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殺上官儀的真正原因:絕非怕老婆

李治殺上官儀的真正原因:絕非怕老婆

2016-07-25高成時拾史事

李治與武則天的離婚案,已經沸沸揚揚傳了一千多年。在《新唐書》與《資治通鑒》中,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發生時間:麟德元年(664年)

涉案人員:李治、武則天、郭行真、王伏勝、上官儀

案件起因:

十幾年前,武皇后剛剛從感業寺回宮,那時立足未穩、溫柔體貼,處處討皇帝歡心,李治特別滿意,於是力排眾議,立她為皇后。可隨着時間的推移,皇后喜歡攬權的本性暴露了,“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皇帝辦點事情,處處被皇后掣肘,已經忍無可忍。好不容易把舅舅長孫無忌給整死了,結果又冒出個專橫的皇后,因此頗為不爽、懷恨在心。突然,太監王伏勝舉報武則天跟道士郭行真厭勝,行詛咒之術。聽聞此言,李治徹底忍不住了,決定動手收拾武則天。

案件經過:因為皇后是一國之母,廢立之事關係重大。李治便找來了宰相上官儀,想聽聽他的意見。上官儀得知皇帝的悲慘遭遇后,果斷勸其廢后,是男人就不要慫:“皇后專恣,海內所不與,請廢之”。皇后擅權,全國人民早就看不慣了,請皇上廢了她,李治正在氣頭上,頗以為然。聽說皇後有危險,收過武則天好處的宮女太監立馬向皇后報告。武則天聞訊,立馬跑到李治跟前理論。由於被老婆抓了現行,李治“羞縮不忍”,放棄了離婚打算。

結果:李治敢做不敢當,竟把上官儀當替罪羊。李治說:“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於是上官儀慘遭殺害。從此以後,皇帝徹底淪為傀儡,“天下大權,悉歸東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

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看完以上內容后,對李治的“懦夫”行徑義憤填膺,對武則天的“潑婦”形象根深蒂固,對“忠臣”上官儀的落難扼腕嘆息。特別是涉及武則天掌權的那幾記載,更是被廣泛引用。然而,此事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武則天並未大權獨攬】

武則天的參政與李治的身體狀況有很大關係。四年前,也就是顯慶五年,李治32歲。這一年,病魔無情地跟他打了個招呼:風眩發作了。具體癥狀是頭重腳輕、眼睛看不見東西,相當於現在的腦血栓,聯想到李世民晚年的情況,可以推測李治風眩的病根很有可能是家族遺傳的。李治怨天尤人也沒用,投了個好胎,有個好爸爸,不光把錦繡江山傳給他,連風疾都捨不得自己留着。要知道李治剛剛剷除了長孫無忌一夥,此刻正是職業生涯的上升期,要大展宏圖的,突然遭遇如此打擊,好比是:“已斷燕鴻初起勢,更驚騷客后歸魂”,心情有多鬱悶無需贅言。更糟糕的是,兩年後病情又加重了,龍朔二年,“高宗染風痺,以宮內湫濕,乃修舊大明宮”,風眩發展到風痺,腦血栓惡化為腦栓塞,為了有個康復的好環境,李治下令修造宮室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李治這個當皇帝的病了。可朝廷依然要運轉,政務依然要處理。這時,李治想起了皇后,武皇后是個女人,讓她幫着處理部分政務,能夠減輕皇帝的負擔,還不用擔心權力旁落到男性大臣手裏,一舉兩得呀。於是在李治的首肯下,武則天被“始委以政事”,開始被委託處理政務。那是不是已經能夠一手遮天了呢?遠遠沒有達到這個地步。李治的病只是有時候發作,不會降低智力,也沒有到卧床不起的地步。當他感覺還好的時候,依然可以參加活動、處理朝政。我們不妨用事實來說話,看看他幹了些什麼:

(顯慶五年,660年)

十一月,戊戌朔,上御則天門樓,受百濟俘,自其王義慈以下皆釋之。

甲寅,上幸許州。十二月,辛未,畎於長社。己卯,還東都。

(龍朔元年,661年)

三月,丙申朔,上與群臣及外夷宴於洛城門,觀屯營新教之舞,謂之《一戎大定樂》。時上欲親征高麗,以象用武之勢也。

九月,時諸王鬥雞,(王)勃戲為《檄周王雞文》。上見之,怒曰:“此乃交構之漸。”斥勃出沛府。

冬,十月,丁卯,上畎於陸渾,戊申,又畎於非山;癸酉,還宮。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李治不僅能參加獻俘禮,和群臣、外國友人吃喝玩樂,還能外出巡幸,甚至打算御駕親征,要是病的朝不保夕,焉能有此想法?當王勃寫文章為李賢和李顯這對“雞友”助興時,李治果斷將其趕出,此事說明李治不光腦子沒問題,而且高瞻遠矚,擔心皇子被挑撥離間。所以儘管患上了心腦血管疾病,身體狀況並沒有壞到極點,更不會大權旁落了。至於武則天,在李治發病前並沒有處理過政務,她的話能夠影響到高宗的決策,但皇帝聽不聽就由不得她了。

外庭中,許敬宗、李義府都是堅持廢王立武的,尤其是李義府,許多人把他視為武則天的人,實則不然,上周我們說過了,李貓知道自己大難臨頭,寧願找風水先生也不去找武皇后幫忙,他和許敬宗原先都是東宮舊部,首先支持的應該是李治,順帶着支持武則天,皇帝與皇后畢竟是利益共同體。退一萬步說,就算此二人真的武則天的人,不過是兩個新提拔的文官,對君權構不成什麼威脅,試想國舅、位極人臣的長孫無忌尚且被剷除,實力更弱的李、許二人又豈能翻天?在軍隊中,武皇后就更沒什麼勢力了,在朝中甚至連個有影響力的外戚都沒有,武元慶、武元爽、武惟良等人貶的貶、死的死,沒有形成氣候,再說見證過長孫家的強勢,李治也不會容忍外戚做大的。因此,武皇后的根基並不牢固,影響力遠沒有想像中大,其榮辱沉浮依然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上。既然如此,李治自然不會“動為後所制”。

十一年後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證明這個觀點,上元元年,李治因為疾病纏身,又不願讓位給太子,淪為太上皇。於是向群臣提出遜位,由武皇后攝政,自己退居幕後,安心治療,一旦病好,再重新執政。結果宰相郝處俊和李義琰表態反對,提議隨之沒有通過。按理說上元元年距離麟德元年已經十多年了,李治也當了十多年傀儡了,怎麼朝中還會有反對武則天的宰相?而且從他們的結局看,郝處俊六年後在宰相任上病故,屬於善終,李義琰因為得罪李治,主動要求退休。明知道郝處俊反對自己,壞了自己的好事,武則天難道不報復?不想整他?還真報復了,但那是在垂拱年間,唐睿宗在位時,郝處俊的孫子郝象賢犯事被殺,武則天趁機下令發掘其父母陵墓,包括郝處俊也被開棺毀屍。這是在身後,但在人家生前,高宗在位時,武則天拿他沒什麼辦法。由此可見,直到上元元年,武則天的權力依然沒有大到一手遮天,兩個宰相就敢明着反對她。那麼再往前數十幾年呢?情況可想而知了。

【道士莫名躺槍】

對於本案的五位主角,世人最陌生的莫過於道士郭行真了。其實在麟德元年,李治並不是第一次聽說郭行真這號人物,幾年前,郭行真就幫帝后二人在泰山立過鴛鴦碑。此外,還參與過皇子的治療,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自幼體弱多病,健康狀況不佳,而李治本人對道教又比較認可,所以寄希望於神仙,讓郭行真幫着想想治療之策,還派他去龍尋山採過葯。

儘管和權力上層勾搭上了,但郭行真最終的結局並不好。據佛教典籍《法苑珠林》記載,隨着時間的推移,郭行真的劣跡逐步顯露。“上托天威惑亂百姓。廣取財物奸謀極甚,並共京城道士雜糅佛經偷安道法。”李治看了他的道法覺得有問題,讓司法機構審問,拷打以後,郭行真將自己的罪行和盤托出。知曉結果后,受到欺騙的皇帝決定處置郭行真,下詔:“論斯咎釁宜從伏法,以其參跡道門,情所未忍。可除名長配流愛州,仍即發遣令長綱領送至彼。官司檢校不得令出縣境,其私畜奴婢、田宅、水磑、車、牛、馬等,並宜沒官。”本來想要他小命,可心裏不忍,改為發配愛州,其不法所得悉數充公。愛州之前我們提到過,就是褚遂良最終貶謫的地方,治所在今天的越南清化西北,當年那裏的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基本上有去無回。

郭行真被流放愛州一事發生在龍朔三年(663年),而唐高宗廢后案發生在次年,麟德元年(664年),時間上明顯矛盾。既然郭行真被李治親自下令流放,又怎麼可能會在一年後跟武則天在宮廷中厭勝?所以這個廢后的理由也是不成立的。《法苑珠林》一書由僧人道世所著,寫於總章元年(668年),其中對郭行真結局的敘述屬於當代人寫當代事,好比前幾年有人寫卡扎菲一樣,可信度應該比較高,像人物結局這種很明確的史實估計不會有錯。

【材料來源問題】

廢后案給出的理由不符合事實,其記載的來源恐怕也有問題。這件事情《舊唐書》並沒有記載,《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了。《舊唐書》的前半部分依據的是唐朝官方修的國史、實錄,李治廢后案牽涉到了廢除皇后、誅殺宰相這樣的國家大事,如果發生過,國史中不可能沒有提及,《舊唐書》的作者在編書時更不可能置若罔聞。小事不提也就罷了,這麼大的事,不寫實在說不過去。但事實是,《舊唐書》中確實沒有記載。

《新唐書》和《資治通鑒》之所以記載了,是源於中唐時期的一本筆記小說《大唐新語》,作者劉肅,唐憲宗元和時人,其生活年代距離唐高宗在位時期已經有一百多年了。對比《大唐新語》和《新唐書》、《資治通鑒》,可以發現後者對此事的記載基本上照搬了前者,沒有什麼改動。再從《大唐新語》的內容看,作者應該是個對武則天很有意見的人,特別反感女人干政。這本書的內容取材於朝野遺聞,其實歷朝歷代都是這樣,老百姓對深宮中的內幕、鬥爭很有興趣,覺得特神秘,但又苦於沒有渠道獲得,於是街頭巷尾會有很多傳言,正史野史都有,並不一定準確,真真假假,以訛傳訛。

李治廢後事件的前因後果都有問題,漏洞明顯,再考慮到記載來源並不一定靠譜,可以推斷此事應該屬於當時流傳的政治謠言。人們對上官儀之死感興趣,但不相信官方給的理由,因此衍生出廢后一事。像劉肅這樣對上層政治感興趣的文人聽到后,便記錄下來,傳之後世。等到宋代,那些反對武則天、反對女人干政的士大夫看過後,認為很有利用價值,於是編入相關書籍,影響後人,有利於塑造武則天的悍婦形象與李治的懦夫形象

【上官儀到底因何而死】

話雖如此,但在麟德元年十二月,上官儀的確被殺了,這又是怎麼回事?要解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上官儀的往事了。上官儀的父親上官弘在前朝曾經擔任江都宮副監,雖然是個官,但並沒有直接讓上官儀成為官二代,享受優越的生活,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被將軍陳棱殺害了。家庭的悲劇並未讓上官儀走向平庸,之後他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學有所成,文采出眾。就連唐太宗都知曉了他的大名,召授弘文館學士,並讓他參與皇室的宴飲、集會,參與編撰《晉書》。

上官儀確實有文采,善屬文,因此能通過科舉考試,被上層看中,獲得平步青雲的機會。但朝廷之中,有文採的人大有人在,為什麼李治不用其他人,偏偏任命上官儀為宰相?對此,三年前出土的一方墓誌似乎能夠回答這個疑問。2013年在陝西發現了上官儀孫女上官婉兒的墓志銘,其中記載了上官儀生前的官職:“祖儀,皇朝晉府參軍、東閣祭酒、弘文館學士、給事中、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少監、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贈中書令、秦州都督、上柱國、楚國公、食邑三千戶。”其中“皇朝晉府參軍”一職頗為引人注目,因為李治成為太子前,爵位正是晉王,換句話說,上官儀在李治還是晉王時,就已經在王府與之共事了,有同樣經歷的,還有上周我們提到的李義府。正因為是嫡系,又很有才能,李治打敗託孤大臣后,將王府舊部予以提拔,這樣一來,上官儀、李義府的飛黃騰達就是情理之中的。

上官儀被提拔為宰相時,正是李義府復職,較為囂張的日子。為了不讓李貓、許敬宗這一派的勢力做大,李治提拔許圉師和上官儀作為制衡的棋子,出乎意料的是,許圉師因為兒子犯事而倒台,眼見政敵被貶,李義府因此更為囂張。面對他的種種劣跡,李治實在看不下去,就跟李貓談心,好生勸勉,結果李貓拒不向組織承認錯誤,還把李治惹惱了。於是皇帝親自下手,把李貓趕出了朝廷,並提拔審訊此案、與上官儀關係較好的劉祥道為右相。

李義府被貶后,史書記載上官儀“頗恃才任勢”,仗着自己有才有地位,任意使用權勢。看着他發達了,許多人紛紛效仿上官儀,“上官體”便應運而生。由於太高調,已經“為當代所嫉”,看他不爽的人多了去了,羨慕嫉妒恨的心態。文人本來就清高,加上被君王重用,此時的上官儀可謂是春風得意。作為一個傳統的文人,他對女人當政不滿意,而當年靠支持“廢王立武”上位的許敬宗又是他的政敵,所以當上官儀風頭更盛時,引起了李治的警覺。要是上官儀的勢頭進一步發展,許敬宗失勢,武則天的后位動搖,那麼太子李弘的地位就岌岌可危。縱觀上官儀的履歷,有一段頗為刺眼:“先為陳王咨議,與王伏勝俱事故太子忠。”李忠是李治的長子,長孫無忌、柳奭一派擁立的太子,武則天當上皇后,因為要立嫡子,將李忠廢掉,后因為在封地不老實,又廢為庶人,幽禁黔州。如今在他府里干過的上官儀得志了,表面上看權勢還很大,那麼他會不會謀立李忠呢?

想到此,李治不由得捏把汗,皇帝已經患心腦血管疾病好幾年了,始終無法痊癒,一言不合就發作,每當眼睛看不見東西時,感覺十分痛苦,儘管生在皇家,享受當時一流的醫療條件,卻仍然可以切身體會到:在頑疾面前,生命到底有多脆弱。因此,李治想到了太子李弘,為了能讓李弘儘早成熟起來,早在去年的十月份,就已經讓李弘監國了,“詔太子每五日於光顧門內視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決之”,李弘不過十一歲,便開始接受鍛煉,學習怎樣做一個優秀的儲君,可是他畢竟還年幼,萬一哪天皇帝的疾病失控,龍體抱恙,無法理政甚至駕崩了。太子真的能夠順利登基嗎?朝中支持他的勢力明顯處於劣勢呀!上官儀會不會有什麼動作?為了確保政權的穩定,李治決定除掉隱患,殺死李忠、上官儀。加上那個王伏勝,王伏勝是個宦官,政敵的人天天就在皇宮裏,怎能心安?於是授意許敬宗上奏章彈劾,老許心領神會,馬上誣告他們謀反,他的命運跟皇后、太子是緊密相聯的,要是太子、皇后被廢了,他也難逃被清洗的命運,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必須參上官儀一本,儘管他與被囚禁黔州的廢太子不大可能真的謀反。

【政治清洗與垂簾聽政】

在這場政治事件中,被處置的遠非上官儀一人。與他關係較好的劉祥道被解除宰相職務,改任司禮太常伯,劉祥道之前因為幫李治剷除了李義府而拜相,他儘管身居高位,但似乎看透了官場,“性謹慎,既居宰相,深懷憂懼”,整日提心弔膽,深怕哪天就輪到自己倒霉了。為此,老劉多次要求賦閑,李治都不準,這回上官儀出事,皇帝考慮到他之前的態度,只是降職了事。上官儀之子上官庭芝一同被殺,其女上官婉兒後來成為李顯的昭容。高季輔之子高正業與上官儀關係好,流放嶺南,此外,跟小高有伴流放的還有左肅機鄭欽泰,司虞大夫魏玄同、張希乘,長安尉崔道默等一批朝士,簡州刺史薛元超長流巂州,郜國公郭廣敬任隰州刺史,詳行正卿爾朱儀深任沁州刺史,司宰正卿竇斌解職事,授銀青光祿大夫,“以散官依前隴右檢校,並坐與儀交遊故也”。

為了打消部分大臣的非分之想,李治決定強化武則天的地位,皇后穩,太子李弘的位置就穩。在上朝時,允許武皇后垂簾聽政,政事無大小都讓他知曉。許多人受明清遺留下來的觀念影響,認為女人臨朝參政,便是皇權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其實隋唐受少數民族的觀念影響較深,女人參政並非不可,隋文帝時,獨孤皇后便與楊堅合稱二聖,夫妻倆經常一起討論政事,“后每與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和,宮中稱為二聖。”所以說武皇后參政、與皇帝合稱二聖是有先例可循的,契合唐朝的時代背景。武皇后雖然可以垂簾聽政,但並不意味着事事都由她來決定,原因開頭已經說過了,李治的態度依然十分關鍵。

不知不覺,顯慶四年到麟德元年,短短五年間,三個宰相倒台,其中兩個被殺,一個流放,被牽連的遠遠不止一個兩個,政治鬥爭之殘酷,可見一斑。麟德元年時,一個著名人物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消息傳來,成千山萬的老百姓自發為其送葬,其實,他也是個被政治牽連的人,晚年異常落寞......

那麼,他是誰呢?

※※※※※※※※※※※※※※※※※※※※

轉自高成時拾史事(新浪博客)感覺挺有道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迷情大唐之愛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迷情大唐之愛抑
上一章下一章

李治殺上官儀的真正原因:絕非怕老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