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關於未來的規劃
目前解決不了的事,秦曉也不會一直記掛在心裏。
因為成年人的忍耐和理智足以讓她明白,眼下她最該做的事情。
不是對父母的抉擇提出意見,而是努力學習,增加自己的獨立性,連在家中的話語權都不是擺在第一位的。
已經有前車之鑒的秦曉,自然了解,父母的暴躁脾氣,無非是對現狀的不滿意,卻又無能為力。
這種情況她有時也有,只是父母接受的教育並沒有自我消化或者其他的想法,反而把怨氣灑向根本無力反抗他們的秦曉和秦源。
後來父母是什麼時候發生變化的呢?是在自己與哥哥工作后,不再需要家裏的錢時,再加上自己與哥哥也愈發不會總遷就父母的壞脾氣時。
果然工作和金錢是一個人的底氣,以前將近二十年都不曾反駁過父母的怪責謾罵,只能哭泣,掩埋心底。
但獨立以後,家庭氣氛陡然好了許多。
果然,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啊!
想到前世,秦曉頓時提起氣來,準備安排重生以後該做的事情。
秦曉打開學習用的作業本,拿着一根鉛筆,開始列了一些清單。
第一,學習。
秦曉前世哪怕工作了,都沒有放下學習,更別說重活一世,更是願意利用多了十幾年閱歷的便利,更不會舍本求末。
身為一個農村出身的女孩子,後來秦曉一路努力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白領,自然是因為學習。
沒有背景,高考成績連一本都沒有考上,在大學四年裏,與同胞哥哥互勉的情況下,雙雙進入大企業,雖然只是底層的小員工,但到底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如今秦曉和哥哥秦源已經十歲,正處在小學四年級下半學期,又趕上了非典,學校又被充作村裡外來務工人員隔離的地方,如今正在家放假。
對了其實他們是相差一歲半的雙胞胎,為什麼說相差一歲半呢?
這就要說到那個時候要執行的計劃生育了。
不像現在,國家開放了二胎也沒人願意生孩子了。那時候秦曉從沒見過獨生子女的家庭,直到上大學之前。
大多數還是姐弟,姐姐弟,姐姐姐弟的家庭子女構成。
秦曉家是罕見的兄妹組合,還僅僅相差一歲半,但秦曉剛出生時,計劃生育還十分嚴格,雖說有不少人為了一個兒子傾家蕩產,東躲西藏。
但是也衍生了不少鑽空子的情況,比如秦曉家。
秦源出生時,因為農村對於新生兒上戶口的事情管的不嚴,是等到秦曉出生以後一起上戶口的,將兩人報成了雙胞胎,用的還是秦源的生日。
所以說實際上秦曉是九歲,當然這是周歲,虛歲暫且不論。
但這都不妨礙秦曉與秦源一起上學,他們雖然不同齡,但秦母也為了省事,索性讓他們一起去學校。
秦曉聽秦母說過,自己小時候險些留級,因為到底真實年齡要小些。
那時候農村裡小學時候對成績其實不太看重,總覺得和同齡的小孩子一起讀書才好,也不會被學校的大孩子欺負。
不過後來秦曉確實留了一級,倒也不是因為成績,是她剛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同班裏的男生精力十足,在班裏跑的飛快,嫌秦曉擋住了他跑步,一把推開了秦曉。
結果這一推,不僅讓秦曉耳朵被摔破,住院縫針不說,還缺席了大半年的課程。
所以秦曉不得已多留了一級。
如今重來一回,秦曉肯定不願意受傷,更不願意留級了。
而且秦曉最看重的是,一旦考上初中,就可以在學校寄宿,秦曉現在迫切脫離家中這個環境。
如今家中的環境怎麼說呢!
民風保守的農村,不僅對外出工作的女性不友好,比如同村裡當老師的堂嬸,還有自家媽媽不管是在醫院還是在鄉政府工作,都沒有很好地風評,似乎在家守着種地才是正途。
這點讓秦曉尤為厭惡。
但所幸的是,農村裡對讀書還是比較看重的,她家裏子女雙全,不會有計劃生育帶來的困擾,非要生一大堆孩子,直到生下男孩,不算重男輕女。
但農村裡並非是許多文學作品裏淳樸的地方,地方小,又封閉,可以說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
有許多次秦父秦母的爭吵,都是因為外邊人或故意或無意說的小話,又或者秦母與秦奶奶之間自古以來的婆媳問題。
可以說,從小到大,秦曉幾乎每天聽見的不是各種父母之間的吵架聲,就是父母對自己和秦源的責備爭吵。
而她們一家人真正還算和睦的時候,是在秦曉與秦源工作以後。
秦曉從來都知道,父母只是普通人,沒有高尚的情操,甚至沒有互相體諒的寬容。當然也有對子女的愛意,可惜不算太多,這些都掩蓋在他們強調自己一家之主的權威之下。
直到後來秦曉長大,不再只聽父母無理由的責罵,學會反駁以後,秦父秦母,特別是秦父的暴戾脾氣才好轉一些。
秦曉心理陰暗的揣測,秦父也不是學會了反思,而是認為自己老了不好得罪兒女,才認命了。
這一度讓秦曉懷疑,是不是婚姻都是這樣的面目,秦曉至今就有不婚主義者的趨勢。
不過讓秦曉慶幸的是,她的全世界裏不只有父母,而且她也不必和父母太過親近,離得稍遠一些反倒是關係親近不少。
不過也讓秦曉覺得麻煩的是,如今這份年齡的孩子,父母幾乎是他們的全世界,想要擺脫這份精神壓迫,也唯有寄宿學校了。
想到這,秦曉就動力滿滿。
她不準備再留級,而是準備要早早升入初中,和自家哥哥一起去縣裏最優秀的初中讀書。
而且秦曉是農村出身,想要上初中高中,都必須寄宿,可以說,只要早早升學,擺脫那個讓人窒息的環境指日可待。
當然秦曉也知道,只要自己一日不獨立,就無法根本擺脫這些,故而也有所準備。
而且從網絡發達年代回來的秦曉,也迫切了解這個時代,不走出農村,根本沒有辦法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