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百萬兩白銀
這種給太子邀功的機會怎麼能錯過,旁邊的駱養性跪地道:「回皇爺的話,太子殿下聽說遼東將士欠餉,皇爺正為此事發愁。於是太子殿下一個人去了國丈府。求國丈為遼東的將士捐銀助餉,國丈為太子殿下的孝心感動,當場表示願意拿出八、八十萬兩銀子,以助朝廷。」
八十萬兩!
崇禎皇帝瞪大了眼睛是又驚又喜,驚的是足足八十萬兩銀子啊,國丈哪裏有這麼多錢。
喜的是八十萬兩足夠發放遼東將士拖欠的幾個月軍餉了,這慈烺小小的年紀,居然能做出這麼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來。
「慈烺,周國丈當真是捐出了八十萬兩銀子?」崇禎猶自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朱慈烺點點頭:「是啊,姥爺是這麼說的,駱指揮使也在場的。」
崇禎這才把頭轉向跪在一旁的駱養性,駱養性慌忙把頭垂的更低:「回皇爺的話,國丈確實這麼說的,臣手下的兩個千戶,正跟着去錢莊取錢。」
這幾日崇禎皇帝吃不好睡不穩,就是被遼東軍餉給愁的。如今平白多出八十萬兩銀子,怎能讓他不高興。
崇禎這個皇帝怎麼說呢,初登大寶就大力剷除了閹黨、生活上勤儉節約、忙於政事,更是下了六次罪己詔,愛護百姓。可以說,一切明君的潛質他都有,可偏偏就是亡了國。
後世評價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生性多疑、急功近利又刻薄寡恩,這些朱慈烺不想過多的評價。誰人都不是聖人,每個人的性格都有他的缺陷。但是這麼說崇禎皇帝,就有些有失偏頗了。
自木匠皇帝朱由校嘎嘣了之後,扔給崇禎的是一個積重難返的爛攤子。貪腐橫行、商業代言人的東林黨們為了自身利益,簇擁着廢除了商業稅。
沒有了商稅支撐,國庫立刻見底了。朝廷只好把繁重的賦稅強加到農民身上,不堪重負的農民日子過不下去了,就開始造反。
比如,山西那位快遞小哥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一員。農民造反,朝廷就得繼續收稅,拿着收稅的錢去打仗平叛。於是農民加倍活不下去,再次的造反,大明朝終於陷入了死循環。結果就是,反賊在國內成燎原之勢,亡國已然迫在眉睫。
有了這八十萬兩銀子,至少可以暫時緩解遼東軍餉危機。其實,對於大明朝來說,這不過是瀕死之人的一口吊命湯罷了。這八十萬兩銀子,對大明朝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
大明王朝在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歷史洗禮之後,已經猶如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步履維艱,疾病纏身,積弊重重了。
但朱慈烺知道,要想挽大廈之將傾,必須下猛葯不可。亂世當用重典,對付那些文官集團絕不能手軟。只有一個字-殺!殺人立威,這樣才能震懾住他們。
怎麼對付東林黨那幫子文官集團,朱慈烺想到了錦衣衛。此時的錦衣衛也和大明王朝的命運一樣,內部早已糜爛不堪。
表面上,錦衣衛還有十五萬人的編製。實際上,京師內的錦衣衛不足八千人。他們大多數也是發不下來餉,日子過得艱難至極。
朱慈烺留下二十萬兩銀子給駱養性,就是想重新整頓錦衣衛,用他們來對抗東林黨那些文官集團。
本來吧,這崇禎還有個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偏偏崇禎自斷臂膀的弄死了魏公公,這就造成了東林黨一家獨大的局面。
崇禎皇帝無法對文官集團動手,我朱慈烺敢動。皇帝不能殺的人我殺,皇帝不能做的事我來做。我要讓世人知道,大明皇太子朱慈烺,要學太祖皇帝之狠辣、成祖皇帝之果敢。
朱元璋手段狠辣殺伐果斷,一生處決貪官十五萬人,卻深受百姓愛戴。朱棣南征安南,北討大漠,海下西洋,「此明一代之侈言國威者,無不歸功於永樂之世」。
大明朝已是積重難返,無論你是想做一個明君還是做一個昏君,都無法改變亡國的事實。既如此,何不做一個暴君呢?
崇禎帝有自己的性格缺陷,這一點朱慈烺也是知道的。既然皇帝不行,那這個千古罵名的黑鍋,就讓我朱慈烺來背好了。
暴君就讓我朱慈烺來做,等我整頓了錦衣衛,就拿你們這群文官開刀。你們不是收商稅就是與民爭利、開海禁就是有違祖制么。
那好,咱們先來說說商稅的事,你們不讓收商稅,那我就讓錦衣衛查查,你們這些道貌岸然的文官們中飽私囊了多少。
不是開海有違祖制么,這個更簡單。既然聊到了祖制上去了,我記得太祖皇帝好像還留下來一條剝皮揎草的祖制么,咱們好好聊聊。
當然,朱慈烺畢竟只是個太子。真正的皇權還是握在崇禎皇帝手裏,只要說服崇禎,讓崇禎皇帝死心塌地的支持自己的兒子,這些事朱慈烺才能放手大幹。新筆趣閣
不過話雖如此,朱慈烺終究還是不想矯枉過正的。他要殺的,是那些該殺之人。殺盡天下貪官,還百姓一個清平世界。
「父皇,兒臣有話要和您說。」看着喜不自勝的崇禎帝,朱慈烺抬起頭。
「慈烺,快、你們都快起來。」有了錢,崇禎皇帝的心情大悅,連日來籠罩在心頭上的陰霾,直到此時終於稍稍的舒展。
朱慈烺和駱養性謝過了禮,二人一起站了起來。駱養性主動退了一步,恭恭敬敬的立在一旁。
「慈烺啊,你長大了,哈哈,比朕強。嗯,比朕要強。」崇禎皇帝興奮的拍著兒子的肩膀,不住地點頭。
「父皇,既然兒臣姥爺肯捐出八十萬兩銀子,那麼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員們是不是也該捐一點?」朱慈烺又問道。
此言一出,崇禎先是愣了一下,隨即疲憊的臉上展現出來驚喜的笑容:「很是,朕居然沒有想到這一點。慈烺啊,這真是天助我大明!周國丈捐了八十萬兩,朝中的那些文武百官總不至於不捐吧。而且捐的少了,他們面上也掛不住。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