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之二彭德懷
彭德懷(1898-1974)彭德懷
彭德懷,原名彭得華,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16年進入湖南湘軍當兵。1922年考入湖南軍官講武堂,1923年畢業,任湘軍連長。1926年任營長,不久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冬任代理團長。1928年1月任團長。同年4月,面對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毅然選擇革命道路,加入中國**。7月與滕代遠、黃公略率部發動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五軍,任軍長。11月率領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與**、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1929年初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后,留在井岡山堅持鬥爭。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總指揮。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他參與指揮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在保衛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戰鬥中屢建功勛。1934年1月在**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0月率部參加長征。1935年1月參加遵義會議,擁護**的正確主張。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后,同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9月任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被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先後任抗日先鋒軍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指揮了東征和西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總指揮(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協助朱德指揮八路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闢華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在華北組織發動百團大戰,使日本侵略軍受到沉重打擊。1942年8月,任**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1943年9月回延安,協助**、朱德指揮華北敵後抗戰。1945年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后編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放棄延安后,指揮3萬部隊在陝北與敵23萬人周旋作戰,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的重大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在戰略決戰階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經過著名的五次戰役,粉碎了聯合**對朝鮮北部的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1952年回國主持**日常工作。1954年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廬山會議期間,因為反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傾錯誤,為民請願,而受到錯誤的批判,被打成“彭、張、黃、周**集團”的骨幹成員,免去國防部長職務。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為“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特殊時期”期間,遭到**、**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殘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他是一代名將,**曾為之賦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