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補充

第96章 補充

【唯武獨尊】(闢謠)史書對武則天的人品污衊

史書記載,武則天還是昭儀時,殺了剛出生不久的親生女兒,嫁禍給王皇后,從此高宗生出廢后之念。

史書記載,武則天虐殺了王皇后和蕭淑妃。

史書記載,武則天殺了大兒子李弘,又殺了二兒子李賢,為她稱帝鋪平道路。

都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

不過,是真的有史書記載(而且是正史記載),而不是說是真的事實。

實際上,這些記載,都是唐朝史官和宋朝史官寧可玷污職業道德,也要污衊武則天的謠言!

關於第二點,武則天是否殺李弘和李賢的分析,另有帖子已經分析過,其中也提到了上官儀提議廢后而被殺的原因。本帖只討論武則天大女兒和王皇后與蕭淑妃的死

先來說王皇后與蕭淑妃的死。關於王蕭兒女和武則天的恩恩怨怨,無非就是后宮裏那麼些事,最後武則天贏了當上皇后。兩女輸給武則天,並且因為中間的一系列恩怨,最後釀成仇殺。那麼,她們是怎麼死的呢?

《舊唐書列傳一.后妃》裏,是這麼說的:【永徽六年十月,廢后及蕭良娣皆為庶人,囚之別院。武昭儀令人皆縊殺之。後母柳氏、兄尚衣奉御全信及蕭氏兄弟,並配流嶺外。遂立昭儀為皇后。尋又追改后姓為蟒氏,蕭良娣為梟氏。】---------這裏,是縊殺。

我們知道,涉及到武則天的問題,宋朝的史官基本是不要臉皮的(原因暫不論),軟史料不說,連硬史料都是有選擇性的採錄那些更原始的來自唐朝的武則天的黑材料。所以,涉及到武則天,無論是《資治通鑒》還是《新唐書》什麼的,可信度都很低。最可信,是成書於五代十國的《舊唐書》。

按道理,舊唐書寫到王蕭二女的死,到這裏就已經結束了,是縊殺,並且把兩女的姓分別改為蟒和梟。但很詭異的是,就在上面那段話之後,緊接着又跟進了一段話:【balabala。。。。武後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蕭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瓮中,曰:"令此二嫗骨醉!"數日而卒。】

這就嚴重了,砍了手足,做成人棍,投到酒瓮中,稱之為”骨醉“,二女被折磨了幾天才死掉。那麼,舊唐書為什麼要這麼寫,為什麼在同一卷里,在相連的段落里,寫了兩種不同的死法?只要是個懂古文,都明白這其中的詭異之處。為什麼?

因為舊唐書的作者們,很敬業!史官寫史,原本就應該是摒棄主觀喜好,只按照史料來推演邏輯,但很顯然,舊唐書的作者在推演武則天相關時,遇到了困惑,因為關於武則天的史料各種衝突。而且,以最嚴謹的邏輯來分析,都得不出一個肯定的結果。於是,乾脆就把兩種死法都寫了上去!具體真相是什麼,你們後人自己去判斷!什麼?你說我們是史官,要給出結論?扯淡,我們自己都沒有定論,不想誤導後人!

當然,也可能是關於這段歷史,舊唐書的作者們意見出了分歧,所以把王蕭二女的兩種都寫了進去,但無論如何也能說明,這只是作者們的觀點之爭,並不涉及對武則天的污衊。那麼,兩種觀點,那種才是真相的呢?是堅持武則天”縊殺“二女觀點的舊唐書史官是正確的呢,還是認為武則天”骨醉“二女的史官才是權威?

(還有一種概率無限小的情況,那就是舊唐書里,”縊殺“派的史官是武粉或偽武粉,哪怕沒有史料支撐,他們也堅持認為不可能是”骨醉“)

”縊殺“與”骨醉“,我們不能認為溫和的“縊殺”就一定是真相,因為也許武則天改史了也說不定,她橫行霸道,勒令史官把“骨醉”改為“縊殺”。或者史官討好武后,把壞的往好的寫也有可能,不是嗎?

所以,除了舊唐書,還需要找其他史料,而且,是更硬的史料!那麼什麼是更硬的史料?

史料的硬度,指的是該史料反映真實的程度:

1.最軟的史料(20%),一般指史官本人的主觀論調,比如史書說某某人很壞,某某人很好,某某人說要造反等等。此類情況,帶有很強的史官個人情緒,即使能反映真實,可信度也很有限。這個我在1樓李弘之死那篇文章的25樓裏頭有提到過,史官也有自己的群體立場。你認為說武則天很壞,她就很壞啦?

2.稍硬一點的(40%),就是歷史人物私下說了什麼不太敏感的話,或者半公開場合發生了什麼事。因為這種場合一般公開度不高,史官或根據自己意志撰寫,或根據當事人意志撰寫。而且,因為此類言論和事件頗多,後世整理資料的史官往往會做傾向性的選擇,這造成了真相失真。比如,某皇帝在某場合說他是傻比,到了另一場合又說了他是天才,而後世史官撰史時,可能會選擇前者,但實際上該皇帝是天才,於是歷史失真了。

3.再硬一點的(60%),就是某些大事(包括戰爭勝負),或重要人物的行蹤,公開場合的言論等。此類事件,不但史官要記錄,朝廷里相關部門或機構也會備份,民間各類野史也可能佐證,所以作假的概率很低。但敏感的人物和容易被官方封鎖的事件,史官仍然可能會根據自己的偏見或當事人的意志寫史,比如敏感的政變。

4.更硬的(70%),就是大臣(能臣)的奏章。此類資料,只要大臣是賢臣能臣,奏章所說之事,多接近真實。只不過再忠心的大臣,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奏章所陳之事的嚴重性,往往會刻意誇大。因此真實性還需要結合其他史料判斷。

5.比奏章還硬的,就是墓志銘(80%),墓志銘一般可信,這不僅僅是因為某些涉及到為死者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當時,墓碑就豎在那,銘文是向天下公開的,而且是長期公開,所以真實度很高。但墓志銘的問題是撰寫者一般說好不說壞,加上往往自身也所知有限,也不一定就能觸摸到某些真相,甚至有時候因為某些忌諱,也會適當的迴避真相

6.和墓志銘一樣硬的(80%),就是詔書。雖然,詔書里的言語辭藻相當華麗,但是拋開這些,我們多少能看到詔書本身所攜帶的信息。詔書之所以真實度高,除了要昭告天下之外,更重要的是代表皇帝的臉面。詔書說流放或縊殺某人,那基本結局就是那樣了。

在舊唐書里,這段關於王蕭二女之死的60%硬度的史料已經自相矛盾了,那麼,有沒有什麼奏章,墓志銘或者詔書能拿來參考呢?比如大臣懇請縊殺王蕭二女的奏章,或者二女的墓志銘,或者皇帝下令縊殺二女的詔書呢?貌似都沒有。

然而還有一種史料,在某些場合,硬度可以達到90%以上,那就是“戰鬥檄文”!最了解你的一定是你的對手;最了解你的對手,一定是你的敵人;最了解你的敵人,一定是你的政敵;最想對你進行人身攻擊的政敵,一定是要造你反的。而造你反的人所撰寫的戰鬥檄文,那基本上可以把你的人品問題列個遍!

那麼,武則天有沒有收到什麼戰鬥檄文?

有,那就是駱賓王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公元684年9月,李(徐)敬業造反,讓駱賓王寫了篇戰鬥檄文,全稱叫:《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684年9月是什麼時候?王蕭二女早已死去多年,李弘(長子)也去世九年。684年2月,高宗剛剛駕崩不久,皇帝之位才坐兩個月不到的李顯(三子)被廢,李旦(四子)繼位,廢太子李賢(次子)被賜死,武后臨朝稱制。

李敬業是誰?開國元勛英國公李績(賜姓李)的嗣孫。李敬業雖然世襲了國公爵位,但是官職嘛,被貶的很低,於是一堆同樣被貶的厲害的人士,以看不慣武則天篡權為由,造反了!他們造反的理由是為李賢和李顯代言,為李唐代言。而且,還讓一起造反的駱賓王寫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戰鬥檄文,也就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駱賓王是我們熟悉的唐初四傑之一,其中最出名的叫王勃,王勃的老爹是太常博士,和武則天有點小過節。還一個叫楊炯,他的堂弟也參與了李敬業的造反。

然而,幾個有分量的李唐宗室,剛剛被加封各種頂級官職,沒有任何參與造反的意思。代言的對象都無動於衷,檄文寫得再好也白搭,所以我們的武老太一點也不着急,更是帶着欣賞的眼光去瀏覽這篇檄文。文章很短,共有三段。二三段激勵士氣,而第一段則是說武則天壞話,內容如下:

【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這裏頭,攻擊武則天的內容主要有三:

1.”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踐元後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

2.“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

3."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第二句:“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的意思很好懂。其中殘害忠良略過,重點是殺姐屠兄和弒君鴆母上。這八個字,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1.先來看“弒君”。

武則天進宮之後,死了唐太宗和唐高宗,加上一個死後被追贈為孝敬皇帝的武則天大兒子:李弘。太宗自然不是武則天殺的,沒有動機也沒那個能力,那麼就是高宗和李弘了。

先來說李弘,李弘身體不好,英年早逝,官方說法是病死,但是病死和身體不好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一個人體弱多病,原本死不了,但因為多吃了點不該吃的東西,就嗝屁了,所以體弱多病的人,恰恰更有可能被“病死”。正常人突然病死會很詭異(比如趙家□□),但是病人病重而死那就太正常了。

如果李弘是被”病死“的話(概率50%),有嫌疑的是兩個人:武則天和二兒子李賢。我們知道,李弘不但是武則天的大兒子,更是母憑子貴的兒子。武則天戰勝王皇后的第一法寶就是生下兒子李弘,沒有李弘,武則天能不能當上皇后還是個問題。這樣一個從娘胎里開始就被武則天寄予厚望的兒子,犯了什麼事才會被她毒殺?有幾個母親會無緣無故殺害兒子的?而李賢,就很有動機了,從隋朝開始,次子看長子不順眼就已經是慣例了,楊廣殺楊勇,李世民殺建成,李泰逼得承乾搞政變,到了李賢這裏是第四代,說兄弟和睦我是不信的,所以李賢”病死“李弘的可能性比武則天高的多。

更重要的是,如果李弘是武則天殺的,那應該叫弒子,不叫弒君。所以,這裏的“弒君”就只能是殺高宗了。雖然史書沒有任何關於武則天殺高宗的記載,但武則天也確實有動機殺高宗,同樣也可能是下點什麼葯,讓高宗頭痛加劇早早去世,這樣,我武則天就能全面掌權啦。但是,這麼隱晦的事,李敬業是怎麼知道的?

李敬業當然不知道,然而高宗剛剛去世幾個月,百姓還沉浸在一代天皇去世的悲痛中(不要懷疑這種情感,畢竟幾十年的明君),直接一個弒君的帽子扣到你武太後身上,你也沒法反駁不是?我們的武太后自然毫無反駁的意思,只是一邊樂呵呵地欣賞着檄文,一邊派出兵馬,談笑間把這批造反外行滅掉。

2.至於“鴆母”。

高宗母親,長孫皇后差不多和李淵前後年去世。武則天母親,衛國夫人楊氏活到了91歲。不說史書根本就沒有任何記載,就說鴆殺這樣一個老人,目的何在?如果是老人家做了什麼讓武則天丟臉的事,那麼鴆殺老人就不丟臉啦?所以樓主為什麼說李敬業的這篇檄文很硬,單看弒君鴆母這種毫無根據的事都能杜撰出來,就知道他是真怕抹不黑我們的武太后啊。

公元649年太宗駕崩,武則天被遣送到感業寺。從公元651年武則天(28歲)再次進入後宮,成為武昭儀開始,到公元675年太子李弘去世,中間整整24年。在這24年裏,有這麼一個人物,橫貫於整個歷史周期,基本這段時間的歷史,可以以此人為中心來展開,樓主讀到此人,竟然有種心酸的感覺。他就是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

賀蘭敏之出生於642年,到655年武則天封后時,敏之13周歲。敏之的母親是武順,武則天的親姐姐(也有說是妹妹),武則天還有個妹妹,三女的父親是武士彠,母親是榮國夫人楊氏(來自弘農楊氏,671年左右逝世,封魯國夫人,謚忠烈)。武士彠老爹叫武華(武則天爺爺),生了四個兒子,他是老四。在楊氏嫁給他之前,他的前妻相里氏已經給他生了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舊唐書記載:【士矱卒后,兄子惟良、懷運及元爽等遇楊氏失禮】。可知他兒子武元爽以及堂兄堂弟們,對楊氏這個繼母不太尊重。繼母都不尊重,更何況是武氏三姐妹。楊氏雖出身於高貴的弘農楊氏,但畢竟四十多歲了才嫁到武家,可能會有某些不太光榮的歷史,因此不被武家兄弟鄙視。那麼武士彠什麼時候掛的呢?是公元635年。這一年,楊氏56歲,武順13歲,武則天12歲。

貞觀十一年(637年),武則天14歲,入宮。太宗賜名武媚,封為才人。但是到649年太宗過世,還是一個才人,按照規矩,太宗駕崩她也只能去當尼姑,十二年間唯一的收穫就是在宮中結識了李治。以唐高祖遺傳的強大播種基因和武則天五年生四子的受孕能力,太宗哪怕和武媚娘碰一次,結晶很可能就出來了。然而武則天入宮十二年無子,且一直是個才人,很顯然是受到了冷落。那麼問題來了,武則天為什麼要入宮?一般來說,各世家把未婚女性送入宮中,都是希望能收穫帝王寵愛,為家族拉一份關係,博一個出路。很顯然,我們的武則天,同樣是帶着某種目的。武則天進宮時,父親已死,兩個兄長對母親不甚恭敬,因此母女四人處境必然不會好。

賀蘭敏之生於642年,那麼武則天637年入宮時,武順應該還未出嫁。再考慮到新唐書記載武則天進宮前:“母楊,慟泣與訣,后獨自如”。說明進宮是有些被迫的味道。太宗自然不會逼人進宮,那要麼就是被兩位兄長所迫,要麼是為生活壓力所迫。無論是那種情況,武則天都得不到家族的支撐和鼓勵,在宮裏頭混卻沒有家族背景,那是相當困難的,只能自己奮鬥。這樣一個背負沉重壓力的小女孩,自然為太宗所不喜,於是被冷藏.但也僅僅是不喜,並不排斥,甚至帶有一些欣賞.否則也不會默許武媚娘和李治在宮中來往.

數年後,武順嫁給落魄鮮卑貴族賀蘭越(安)石,並生下一子一女。兒子叫賀蘭敏之,642年出生,女兒賀蘭氏,出生年未知。賀蘭越石沒過幾年就掛掉了,於是武順帶着兩個孩子進宮找武則天。什麼時候進宮呢?新唐書有這麼一句話:“宮人或傳賢乃后姊韓國夫人所生”。也就是後來李賢當太子時,宮中傳言他是當年武順所生。能傳出這種消息,說明早在李賢出生時,武順就已經在宮中了.李賢是655年1月出生,那麼武順自然是在武則天還沒當上皇后時就進宮了.655年李弘剛3歲,賀蘭敏之13歲,李弘被賀蘭看着長大。考慮到武順在武則天還沒當上皇后時就能去投奔,必然是姐妹情深(也應該是姐妹情深),那麼李弘和敏之這對錶兄弟的關係也應該很不錯.

那麼李賢是武順生的嗎?樓主認為不是。655年1月離武則天當上皇后還有九個月,對她來說,第一要務就是生孩子,能一年生兩個就絕不肯只生一個,孩子生的多了,王皇后說不定慚愧得自己主動讓位。你說武昭儀她要忙於宮斗?不不不,給太宗當了12年無所事事的才人,詩書五經天文地理歷史人文早就讀了個遍,宮斗什麼的對她來說只是小兒科。更可況,宮斗的本質是爭寵,在已經和高宗站同一條船的情況下,懶洋洋的生孩子就是最強大的殺招。所以,雖然頻繁生孩子對身體有些傷害,但一年生一子,五年生四子的情況並不是不能接受。李承乾和李泰貌似就是前後年。而且,如果李賢是武順所生,李弘病世后也應該要挑明,直接跳過李賢,由三子李顯接太子位。更何況,對於武順來說,如果被高宗寵幸並生下孩子,對當時的武昭儀來說也是一個助力,而且生孩子這麼大的事在宮中是瞞不住的,高宗也沒有理由要瞞着。不過,既然宮中能傳出李賢是武順兒子的事,說明李賢和武順的關係應該不錯,可能是由武順帶着長大。之所以會傳出李賢為武順所生,應該是當時武后的策略,也是為了削弱李賢的正統,逼對方狗急跳牆。至於武後為什麼這麼做,相關分析見1樓連結。

公元655年,武則天被立為皇后。656年,立李弘為太子,這一年,李弘4歲,賀蘭敏之14歲。十一月,武則天第四個孩子李顯出生(包括夭折的安定公主)。李顯出生之後,武則天暫停生子,因為,比起宮斗,血腥而又殘酷的政斗已經漸漸進入高潮。李治雖然忠厚且仁懦,不善權斗,但架不住他老爹給他留下了一個強勢的正統,於是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如魚得水。強勢正統的最大用處就是很容易凝聚人心。所以,之前廢后階段,投機派(李義府等)和保皇派(李勣等)早早投誠,現在更是大量中間派倒戈,於是3年後的659年,沒有開國軍功加成且得罪高祖李淵的長孫無忌成孤家寡人,被高宗無腦賜死。這一年,離太宗去世剛好十年。這一年,太子李弘7歲,賀蘭敏之17歲,哦,還有個4歲的李賢。

公元659年,賀蘭敏之17歲。那麼,17歲的敏之在做什麼呢?賀蘭敏之墓志銘記載:【(賀蘭敏之)解褐,尚衣奉御左庶子,俄遷左侍極、太子賓客、檢校蘭台太史、秘書監、弘文館學士】。也就是說,敏之初入仕途,第一份職務是“尚衣奉御左庶子”。這個職務朝廷和東宮是沒有的,所以要拆開來看。“尚衣奉御”是管理皇帝衣物的官,正五品。不但如此,擔任該職務,臉上基本寫着:“我是皇帝寵臣”這六個字。而左庶子是東宮頂級實權官職。東宮有三大辦事機構:詹事府,左春坊和右春坊。

把太子比作皇帝的話,詹事府就可以看作是尚書台,太子詹事就類似於尚書令,而左右春坊的左右庶子就等於是侍中和中書令。李世民政變成功之後進位太子,政變功臣房玄齡和杜如晦就被任命為左右庶子,之後左庶子杜如晦接侍中,右庶子房玄齡接中書令。高宗上位,他的左右庶子也各自進階相位。所以,既管小李弘衣食住行,也兼管小李弘東宮事務的賀蘭敏之,前途無量。高宗和武則天有意給賀蘭敏之設置這個混合職位,也很清楚的表明了他們的意圖:把敏之培養為李弘未來的宰執班底核心。你說外戚不能干政?扯淡!不說長孫無忌,當年高宗為了拉攏后族,王皇后她老舅都還給提成中書令呢!(這位後來投向長孫無忌,和後者同一年被處死,簡直就是投機派的反面教材)

史書並沒有記載賀蘭敏之是哪一年入仕(解褐)。但《冊府元龜》裏,有這麼一條記錄:【龍朔二年(662年)五月,司列少常伯郝處俊為太子左中獲,左中獲賀蘭敏之為左侍郎,弘文館學士】。這裏的”左中獲“寫錯,應該是左中護,也就是左庶子,而“左侍郎”應該是左散騎常侍,也叫左侍極(從三品,門下省位高權低的二把手)。這個職位和“尚衣奉御”一樣,都是寵臣擔任,“散騎常侍”的字面意思是上馬能保衛皇帝,下馬能侍奉皇帝。門下省的實際二把手是正四品的門下侍郎。考慮到敏之才20歲,給左侍極這個半實權職位算是提拔了。雖然,郝處俊也加了太子左庶子,但這個職位可以有兩人擔任,敏之很可能仍然兼任太子左庶子。而且,662年,20歲的賀蘭敏之更是受封弘文館學士。

從公元659年,到公元666年高宗封禪泰山,這7年時間裏,賀蘭敏之看着李弘嗷嗷成長,兩人不斷磨合,為將來的聯合執政打下感情基礎。敏之對李弘這個高貴溫和的小表弟自然是疼愛有加,而小李弘也很容易把敏之這個大表哥當親大哥禮敬。666年,李弘14歲,敏之24歲,李賢11歲,李顯10歲,李旦4歲(662年生),太平公主大概一周歲。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嚴重改變了歷史進程,它使得原本已經逐漸良性化的初唐政局,開始變得不穩定。那就是,在高宗封禪泰山期間,賀蘭敏之的妹妹賀蘭氏(賀蘭敏月),死了

賀蘭敏月的年齡無法考證,她母親武順655年之前就已經進宮,那麼到666年至少是11歲,既然未出嫁,年紀也不會多大,平均估計14歲左右,和李弘相差彷彿。她的死因後述,那麼,賀蘭敏月之死,哪幾個人最傷心?樓主給一堆傷心人士排個名:1.賀蘭敏之;2.李弘;3.武順;4.李賢;5.李治。

1.為什麼賀蘭敏之最傷心?

賀蘭越石過世后,如果不是當時的武昭儀太過熱情的話,那麼武順帶着兩個孩子去投奔(賀蘭敏月也可能還在腹中),就一定是為生活所迫。也就是說,原本就落魄的賀蘭小家庭,因為賀蘭越石的去世,變得更落魄。這樣一種既顯貴又落魄的家境,只會把賀蘭敏之養成孤傲,獨立的性格。墓志銘記載的【飾躬聞禮,承家必盡於孝慈】也應該是真實的。

662年,20歲的賀蘭敏之受封門下省左散騎常侍時,還帶了個弘文館學士,這是個什麼職位?弘文館是門下省的圖書館,和中書省的集賢書院(玄宗時期立),以及史館並稱三館。還有一個更高級的皇家圖書館叫秘書省。弘文館除了研究學術,同樣負責教授皇親國戚,一品官,以及宰相功臣的子弟。而九卿五監之一的國子監,負責教授一般的貴族子弟。賀蘭敏之受封的這個弘文館學士,是弘文館的長官兼教授。如果他沒有兩把刷子,進去自取其辱嗎?

父親早早離世,敏之成了家裏唯一的男子漢,照顧妹妹就成了他的責任。而妹妹賀蘭敏月自懂事起,家裏就他哥哥一個男人,雖然在宮中受所有人寵愛,但畢竟寄人籬下,所以會很崇拜她這個學識驚人的哥哥。自然的,這一對上輩子的情人,這一世關係應該好到無以復加。所以,妹妹的死,對賀蘭敏之是一個重大打擊,直接扭轉了他的人生觀。

2.李弘為什麼很傷心?

李弘是太子,敏之是他表哥兼管家。敏月是敏之的妹妹,也是李弘的表妹,和李弘同齡。敏月小的時候,武則天也一定會讓他們幾個小孩子多接觸,所以用青梅足嗎來形容兩人的關係還不太夠,還要加上兩小無猜。所以666年,14歲的李弘和賀蘭敏月,關係應該會很親密。

很多人忽略了一個細節,那就是李弘是在臨死前,才被迫為了沖病而納太子妃,那時他已經22周歲。有見過22歲才娶妻的太子嗎?李弘是得病去世的,而且據說得的是肺病,如果高宗和武后的家族並沒有肺病史,那麼就是後天染上的。中醫有言:“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所以,很可能是賀蘭敏月的離世,導致李弘悲傷過度,身體抵抗力嚴重下降,肺部被結核桿菌侵蝕而染病。李弘於673年10月納了太子妃,到675年4月離世,一年多下來貌似也沒有留下子裔,正妃生不出,側妃也不行嗎?是否,李弘壓根就沒有碰過老婆?

立天皇天後,高宗試圖禪位,納太子妃,這三件事,都不能治病,卻應該都是通過其他方式來治李弘的病,心病。可惜,心病還需心藥醫,別說是封的天皇,就是真的玉皇大帝都治不好心病。

3.武順有多傷心?

母子連心,女兒英年早逝,武順怕是很難接受。那麼,666年,武順過世了嗎?答案是沒有。《冊府元龜》有這麼一句話:【武敏之為左侍御兼蘭台太史,丁母憂,奪情授本官】。

武敏之是誰?他就是賀蘭敏之。舊唐書記載:【乾封元年(666年),元爽等緣坐配流嶺外而死,乃以韓國夫人之子敏之為士矱嗣,改姓武氏,累拜左侍極、蘭台太史,襲爵周國公】。也就是說,賀蘭敏月死後,懲罰了幾個武家子弟,武則天讓賀蘭敏之改姓武,把自己老爹武士彠的封爵“周國公”給了賀蘭敏之。

從冊府元龜的這句話可以知道,賀蘭敏之改成武敏之(666年)后,武順去世,敏之“丁母憂”。而且,武順去世的時候,敏之已經是蘭台太史了。也就是秘書監,秘書省一把手,皇家圖書館館長,從三品。

那麼,武順是哪一年去世呢?《唐兩京城坊考》卷四“次南敦義坊”篇里,有這麼一句話:【靈覺寺,開皇六年,親王楊雄所立。武德初廢。乾豐二年(667年),武後為其姐賀蘭氏復立為崇福寺。】。667年,武順過世,所以武則天把自己外公的親兄弟,隋朝親王楊雄所造靈覺寺,改成崇福寺,為姐姐祈福。666女兒剛死,第二年武順就去世了,所以如果武順不是被殺害,或者得了什麼病的話,就是因為憂思女兒過度,傷了心,鬱鬱而終。

那麼,武順是被武則天殺害的嗎?樓主認為不是。幾個理由:

【第一】武順生前是韓國夫人,死後被改封為鄭國夫人。國夫人的地位高低,一般是和國號的尊貴度有關。鄭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伯爵國,國君是姬姓,周朝皇族性,而韓國只是晉國分裂出來的家臣國,雖強大,但尊貴度不如鄭國。所有國夫人里,除了周國夫人這個特例,最尊貴的大概是衛國夫人和宋國夫人。這兩個國家雖然在春秋戰國相對較弱。但是,衛國是公爵國!其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謫九子,也就是周朝開國君主周武王的同母親弟弟!而宋國的開國國君更是商紂王的庶兄!在周朝,宋國的地位極其特殊,那就是”與周為客“!而衛宋兩國的特殊地位更在於,周武王滅商之後,大量不願臣服周朝的殷商遺民一分為二,成為後來的衛、宋兩國的子民重要組成部分(還有一部分殷商王族北遷,建立朝鮮國,算是現在朝韓的鼻祖了)。所以衛宋這兩個國家,國君尊貴,連臣民也是精華。武則天的母親楊氏,被封為衛國夫人,其尊貴度可見一斑,同樣,武老爹轉給賀蘭敏之的“周國公”也很驚人。

【第二】武敏之”丁母憂“,這種情況一般母親是正常過世。

【第三】武後為武順立崇福寺,崇福即祈福之意。而且,崇福寺是衛國夫人楊氏的堂叔,隋朝親王楊雄所建。

【第四】衛國夫人楊氏沒有被氣死。

【第五】武順在家庭最困難的時候託庇於妹妹,沒有理由給妹妹添堵,自然不會被武后加害。

【第六】史書沒有記載。

【第七】武順可能幫武則天帶李賢,姐妹關係比較親密。

【第八】讓賀蘭敏之改武姓,並讓他承接“周國公”爵位,沒有理由殺其母再養其子。

既然武后沒有加害武順,那麼,李敬業檄文里的“殺姊”自然就是抹黑了。

4.李賢為什麼也會傷心?

賀蘭敏之是太子李弘的大管家。但也許,他影響最深的,可能恰恰是李賢。當然,這個假設的前提是,武順是李賢的乳母。這樣,業餘時間,敏之可能還會捏捏李賢的小粉臉。畢竟,親王不比未來生殺予奪的皇帝,相處起來會很自然。敏之20歲就已經受封弘文館學士,24歲加秘書監,固然有依託背景的關係,但也說明其專長在於研究經史子集。

於是,受敏之影響,武后的大兒子李弘和二兒子李賢,都成了愛學習的好孩子,並積極投身撰書事業。

【(舊唐書高宗)龍朔三年(663年)春正月,崇賢館罷隸(併入)左春坊;二月,太子弘(11歲)撰《瑤山玉彩》成,書凡五百卷。】

【(舊唐書李賢)高宗嘗謂司空李勛曰:“此兒已讀得《尚書》、《禮記》、《論語》,誦古詩賦復十餘篇,暫經領覽,遂即不忘。我曾遣讀《論語》,至‘賢賢易色’,遂再三覆誦。我問何為如此,乃言□□此言。方知夙成聰敏,出自天性。”】

【(舊唐書經籍)《列籓正論》三十卷章懷太子撰;《春宮要錄》十卷章懷太子撰;《君臣相發起事》三卷章懷太子撰;《修身要錄》十卷章懷太子撰;時章懷太子在春宮,令大安與太子洗馬劉訥言等注范曄《後漢書》】

李弘身為太子,11歲的時候就已經很努力的主持編撰了《瑤山玉彩》,而我們的李賢同學,更是孜孜不倦。當年太宗以軍功壓的隱太子建成喘不過氣。現在兄弟兩比文采,李賢又完全把李弘甩的遠遠的。只可惜,這些東東畢竟不比開國軍功,高宗誇歸誇,目光還是全部放在李弘身上,更是為了李弘的病煞費苦心。當然,李賢這麼熱愛學術,也不全然是為了吸引父母關注,因為他知道父母對大哥的感情,而且,很少有孩子通過比學習來吸引父母注意的。所以,更可能的是,李賢是為了吸引賀蘭敏月,這個一直呆在他家的美麗表姐。為什麼靠修書來吸引敏月?因為在敏月心中,像她哥哥那樣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就是最棒的!(當然,李賢大修特修的時間應該是在敏月死後,但這種學術習慣自然是小時候養成的)

5.李治很難過,可愛的小敏月就這麼走了。魏國和韓國一樣,雖然同樣是晉國家臣國,在國夫人里比較靠後,但以賀蘭敏月這樣的身份,能加封國夫人,可見李治有多麼疼愛她了。

賀蘭敏月的死因不好分析,而在這之前,有兩個大人物的死和武則天有關,一個是659年長孫無忌被賜死,一個是664年宰相上官儀被賜死。

長孫無忌是誰殺的?可以認為是高宗殺的,也可以認為是武后堅持殺的,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長孫無忌該不該殺?樓主認為該殺。長孫無忌先後得罪了三位帝王: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玄武門政變雖然殺的是建成元吉,但打落的是李淵的皇位,那麼政變第一功臣長孫無忌自然就是把李淵得罪到底;高宗時期冤殺吳王李恪,算是把李世民得罪了;而他在高宗廢后立武過程中態度強硬,也就把李治得罪了,這樣的人不死實在說不過去。

那麼長孫無忌為什麼一定要當個欺主的權臣呢(也有護主的權臣)?他自然是為家族考慮。政壇上競爭很激烈,不進則退。抓不住權力,哪天皇帝看你不爽,一紙詔書就讓你下去了。如果長孫無忌僅僅是為了自己,那麼老老實實當個宰相就可以了。但要讓家族崛起,沒權是不行的。全國的各行各業早已被各大世家壟斷,國家被一張張關係網給縛的緊緊的。沒有權力,你甚至連開一家飯店都會被排擠倒閉。長孫家要想速度提升實力,關隴集團想要獲取最大的蛋糕,只能依託政治權力來暴力破局。然而各世家在朝堂上都有代言人,你長孫無忌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權臣,關隴集團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政治集團,還真沒法做什麼。所以,作為長孫家的代表,作為關隴集團的代表,長孫無忌哪怕知道前方有可能是萬丈深淵,也只能硬着頭皮衝上。

-----------------------

664年上官儀的死,來自於廢后一事。廢后這種事可大可小,高宗主導的廢后那就是小事,而被大臣引導的廢后就是大事了。一旦武后被廢,不提武家會被清洗,也不提新皇后花落誰家,至少太子之位就又回到李忠這裏。而以李忠為核心重新構建的政治集團,很容易就把高宗架空。有人說高宗當了十五年皇帝了,之前長孫無忌是大山,難道現在廢了武后,還有那個大臣敢架空高宗不成?這不好說,高宗如果真的把幫他一統官場的武后廢掉,那就是大失人心的做法,原本就沒幾個真正的心腹下屬,這下更是紛紛打起小算盤。高宗自然不會這麼蠢,那為什麼仍然有廢后這事?

很顯然,是有什麼事讓高宗很生氣,但任何單一的事件都不足以讓高宗大動肝火,所以只能是武后的一系列強硬手段讓高宗有些不喜,這些手段也許從武后逼迫高宗賜死長孫無忌開始,就像當年長孫無忌逼高宗賜死李恪讓高宗不喜一樣。(高宗是個萌孩子,應該不喜胡亂殺人)

660年,政事堂還有五位宰相:盧承慶,許敬宗,李義府,任雅相,許圉師。隨着盧承慶告老,任雅相出征高句麗病逝,許圉師因子殺人被貶,到662年,政事堂里只剩下兩位宰相:許敬宗和李義府。說的誇張點,這兩位都是武后的人(本質還是高宗的人,但只有武后能駕馭)。不清楚到底是高宗不信任宰相班子還是武后對大世家有抵觸,總之第三位宰相出場了,那就是進士出身(當時的進士多來自中小世家),沒有高層世家背景的上官儀上位了。兩年後(664年),皇室外戚戶部尚書竇德玄,以及與上官儀交好的吏部尚書劉祥道分拜左右相。

上官儀自然不是政治盲。初拜相,興奮是必然的事,但他也有自己的算盤。一般來說,如果不是發生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只有宰相才能扳倒宰相,663年李義府被貶,一方面是這位仗着對高宗廢后立武有功,加上貴為宰相,且有武后縱容,對高宗沒有多少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必然有上官儀在後面推波助瀾。李義府倒了之後,竇德玄和劉祥道上位,高宗很高興的發現,自己也是有政治手腕的嘛,現在四位宰相(許敬宗上官儀竇德玄劉祥道)里,除了許敬宗這個明明很尊重我,卻老讓我聽武后意見的頑固老頭之外,其他三位都是我的人啦!

然後高宗在664年的某一天和武后小吵一架之後,跑上官儀那去訴苦,結果上官儀建議廢后。上官儀大概還不清楚,他之所以能上位,不是皇帝缺宰相(從655年褚遂良被貶算起,尚書省已經多年沒有僕射了,中書令和侍中貌似也經常缺着),而是高宗和武后不信任大世家(特別是關隴貴族),所以他這個出身中層的幹部才能上位,結果你提議廢了武后?這餿主意也就是一時頭腦發熱的高宗能聽得進去,一旦武後向高宗陳明厲害,自然廢后之議只能作罷。你上官儀好好的皇帝親信不做,非要玩心機,非要參合到最高權力的漩渦中,只能落得身死的下場。你死還就算了,人家反而以皇后之姿,開始臨朝聽政了。

上官儀被殺,牽出了一些高官。(右相)吏部尚書劉祥道;尚書省一把手左肅機(尚書左丞)鄭欽泰,原黃門侍郎薛元超(這位因為為李義府說話而遭貶,現在又因為和上官儀文章交好而被加貶,各種被誤傷);中書舍人高正業;吏部郎中魏玄同。可以看出,上官儀廢後事件里,除了貴為左相的戶部尚書竇德玄無事,一堆高官被貶。這就很有意思了,這會讓樓主懷疑,是否武后和高宗合謀使出的一計,讓高宗假意廢后,引出高層里的反對勢力,或者殺雞儆猴,讓百官從此不敢輕視皇權?

上官儀廢後事件之後,高宗對滿腹心機的眾朝臣更加不信任,從此應該更加依賴武后。

dabing021:上官儀當然知道廢武后皇權會拱手讓人,但是他相信廢掉武后,高宗會開始依賴他,而且,他是從當李忠太子府幕僚開始發家的,和李忠關係必然很好,重立李忠為太子之後,他就是第一功臣。甚至,李忠上位后因為感激他而把皇權徹底託付。同樣是宰相,皇帝絕對信任和感激的和皇帝能隨意貶廢的是完全不一樣的。2016-7-27

dabing021:上官儀蠢就蠢在,他雖然能意識到高宗可能是因為排斥大世家而重用他,因為對武後手段的不滿而提拔他,但他完全搞錯了高宗和武后的感情,人家夫妻吵吵架而已。連兒子都被殺死,家族女性沒入掖庭,應該不僅僅是“摻和”。武后就算要泄憤也要考慮高宗的態度。畢竟“廢后”的起因就是高宗對她的手段不滿2016-7-27

※※※※※※※※※※※※※※※※※※※※

來自百度貼吧,作者dabing021。

沒有100%認同,但作者的分析有理有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迷情大唐之愛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迷情大唐之愛抑
上一章下一章

第96章 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