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戰後歸結,毒士來投
就在曹操尋訪再世太公的同時,項明也率軍從兗州境內穿過,沿着豫州與徐州的邊界一路南行。
大軍過境之時,沿途的百姓遠遠望去,只看到浩浩蕩蕩大軍在行進間仍舊保持着嚴密的陣列,飄揚的旌旗之下,是無數魁梧健壯的將士。
軍威何其之盛!
這是每一個看到這般強兵之人的由衷感嘆。可想而知,因為這支軍隊,使得他們心中對吳侯的敬畏之心又高上了幾分。
這也是項明東行的目的之一,讓天下百姓,特別是讓徐州百姓看到揚州軍的軍威,待到未來征討徐州之時,這些無形之中的威懾必定會給戰爭帶來意想不到的助力。
況且此時大軍士氣正盛,又暫且沒有戰事,他也需要通過這種方式維持將士們的狀態,讓他們旺盛的精力不至於無從發泄。
此刻的他,端坐在追月紫麒麟背上,也不去控制,就讓愛駒隨着大軍的人潮緩緩前行。
此次出征董卓,雖然一波三折,但總體來說還是完成了出征之前制定的計劃,甚至更進一步。
鮮卑五大家族的參戰,平添了不少戰損,加上韓言率領的五千人馬,原本帶去的三萬五千士卒損失近半,特別是在韓言的那批士卒,由於軒轅關的連戰不克,即便前者努力減少損失,也僅剩餘一千五百人左右。
無雙鐵騎傷亡過千,落馬軍更是損失了接近三千人,鑒於項明灌注在這兩支大軍上的精力與裝備,說是損失慘重也毫不為過。
然而,這就是戰爭應當付出的代價,經此一戰,至少餘下的近兩萬大軍經過戰場的洗禮,變得更加強大。
更不要說,鮮卑乃至其他諸侯在此戰之中的損失是他們的數倍之多,雖然算不上此消彼長,但相比之下揚州軍顯然是更加得利的一方。
還有他數年前在雒陽埋下的後手,本意只是想為戰爭留下最後一道保障,同時伺機爭取斬殺董卓的功勞。卻不想陰差陽錯地救下了大漢天子劉協,順水推舟成二帝爭輝之相,最終將劉辯趕出雒陽。
如此一來,劉協當政,就算有眾朝臣輔佐,也不可能恢復已經盡數喪失的朝廷威嚴,這錦繡山河,如同一塊肥美的鮮肉,終會引來群狼的啃噬。
大漢自黃巾以來的傾頹之勢,至此已經是覆水難收,重生的漢武帝都難以抵擋天下諸侯的窺伺,更何況仍是少年的劉協?此時的大漢,就宛若一盞以紙為油的殘燈,或許還有最後璀璨的可能,但終究抵擋不過狂風的肆虐。
與大漢的崩塌相比,在這場戰爭之中所收穫的戰功與名望,只能算是錦上添花的隨筆。對於項明來說,唯一可以稱得上的好處,便是再度收穫了一批民心。
民心此物最是複雜不過,自古至今,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但不得民心者必會反受其亂,這是歷史的經驗。
除此之外,此戰還有一個重大收穫,便是在他身旁的戰馬之上,那名眯眼垂眉的青年文士。
正是提出引鮮卑入關等計,幫助董卓逆轉形勢的賈詡賈文和!
賈詡這般深謀遠慮之人,早在戰爭尚未開始之前便預感到此戰必敗,但他仍舊為董卓獻上了求援鮮卑之計,目的便是為了展現自己的能力,為另投他人創造資歷。
這個時代的聰明人對天下局勢都有一個大概的認知,那便是大漢終將覆滅,然而,有些人選擇逆天而行,拼盡一切為大漢續命,而有些人則推波助瀾,準備在亂世中謀求自己的安身之道。
賈詡無疑是後者,這也是他向呂布獻計之後便悄然離去的真正緣由。
功名利祿並非他的追求,但身為胸藏甲兵的謀者,如何不辜負自己這天生之才便是他如此行事的目的。
同時,這也是為了在亂世之中苟全性命,在他的信念之中,唯有活着,才能夠擁有無限可能。
於是,尋找一方諸侯投效便成了不二之選。
當然,出於對自身的安危考慮,他絕對不會選擇毫無成功可能的諸侯。諸如董卓,雖然貴為相國,挾天子掌朝堂,但此人器量不足以成事,且操之過急,天下未定之時便坐司隸以望江山,被眾諸侯聯軍討伐是必然之事。
因此,從最開始董卓便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真要說認定助誰成事也不盡然,但項明絕對是他效忠的首選。
作為涼州人士,項明當初在涼州的一戰對他來說尤為震撼,特別是張掖之戰,無論是空城妙計還是火燒郡城,特別是計策之中那種為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的精神被他奉為圭臬。
加之項明這幾年在中原的作為,已經讓他成為天下數一數二的一方諸侯,若是起兵,從目前來看或許是最有可能成就大業的一方。
由此便可以看出項明此前所做一切的高瞻遠矚,不僅為自身勢力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同時也在全天下建立起了自己的名望。
諸如劉基、賈詡乃至太公這般人士都可以看出他爭霸天下的實力與潛力,那麼其他能人當然也能夠看出,現在便已經帶來種種益處,等到真正起兵之時,這種名望帶來的好處只會更多。
在雒陽失守,張濟身死的消息傳來之後,賈詡便知道自己離開董卓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教唆呂布反叛董卓,自己則在亂軍之中離開了對方。
原本他只是打算等待一段時間靜觀天下局勢變幻,可雒陽城下發生的一切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項明揮師東去,雖然錯過了太公的佈局,卻陰差陽錯地吸引了賈詡的投靠。
對於賈詡,項明了解不深,只知道後世皆稱其為毒士,因其用計算無遺漏,且不擇手段,世人畏之,固有此名。
原本他還疑惑為何董卓會超出歷史的束縛,選擇向鮮卑求援,但細細想來,除了天下局勢的變化之外,或許便是李儒賈詡提出的計策,而且更有可能是後者提議。
能夠提出這樣的計策,便印證了此人的性格與能力果真如同後世評價那般,稱之為毒士毫不誇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