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真不敢相信,我竟然寫完了。
感悟有兩個,其一,長篇真不是人人都能寫的,其二,大綱好像是個挺有必要的東西。我寫文比較隨心所欲,雖然長安舊事是一篇中長篇的篇幅,但因為是由案子相互銜接,所以只要按照案子來思考就好,相對好一些,如今想來,如果是一個連貫的故事,起承轉合都要提前規定框架,也真是個不太容易的事。
當初起名字的時候,本想按照《開元天寶遺事》的模式叫的,但是《長安遺事》聽着總覺得哪裏怪怪的,於是就叫長安舊事,實話說,這個名字並不少見,其實或許應該找個更少有的當名字,但我想來想去,還是這個名字最合我心意,所以最終也還是用的這個名字。
在故事的開始,長安四年的年初,長安城長安縣的司法縣尉陸澄開啟了我們的第一個案子,而在故事的結尾,隨着年號的改變,標誌着一切的長安都不再適用,也就是這個故事的終結,我自己頗自得於這一個小小的設計,所以也是我的私心放在這裏。
長安舊事中,前三個案子更偏重於推理,後幾個案子則更專註於政治,我嘗試了很多種寫法與手法,感覺很有趣,但在結文至今,還是覺得,或許偏重於推理能更純粹一點。
在真實的歷史中架構自己的小說的好處在於,很多人物都活生生地存在在那個時代,對他們的再加工與改造,是一個很有趣的命題,我心裏的他們是什麼樣的性格,又為什麼會這麼做,彷彿是在真實的世界之外所構築的我的世界。而同樣的,也因為他們存在在那個時代,所以也擁有諸多限制,限制與自由,和諧又統一,這或許也是創作的樂趣之一。
文中出現了數量龐大的配角,他們或是曇花一現,或是成為之後案子的關鍵線索,我依舊存了私心,在塑造這些路人甲乙丙的時候,我也想為他們塑造一個生活軌跡。曾有過一個很荒唐的想法,在這個世界上,書寫歷史的,與在歷史中留名的,不過是億萬人中的少數,而其中的大多數或許也曾傳奇也曾精彩,但又有誰會真的記得?隔過兩代,子孫後代或許連祖輩的名字都記不全,更別說他所經歷故事了。我想,在長安舊事裏出現的這些路人,也不過是我們芸芸眾生的一份縮影罷了,即便可能沒有人關注他們的悲歡離合,但我也想盡我所能的完善他們的故事,在他們完成劇情推動任務之外,也能擁有自己的小小軌跡。
其實在我的設想里,這個故事,或者說這一年的故事已經結束,但關於陸澄,關於李汝寧,應該有更多的故事在等着她們,很多線頭和伏筆要在幾年後的另一件事中慢慢浮現,但目前還沒有過多的打算,又或許是寫完長安覺得自己還是筆力有所不逮,總之在沒有限制的條件下,也請允許我小小的懶惰。過去的一年裏,想來很多人都經歷了很多事,好的不好的,我也一樣。所以長安雖然生於一個動蕩的時間段,但所幸最終還是能給它一個相對完滿的結局,我已經很滿足了。
寫長安的過程中我也閱讀了很多相關的文獻資料,雖然依舊稍顯淺薄,但歷史本就是我的個人愛好,藉由寫小說之名研究了不少唐代風土人情,似乎也讓我對於那樣一個朝代擁有了更多抓得住的幻想,這或許也是我個人的收穫。
感謝一路同行的你們,請容我矯情地結個尾。
何其有幸。
※※※※※※※※※※※※※※※※※※※※
長安不會立刻寫成完結,之前打字的時候有錯字一類,估計我之後有空會慢慢更改,不過大體框架應該不會改動,所以看到有更新也不要見怪。如果有背景相關的問題或是其他,歡迎提問,如果條件允許,或許可以之後整理些有趣的問題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