年舊例,更不曾備過柴薪。是以寒氣猝然襲來,兵卒沒有一個不染風寒的。
之後一日冷過一日,許多兵卒好了又病,病了又好,反反覆復,病情一次重過一次。再加缺醫少葯,焉有不死之理?
當然,若只是凍死五六百兵,對朝廷而言連疥癬之疾都算不上。畢竟去歲戰死於關中的兵卒怕是十萬都不至,更丟了關中四州。
但窺一斑而知全貌,南徐州如此,臨近淮河的其餘各州難道還能例外?
南袞州(淮河以北,今突州南部)亦然如此,兵卒、軍將及官吏多有因寒病傷者。為此,刺史元法僧頒佈法令,命州民入山伐木燒炭。
如此天氣,但凡入山哪還有活命在?百姓自然不從,元法僧只能派兵強逼。這一逼,竟如捅了馬蜂窩一般?
不足一月,南袞州四個郡,竟有三個郡都有郡民起兵造反。好在南徐州本就是重鎮,州城夠高,駐軍也不少,州城暫時無虞。
無獨有偶,十月中,江夏大族不滿刺史元謐殘暴盤剝,舉兵為叛。破舞陰城(元魏東荊州治所,今河南泌陽),殺刺史元謐並以下官吏一百餘。
也是巧,不論是南袞州還是東荊州,這兩路叛軍都是第一時間遣使到南梁,請求獻城投附。
好在鎮守揚州(今安徽壽縣),都督征南諸軍事的鎮東將軍傅豎眼見機的快,連夜出兵平定叛亂。但凡慢了個幾日,這兩州就姓蕭了。
如此,對朝廷而言也算是有驚無險,並沒有激起多大的波瀾。
如今,距皇帝決定親征已過去了兩月。李崇已在月余前趕赴華州,都督討逆軍事。而後元懌又依李崇請奏,遷徐州刺史傅豎眼接替楊大眼,任揚州刺史,都督鎮東諸軍事。
楊大眼因鍾離之敗獲罪,貶到了營州(今遼寧朝陽)。四年前,也就是高肇叛亂的那年春天,李承志就封平州(今遼寧大連、遼陽)。當時高肇、元澄皆不放心,一至決定起複楊大眼,遷其為遼東郡守,后又升為營州刺史。
前年,柔然和吐谷渾被李承志趕回老巢,朝廷只能從各州郡徵兵,委以重將討之。高英便應元懌、奚康生、邢巒等人請奏,遷鎮東將軍元遙都督討逆諸事。
當時選來選去,也就奚康生、邢巒並楊大眼都督過兩淮軍事,且無論是資歷、威信並軍功都足以服眾。
但奚康生和邢巒皆都督討逆軍事,根本離不開,所以才令楊大眼接任元遙揚州刺史之職,都督南事。
如今崔延伯大敗,需有大將鎮守關中,李崇只能主動請纓,以七十高齡都督軍事。
而年節之後,皇帝就要親征,必須要選一擅戰之將領軍,所以又將楊大眼從兩淮召回,令其整訓兵卒,籌備糧草。
兵不多,隨皇帝出征的中軍就只兩萬,卻已是朝廷為數不多的家底。
都是精銳中的精銳,拉出去就能上戰場。再加今年風調雨順,京中的糧草也不缺,所以隨時都能出征。
但是,身為統帥的皇帝出行,卻沒那麼輕鬆。
雖然是戰時,不用那麼講究,並不需沿途各郡置行轅迎駕,但隨行的儀駕卻不能少。
比如食、宿、住、行等一應所需,更比如隨侍的文臣、武將派誰合適。元懌甚至考慮,萬一皇帝在途中或軍中染了風寒,由何人醫治,又會用到多少草藥。
這些都不是三五日就能準備齊全的,眾臣也以為今冬如此寒冷,逆賊也不會擅起戰端,毋須讓皇帝冒着嚴寒遠行數百里。
所以定在元宵以後再出兵。
但誰料,天不遂人願。
十一月十二,秀容(今山西忻州)郡守裴安之反。同月十八,汾州(今汾陽,平遙)刺史杜祖悅舉兵響應。
汾州聽似是州,但小的可憐,只轄一郡四縣,還不及肆州秀容郡大。所以只看規模,這兩處比上月的南袞州、南荊州二州舉州反叛小了止一籌。
但邸報送到京中,卻像是地震了一樣。
秀容郡屬肆州,東鄰夏州,北抵平城。而汾州在黃河下游,西鄰東秦州,北抵太原。
這兩地並不接壤,相隔數百里,若無原由,如何能聯絡一同起兵造反?
而這只是其次,關鍵的是,裴安之出身河東裴氏,杜祖悅出自京兆杜氏,二姓皆為高門大族,堪稱門生子弟遍佈朝野。
這二人皆為族中英傑,更高居刺史、郡守之職,難免不會使人產生聯想。
更有甚者,這兩地雖一南一北,被并州相隔,但皆與離石鎮相鄰。所以用屁股猜,也能知道為何會同時起兵,皆互相呼應?
再往深里想,被隔在中間,同樣與離石境相鄰的并州呢?
而世居太原,如王氏、郭氏、溫氏之類的河東豪族呢?
越是往深里想,越使人不寒而粟。
屋漏偏逢連夜雨,十二月初四,冀州急報:渤海郡守韋榮緒起兵。
韋氏與杜氏同在京兆,自漢時就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稱。與興起還不足百年的隴西李氏,及幸進為外戚才得以復興的弘農楊氏相比,這兩家世代延綿,底蘊之深厚有過之而無不及……
噩耗接二邊三,剛好了沒幾天的元懌又病倒了。
上次是驚怒相加,這一次卻是被嚇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