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置之死地而後生
5、置之死地而後生
《孫子九地》有這樣一句:“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后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這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最早的記錄了。
再後來,西漢時期,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河邊列陣,士兵們背水一戰,越戰越勇,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余,活捉趙王歇。
韓信着實把“置之死地而後生”實踐了一次,且是大獲全勝。
置之死地而後生,乃真理也。
用兵打仗是這樣,其實一個人,一個普通人,要想有所成就,置之死地而後生,這至理名言也是照常適用。
最近,李嘉誠先生在一篇名為《行動英雄》的演講中講到:“當年我們一家生活在戰亂、父親病故、貧窮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抬頭白雲悠悠,前景一片黯愁,仰嘯問天,人情茫如風影,四方沒有回應。”他當時的處境可謂已經步入“死地”了,不前進,便沒有退路。那一年,李嘉誠14歲,必須靠自己瘦弱的雙肩,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擔。做過茶樓堂仔,當過學徒工,倒賣過舊書刊,做過五金廠推銷員等等,一步步走下來,最後有了自己的公司,再一步步做大,做強。李嘉誠經過這樣的“死地”,卻迸發出頑強的力量,克服種種困難,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獲得了成功。磨難,曾經摧殘過他,磨難,卻也成就了他。如果沒有那段朝不保夕的日子,日後,他也不會有如此堅韌的性格。他也不會在挫折中,磨鍊出處事不驚,堅韌果斷的本事來。
李嘉誠先生的經歷,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又一個現實版的例子,總之,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下,絕處逢生的事例比比皆是。這更讓我加強了這樣的觀念,只有“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有所作為。
但這種“死地”,也並不是人人能碰到。有人生來就是富人,有人生來就是官二代。生活環境優越,快樂安逸,往往此類人物,在前輩的庇護下,卻一事無成,終生做着肯老族。但凡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就應該會適當的製造“死地”,或者說自已給自己加壓,不能貪圖安逸,不再思想,不再有自己的追求。
最痛苦的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如果只有唯一的選擇,也只橫下心來,努力去拼就是了,卻不會前怕后怕,患得患失。就有俗語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死豬不怕開水燙。”雖然話有些粗糙,但道理卻很鮮明。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卻更激發人的求生慾望,更能激發人的潛能,橫下一條心,放膽去拼搏,往往卻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來。生在安樂窩裏的卻往往蹉跎歲月,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面對眾多的選擇,不能下決心,猶豫再三,錯過了機遇,難成大事。因而,自斷後路,有時卻是取得更大成功的關鍵。特別針對那些性格優柔寡斷的人,斷其後路,讓其不得不前行,往往能讓這樣的人也做出一番事業。
面對別無選擇時,卻很容易做決定了,眼前只有一條路,或者一條路也沒有,只能硬着頭皮,謹慎摸索,趟出屬於自己的路來。
適當的製造“死地”,不失為成就人生的一條捷徑,終日抱着雞肋,還不如早日放棄,再尋出路的好。待到時日消磨掉所有的銳氣,到那時,可真是再無路可走了,作困獸猶鬥,卻力不從心了。
抓準時機,置死地而後生,不失為成功秘訣。
此言,說給自己,也同樣送給與我一樣的朋友。
寧當曠野的困虎,面對千難萬險,也不要做安逸的寵物貓,搖尾乞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