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南方治理!
裁軍、建設察警系統、組建基層組織,這哪一件都是國家級別的策略,自然不能只由歐陽辯與蘇轍兩人來決定,這不過是歐陽辯先看一下蘇轍的意見,接下來還需要進行多方的探詢,尋求更大範圍的意見徵詢,等大部分都同意之後,才能夠進行實際上的推廣。
談完這三件事之後,歐陽辯想了想,覺得還是不夠完善,還得再完善一下,於是說道:“子由,南方的事情還是要多關注,不僅僅要關注經濟上的,還有其他的事情得注意一下。”
蘇轍肯定點頭:“你說得對,南方剛剛安定下來,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接下來我會着重關注南方的治理。”
歐陽辯點點頭提醒道:“要注意南方民間的穩定,之前因為咱們將宋朝趕到南方去,當時引起諸大家族的南遷。
那些人遷去了長江以南、荊湘兩路、福建路、甚至有到廣南東西路,這些地方在永嘉之亂的時候就有北方大家族遷徙過去,已經佔地為王,形成強大的宗族。
這次又有不少的大家族遷徙過去,恐怕會與這些大家族衝突,若有不慎,就會形成大規模的械鬥,這很不利於社會的穩定,也會大大地阻礙經濟的發展。
官府要多加管理引導,基層組織、察警系統要對此多加關注,土地改革要更加的徹底,將土地分到小家庭,阻止宗族的形成。
若是還有宗族看不清楚形勢,官府要以武力干涉,狠狠地打擊,打散了再組織,不能任由這些毒瘤成長!”
歐陽辯說到後面,殺氣凜然。
蘇轍感覺到震撼的同時又感覺到有些不解,一來宗族是這個時候很難避免也是約定俗成的存在,二來歐陽辯很少會喊打喊殺,即便是滅宋的時候,歐陽辯也是提倡治病救人,要多勸降少殺人,這一次治理鄉間的事情,歐陽辯的意志卻是如此堅定,也不知道是為何。
蘇轍不太明白,歐陽辯卻是太明白了遷徙過程之中容易發生的災難。
漢民族每次南遷過程之中,都是末日災難一般的場景,一路上劫匪遍地,小家庭攜老扶幼南遷是自尋滅完,只有大家族一起南遷,才能夠安全到達目的地。
而大家族到達目的地之後,因為自身的體量龐大,就會對當地的大家族形成威脅,彼此之間就會產生對資源的爭奪,這個爭奪包括田地、水源、柴火等等,用後世流行的話來說,就叫內捲起來了。
這些搶奪從一開始的妥協,到了後來就會形成械鬥,在明清時候,廣東因土-客械-斗直接死亡上百萬,廣東的經濟在當時直接崩潰。
歐陽辯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所以從一開始就要進行引導、干涉,從基層組織的組建,到維持秩序的察警系統的組建,都是出於對這種情況的預防。
至於為什麼不用軍隊,這就是出於合用性的考慮了。
軍隊對於掃匪這種目標性明確的准軍事行動相對合適,但在對內梳理上,紮根本土的察警系統更加合適。
因為這種矛盾一般都是從小衍化至大的,如果從一開始就開始控制,最終並不會演變成大規模的械鬥,但軍隊想要去做這麼細微的工作,根本是不合算的。
所以成立專業的察警系統才是最為合適的。
軍隊,還是將刀口對外更加合適。
蘇轍雖然不太理解,但他相信歐陽辯總是對的,所以也沒有多問,從蘇轍的經歷來看,宗族組織的確會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
蘇轍的母親程氏出身於北宋眉州眉山的大戶人家,程家在當地堪稱首富。
後來程氏嫁給了蘇洵。
蘇轍與蘇軾有一個姐姐,因為當時女子地位低,很多沒有取名字,或者名字沒有被相關史料記載下來,只因為她在蘇氏家族排行第八,被稱為“蘇八娘”。
小說野史中著名的蘇小妹就是以她為原型的,只不過她比蘇軾還要年長一歲。
當時講究門當戶對,親上加親,等到蘇八娘到了婚配年齡,蘇家與程家一合計,就將蘇八娘嫁給了蘇轍的表哥程之才為妻。
這樣一來,對蘇轍而言,程之才除了是表哥以外,又兼任了姐夫的身份。
按理來說,這段婚姻應該是相當美滿的,雙方強強聯合,既是世交姻親,子女又非常熟悉,不會存在任何問題。
然而,也不知道為什麼,蘇八娘過門之後,非常不受公婆的喜愛,還經常被虐待。
更奇葩的是,她嫁過去第二年就生子得病,婆家卻不聞不問,只好回娘家療養。
但是,她的公婆竟然跑來興師問罪,說她不盡孝道,還搶去了孩子,直接導致蘇八娘抑鬱而終。
因為這個事情,蘇程兩家反目成仇,蘇轍也因此對程家的事情頗為關注,程家在眉山的影響力令蘇轍刮目相看,程家雖非為非作歹,但即便如此,對於調動社會資源這一塊,程家依然非常厲害,後來還將程之才推進了大宋朝堂之中,一個小地方的家族,就有這樣的能量,可謂是了不起了。
而在全國各地這樣的家族為數不少,他們能夠將子弟推進朝廷,在當地就當然影響力巨大,有這樣的家族盤踞地方,也怪不得宋朝收不上稅,也對地方掌控不力了。
歐陽辯要收拾這些豪族,恐怕也是因為這些考慮吧。
其實蘇轍的想法倒也沒錯,歐陽辯的確是有這樣的想法,一個國家要強大,就必須將大多數人都團結起來,而地方豪族,卻是在逆歷史潮流,雖無割據之名,卻有割據之實。
歐陽辯與蘇轍兩人商討完畢,蘇轍就告辭而去,這個事情他會儘快地推動起來,而歐陽辯也要徵詢軍方的意見,裁軍從來都不是簡單地事情,牽扯到軍方,任何時代都要慎之又慎。
歐陽辯召集了軍方大佬王韶、種誼、種諤、狄虎、狄驤,以及折駒、種遏、鞠季陽、饒芝瑛、蘭紹華、桑仲良、巫賢才、霍伯愚等人,商議裁軍等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