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勤而行之
《道決》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自從得了《道決》,李守朴並沒有像“中士”那樣半信半疑,更沒有像“下士”那樣大聲嘲笑。反而如獲珍寶,每日細細參悟,勤加修鍊。他有着非常遠大的志向,要追求更高的境界,要做那“上士”。
這日正在參悟《道決》,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什麼是“無”?什麼是“有”?什麼是“始”?什麼是“母”?一句話裏面12個字就有4個字不懂,但是李守朴沒有氣餒。
他細細琢磨,不斷提出自己的疑問。從另一種角度講“始”和“母”都是萬物的本源,這就是追求的最終的道,也是最終的法則?
最終他得出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天地萬物剛孕育時還沒有名字,當開始有形有狀的時候就有了名稱,有了命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源的命名。“有”還可以參悟,那“無”如何參悟?
又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他細細的體悟了一會,認為應該是: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體會“道”的端倪。要跳出局外,換個角度觀察問題。“無”與“有”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稱之玄妙深遠,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而對於《道決》的參悟,李守朴雖然還琢磨不透,但是從那裏面透出的深奧的原理,深深的吸引着自己。修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還沒有悟透的就先放着,過段時間再慢慢的體悟,而不是悟不透就放棄,這也不是李守朴的風格。
自從知道雲梯的作用之後,這裏就成了李守朴經常來修鍊的地方,他想要將自己的肉體修鍊到極致。突破練氣五層之後,他輕輕鬆鬆的走到了五十九層,今天他是過來嘗試第六十層。
李守朴不徐不疾的,慢慢的走上了雲梯,今時不同往日,已經很多外門弟子認識他,他也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師兄弟姐妹。等他穩穩的站在五十九層,看着那六十層,心裏更多的是期待。
他不再猶豫,一隻腳直接踏上了六十層,從而整個身體站在了上面。猛然間一股強大的壓力,讓他全身都無法動彈。他默默的承受着,就這麼堅持了大概一個時辰左右,漸漸的他適應了周身的壓力,又精神抖擻的朝上面走了上去。後面幾個台階比較順利,一直衝到了六十八層,這裏似乎是他的極限。李守朴慢慢的席地而坐,一邊用身體抵抗這強大的壓力,雖然皮膚都有絲絲血絲;一邊分心參悟《道決》。在這種情形下,一般人都是痛苦難當,心神根本就無法集中。“坐如鐘”或許就是他目前這個樣子。
“師兄,他是誰啊?感覺很多人都關注他”。有個小師弟望着李守朴,向旁邊一位正在注視李守朴的師兄請教。
“這你也不認識,你最近沒來雲梯”?這位師兄反問道。
“他的修為並不高,我為什麼一定會認識他?高手榜的前1000強我可認識有十之八九”。這位小師弟卻心懷不滿。
“我們注視他,不是因為他的修為,而是他的毅力和恆心,這是很多修真之人所欠缺的”。旁邊一位路過的師兄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同樣刺激着我們繼續修鍊,繼續前行”。
“你沒看到最近來這裏修鍊的人越來越多了嗎”?
……
“毅力和恆心?不是修真之人都嗎”?這個小師弟還是不明所以。
“有些事情說不透,你沒事可以在這裏自己感受”。說完,那位師兄走了上去。
“那我今天到要瞧瞧”。這位小師弟有些不可思議。
而李守朴那邊不受絲毫影響,他還在思考“有”和“無”的事情。雖說“無”和“有”同出而異名,但是他認為可以先從“有”着手參悟,畢竟這個是自己可以接觸到,通過“有”來了解“母”。從“有”再推演“無”,從而求得那“始”。“母”與“始”才是自己需要參悟的大道,那應該就是道之法則。道之法則?李守朴現在的境界還是太低,了解的東西很少,所以還不可以理解。
那我的丹田算什麼?又是如何形成,最終會修鍊到何種地步?又會帶來什麼影響?這些問題不斷在李守朴的腦海中徘徊,因為他發現研究“有”和“無”,似乎最容易入手的就是丹田。仔細的體悟着,丹田原本是虛無的,是因為引氣入體,然後慢慢形成了一個漩渦,而漩渦不斷壓縮,而這個過程中丹田外面似乎形成了一層厚壁,將靈氣包裹在裏面。這是不是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那靈氣又是什麼?混沌之氣?陰陽二氣?
越想越複雜,很多問題還是解釋不了,李守朴感嘆主要還是自己的修為太低,或許等他進入築基期,正式踏入修真之門才能更好的理解。
在感悟《道決》的過程中,李守朴的身體也在不斷的適應着六十八層的壓力,通過兩個時左右的修鍊,身體強度徹底適應了六十八層的壓力。這時他站起身,朝着六十九層踏了上去並且穩穩的站在上面。站上去之後就開始利用那外在的壓力,錘鍊身體,甚至將身體的防禦略微放開,將這些壓力引入體內,對於經脈進行錘鍊。
這樣又過去了兩三個時辰,他就一直那麼修鍊着。
“果然是有大毅力的人,一般人針對極限,能承受半個時辰就已經不錯了,都早早的回去修養了”。那位小師弟現在才體會到之前師兄們說的話。念叨着,“自己的驕傲在他面前變得有些自慚形穢”。
“因為他,很多人確實收斂了自己的傲氣,變得更加的務實”。有其他弟子聽到這位小師弟的念叨,開口跟他說。
說完眾人又埋頭苦修,不斷的往上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