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點對科技樹
為了金融公司的事情,李衛東專門寫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書,打算找國家要政策支持。
發改委的會議室門前,李衛東停住腳步,整理了衣領和袖口,才跨步走了進去。
會議室中除了幾位領導之外,像是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家投資項目評審中心,創新驅動發展中心也都派人前來,另外經濟導報、改革報等官媒,也都派了記者。現場大有一種智庫研討會的氣勢。
“李董事長,我給你介紹一下……”
一翻介紹后,李衛東剛打算落座,一個秘書模樣的人匆匆的走了進來,在為首那位領導耳邊小聲嘀咕了幾句。
為首那人面色微變,先是看了看錶,然後開口說道;“你馬上去安排。”
秘書匆匆離開,為首那人又走到李衛東面前,開口說道:“李董事長,發生了一些變故,上級領導也對這次說明會很感興趣,不過他日理萬機,沒有時間親自前來,所以打算以視訊的方式,蒞臨這次說明會。我們馬上派人準備視訊設備,說明會也得延遲幾分鐘。”
發改委的上級領導,想想也就那麼幾個人,於是李衛東開口問道:“不知道是哪位領導蒞臨會議?”李衛東馬上問道。
對方說出了一個名字,李衛東默默的點了點頭,心中飛速盤算起來。
有上級的領導蒞臨,那之前準備的說明內容就得推翻,進行全面精簡,領導的時間寶貴,可沒那麼多功夫聽你嗶嗶,得挑重要內容說,還得儘可能的打動領導。
接下來的幾分鐘,李衛東快速的重新組織彙報語言。
視訊設備準備好,又過了幾分鐘后,說明會正式開始。
“各位領導,我簡單的介紹一下我的計劃,我們小狗集團經過調查,發現上游供應鏈有很多中小企業,因為缺乏資金而限制了發展,作為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又比較繁瑣。
所以我們打算成立一家金融公司,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然後以借貸的方式將資金投入到這些中小企業當中,給他們提供助力,從而推動整個供應鏈的發展……”
李衛東快速的介紹了一番,台下馬上有人開始提問:“李董事長,我已經詳細的看過了你們的報告,我有個問題,中小企業貸款繁瑣的問題的確是存在的,但金融公司放貸這種事情,金融機構也可以做。而且金融機構在風險評估和資金監管方面也更加有經驗。”
這人的言外之意就是說,放貸這種事情,有專業的金融機構,相關經驗更多,風險更可控,就算是給政策,也應該交給他們,幹嘛要交給你這個非專業人士?
李衛東馬上回答道:“我們做和金融機構去做完全不一樣,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目的是為了盈利,一切都是以盈利為先,賺不到錢的,或者風險高的,他們未必肯做。
我們小狗集團是做實業的,給自己的上游供應鏈,並不是以盈利為首要目標,而是為了構建更龐大、更穩定的供應鏈體系,我們尋求的是整個產業的發展。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產業的發展,也會給我們帶來盈利。”
又有人開口問道:“李董事長,你剛才提到了風險,我的問題就是有關風險的。我們國家的金融行業起步晚,監管體系也不健全,即便是大型的金融機構,也有很多監管不到的地方,也會產生很多風險,你們是做製造業的,是如何看待潛在的金融風險問題?”
對方的潛台詞是,人家大型金融機構尚且不能規避風險,你一個做製造業的憑什麼去規避風險問題?
李衛東早就料到會有人問金融風險的問題,於是他馬上答道:“我對於風險的看法,跟金融機構不一樣。金融機構對於風險的考慮,是貨幣層面的,所有事情都是以金錢衡量。
而我對於風險是從供應鏈角度來看的,只要供應鏈足夠穩定,那麼整個供應鏈中的任何一環都是風險可控的。所以我們要維護的,是整個供應鏈的韌性,而不是金錢層面的得失。”
李衛東又簡單了回答了幾個問題,但他知道,這些解疑答惑還打動不了視訊的那位領導。想要說服人家,還得從國家發展層面入手。
於是李衛東主動說道;“最近幾年,國內經濟發展迅速,老百姓的工資也在上漲,這使得企業用工成本在不斷增加,我做製造業的最能夠感受到這一點。
而用工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很多外資企業將工廠轉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國家,這未嘗不是一種產業的轉移,我想各位領導肯定也注意到這一點了吧?
日本學者赤松要在三十年就提出了雁行理論,二戰以後的產業轉移,也一直在印證這個理論。按照這套理論,接下來的產業轉移,將會從我們中國,轉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勞動力便宜的國家。
但是我們並沒有像日本、韓國那樣富裕起來,我們還處於發展中階段,如果產業真的外移的話,等於是把飯碗端給了別人,我們自己可就要餓肚子了!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產業外移的問題呢?
有人說發展科技產業,提高生產力水平,提高製造業附加值,用更高的利潤來填補產業外移所失去的利潤。但不要忘了,我們有十四億人,我們的人口比全部發達國家還要多,全世界所有的高科技產業加起來,都未必能養活的起我們這十四億人!”
李衛東的這幾句話,頓時引起了視訊領導的興趣。
李衛東接著說道:“我們中國人也不可能一直用襪子換飛機,我們的工人也不可能一直拿着低廉的工資,我們的製造業更不可能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的狀態。
工資上漲是不可逆的,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只會越來越高,這的確會讓我們的製造業失去國際競爭力。畢竟資本都是追求利潤的。
但勞動力成本不是製造業成本的唯一因素,若是工人薪水足夠低,就能帶來製造業的話,那麼非洲早就是製造業第一大洲了!哪輪得到我們中國吃製造業這碗飯!
我們能夠發展製造業,是因為還有其他優勢,比如高效的體制、完善的基礎建設,充足的能源供應,勤勞的人民等等。但以上這些東西,我們有,其他國家也可以有。
我們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其他國家通過科學管理和向我們學習,也能做的到;我們有完善的基礎建設,其他國家只要肯投入資金,也能把基礎設施建起來;
我們有充足的能源供應,其他國家同樣能從中東買到石油天然氣;我們中國人是很勤勞,但其他國家的老百姓也未必都是懶漢,總會有人願意為了更好的生活去拼搏。
但有一種東西,是我們所獨有的,那就是龐大的體量!我們有十幾億的人口,這不僅能夠製造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而且已經發展成為龐大的市場,我認為這才是我們的核心優勢。
製造業始終都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領域。比如要生產某種產品,我們中國可以生產1000k的量,因為我們有龐大的生產能力。而當產品生產出來以後,即便是最後賣不出去,也可以通過自身的市場消化掉,最起碼不會虧本。
而其他國家就不敢生產同樣的數量,因為他們的體量不夠大,他們沒有這麼龐大的生產能力,所以不敢押注太多,他們的市場也不夠大,一旦生產多了,要是賣不出去,那麼整個產業就完蛋了。所以他們只敢生產50k,甚至更少的數量。
一邊是生產1000k,另一邊是生產50k,那麼生產成本必然不同,每一件產品均攤的研發經費也不同,原材料購買、規模化生產,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成本的差額,將所有項目加起來,最終所形成的就是價格的優勢。
也就是說,同樣一種產品,因為我們的產量更大,成本就會更低,放在國際市場上就可以擁有價格的優勢。而若是這種優勢擴大到一條供應鏈、擴大到一個產業,乃至擴大到整個工業體系呢?
那將意味着我們的製造業,將永遠在價格上處於優勢地位,無論是什麼工業產品,只要我們中國製造參與其中,我們就能佔據主導地位,甚至是壟斷地位!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剛才才一直在談供應鏈。”
“李董事長,聽你這麼說,只要有我們中國製造在,那麼其他國家都不用發展製造了!”有人用一種略帶嘲諷的語氣,接著說道;“可是這些年,韓國的製造業發展的可是蒸蒸日上,東南亞的製造業,最近幾年也在崛起!”
李衛東輕嘆一口氣,開口答道:“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的確已經堵死了後進國家的路,日本人提出的雁行理論,到了中國製造這裏,已經失效了。因為雁行理論的基礎,是參與者都得是大雁。
若是大雁群里摻雜了一隻巨龍,那麼所有大雁都會被吃掉,自然就沒有什麼雁行理論了,這就是即將發生的情況。全球化將所有大雁聚集起來,但是當中卻混進了一隻剛出生的龍,這隻龍還沒有大雁大,但如今,這隻龍長大了!
除非是再出現一次工業革命,讓生產力可以幾何倍的躍升,後進的國家才有可能完成工業化的進程,否則的話就只能作為中國製造的附庸,這將會是新型製造業國家的宿命。
至於韓國的製造業,他們的運氣真的挺不錯,最近三十年,他們幾乎走對了每一步,所以他們可以利用先進製造的優勢,創造出短期的高利潤,可一旦這種先進製造的優勢無法持續,他們還能有這麼高效的製造業么?
韓國走的這條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路上充滿了不確定性。他們在先進製造業的投資,絕對不能走錯一步,以韓國的體量,一旦走錯了,就不會有重頭再來的機會了。”
李衛東的這番話,讓在場的眾人陷入到了沉思當中,道理大家都明白,更何況從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口中說出,就更具有說服力了。
幾秒鐘后,又有人開口說道;“李董事長,你的這個觀點,我是比較認可的。量變引起質變,體量足夠大的確是發展製造業的先天優勢。但除了我們之外,印度也有同樣的優勢啊!”
李衛東不屑的笑了笑,然後反問道:“真不是我看不起印度,印度有完整的基礎工業么?連最基礎的工業都搞不起來,拿什麼去走製造業這條路!”
……
小國資源少、體量小,想要走先進製造業,只能靠孤注一擲,所以絕對不能走錯一步,一旦走錯了路,不僅僅會錯過最佳時間,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投入。
即便是八十年代的日本,有上億人口,人均gdp是美國的好幾倍,可是當日本點錯了幾次科技樹以後,也陷入了失落的三十年,製造業全面萎縮。
而那些體量和底蘊遠不如日本的國家,一旦走岔了路,結果必然是整個產業的崩潰。
過去五十年,歐洲有很多發達國家失去了部分的優勢產業,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與之相比,韓國的運氣就比較好了,他們始終沒有選錯道路,科技樹點的對,保證了韓國短短几十年內發展成為發達國家。
就比如當年日本眾多企業押注等離子電視,韓國則是押注液晶屏幕,結果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等離子涼涼了,韓國則成功的發展起了面板產業。
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世界範圍內普遍的認為,日韓兩國在產業上是高度重合的,韓國是承接了日本的產業鏈,才逐漸發展起來的,人們也將韓日兩國視為競爭對手。
然而到了2020年左右的時候,學界才逐漸意識到,中韓兩國的產業鏈,才是真的高度重合。或者說韓國的優勢產業鏈,逐漸的被中國趕超,市場也被中國蠶食。
韓國傳統優勢領域,主要包括半導體、電子產品、家電、造船、汽車、面板等,這些也都是中國快速崛起的產業。
而且中國的產業崛起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快到讓韓國沒有反應過來,2022年韓國突如其來的貿易逆差,直接將韓國給打懵了。
與之相比,大國做先進製造業,容錯率就高很多。走錯了路頂多是造成一些時間和金錢的損失,重新來過的話,就算不能取得領先,也可以超過平均水平。
過去幾十年,沒用的科技產品,美國搞的最多,那種曇花一現后很快就被取代的產品,美國也有不少,可美國依舊是科技第一大國,他們的龐大的體量功不可沒。
科技樹可以點錯,但只要點的足夠多,總有一條是對的。
至於印度,雖然有十四億人口,可是連基礎工業都不完善,更別談什麼製造業強國了。更何況印度對於製造業並不友好,設置了各種障礙,印度人說多做少的個性,還是更適合給西方國家當服務生。
……
李衛東要到了政策,成立了金融公司,幾個月就有幾十億的資金,流入到了家電行業的上游產業鏈當中,一大群中小規模的企業得以技術升級。
家電屬於技術比較成熟的產業,上游產業做技術升級並不困難,有時候只需要引進更先進的設備,就能做出更好的產品。
但是引進設備需要資金,可中小企業恰恰是最難獲得資金的一個群體。
銀行貸款對於中小企業歷來不太友好,這一點各國都一樣,這是資本的選擇。
而尋找投資的話,投資方開出的條件也會比較苛刻,大有一種將企業一口吞掉的態勢,中小企業不敢與虎謀皮。
如今有金融公司願意借錢,大家自然是求之不得。做企業歷來是不會抵觸結款的,很多小企業發展的道路上,甚至會去借一些高利貸。小狗金融好歹是正規公司,雖然借貸的利息高一些,但比高利貸還是低了很多的。
幾個月就借出了幾十億資金,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李衛東是在做慈善。有這個錢投資點什麼不比利息賺得多?這承擔的風險和收益不划算啊!
然而當李衛東開始利用資產擔保證券做抵押,從銀行貸款的時候,眾人才意識到,原來還是自己格局銷量。小狗金融投十億的資金,就滾出了幾百億的貸款,這利息賺的可是萬分划算。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利息上面,並沒有人意識到,李衛東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掌控整個家電行業的上游產業鏈。
直到若干年後,美國發動貿易戰,要跟中國進行產業鏈脫鉤的時候,才發現整個家電行業的上游供應鏈,或多或少都與李衛東有關。
那時候應付賬款和應收賬款累計有兩千多億都掌握在小狗金融的手裏,李衛東一句話就組建起了上游供應鏈戰略同盟,讓產業鏈脫鉤變成了笑話。
……
實驗室中,有一輛完全被拆成零件的電動汽車,汽車的引擎蓋上,那個特斯拉的“t”型標誌還保留在上面。
李衛東和比亞迪的王總並肩站在一起,凝望着眼前的一堆汽車零件。
“特斯拉使用的電池技術並不比我們先進,不過在軟件方面卻比我們強得多,若是再給我兩年時間,我們肯定能超越特斯拉!”王總露出信心滿滿的表情。
“我們在進步,特斯拉也在進步,他不可能站在原地等我們的。你可千萬別小看馬斯克這個人,這傢伙的思維天馬行空,說不準什麼時候就給你弄出個革命性的新技術。”李衛東開口提醒道。
“我知道,不過我依然有信心,在不久的將來超越特斯拉!”王總接著說道:“提起新技術,據我了解特斯拉最近在研發一種有關鋁合金壓鑄的技術,應該是與車身鑄造有關。”
“是車身的一體化壓鑄技術,通過大型壓鑄機,一次性的將車身鑄造出來,這樣可以節約幾百個零部件,而且省去了鈑金衝壓和焊接的工序,這樣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大幅度的降低成本。”李衛東開口答道。
“你掌握的情報比我充分!”王總知趣的沒有詳細詢問情報來源,他稍加思考後便開口說道:“這種技術聽起來是可行的,但是存在一個技術難點,那就是零部件在進行熱處理的時候,很容易變形。”
“所以需要攻破高強韌性熱處理壓鑄新材料這一難關,一旦這一關攻破了,車身一體化壓鑄也就解決了。”李衛東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
“我已經開始做這方面的佈局了,一體化壓鑄機的下游生產早就沒有技術壁壘了,問題就是上游的新材料,我投資了幾家科研院所,其中上海交大已經做出了階段性的成果。”
王總白了李衛東一眼,隨後笑呵呵的說道:“我懂了,人家科研院所拿着成果去找你要經費,所以你就跑到我這裏來,平攤科研經費來了!”
李衛東點了點頭:“怎麼樣,這筆錢你出不出?”
“出,肯定出!要是能做出一體化車身,對於汽車工業而言也會是一場革命,我可不能落後於人。”王總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既然要做一體化,那就來個徹底的,不光要做一體化車身,最好將電池和車身都整合在一起,做電池車身一體化!”
聽了這番話,李衛東眼神中的驚訝一閃而過,王總所說的,不正是未來比亞迪做做的ctb技術么!
“不愧是電池仙人,還真會舉一反三,這一體壓鑄技術還沒搞出來呢,就想到ctb技術了!”李衛東心中暗自想道。
對面的王總則則接著說道:“我仔細一想,這一體化車身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可能對消費者不太友好。”
“你是說維修費貴吧!”李衛東開口說。
“你也想到了!”王總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隨後接着道;“一體化車身雖然可以節省零部件,但也會大幅度的提高維修的成本,原本只需要換零件的,可能要換車身,最終都會轉嫁給消費者。”
“讓保險公司提高車損險保費唄!”李衛東笑了笑,接著說道:“其實這也是有解決辦法的。首先,我們可以將車做的結實一些。其次嘛,就是運用科技手段了,加一些輔助駕駛的技術,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從而減少維修,自然也就降低維修成本了。”
“輔助駕駛,又是軟件,那又是特斯拉的強項啊!”王總開口嘆道。
李衛東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科技感正是特斯拉的最強項,然而豪華感卻是特斯拉所欠缺的。一般消費者花這麼多錢買車,總是想要一點豪華感的。
真皮內飾什麼的多少得有一些吧,若是只看到一堆塑料,那多糟心!我們可以在這方面下功夫,只要科技感能與特斯拉差不多,而豪華感更勝一籌的話,不愁干不掉特斯拉!”
……
汽車的生產大致經歷過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13年以前,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工人靠着大鎚扳手就能敲出一台車。
直到1913年,福特公司發明了流水線生產,大幅度提高了汽車的生產效率,汽車生產也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
然而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汽車也有了品質的需求,美式的粗曠性流水線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個時候日本精益的管理模式開始興起。
以豐田為首的日本企業,採取“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通過管理來提高品質,降低成本,迅速的搶佔了市場,這便是汽車生產的第三個階段。
進入到八十年代以後,德國大眾開始推行模塊化和平台化。所謂的模塊化就是零部件通用,就比如大眾、奧迪和保時捷的很多零部件都能通用,這就降低了生產成本。
而所謂的平台化,就是利用同一平台生產不同款式的汽車。就比如奧迪q5的生產平台,給大眾用就生產出了途銳,給保時捷用就生產出了macan。這樣一個平台能生產多款汽車,也就降低了研發成本。
大眾的這一招讓汽車生產進化到了第四個階段,而為了體現模塊化和平台化的優勢,汽車企業紛紛向著多品牌化發展,一些大品牌的兼并重組大多發生在這個階段。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後,特斯拉進入到汽車行業。雖然特斯拉是系能源車,但仍然無法跳脫傳統汽車的生產工藝,那就是衝壓、焊接、塗裝和總裝這四大環節。
論起傳統生產工藝的話,特斯拉遠不如傳統車企,人家傳統車企做了幾十年的汽車,累積下來的生產和管理經驗,可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學會的。
所以早期的特斯拉一直受困於產能不足,當時很多人說特斯拉是在飢餓營銷,實際上是真的生產不了那麼多汽車。
好在馬斯克卻有一個天馬行空的腦瓜,他搞出了一個一體化壓鑄技術,給汽車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這項技術讓汽車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大眾生產一輛汽車的時間,特斯拉就能生產三輛,汽車生產也進入到第五階段。
新技術使得特斯拉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當年土豪們花了八十多萬,買了續航300公司特斯拉,看看現在賣二十多萬的同款,深刻的體會了一次當“大冤種”的感覺。
不過二十多萬買車的也別覺得賺了,以特斯拉的生產成本,未來還有很大幅度的降價空間,大冤種沒機會當,小冤種總是免不了的。
特斯拉早期的一體化壓鑄,只是將車身的幾十個零件整合在了一起,這算是一體化壓鑄技術1.0版本。
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ctp技術,是現在新能源車生產的主流,算是一體化壓鑄2.0版本。
ctp技術全稱celltopack,就是減少了或去除了電池模組,直接將電芯、電池殼整合掛到車身底盤中,也就是媒體上俗稱的“電池三明治”。這樣的話一輛汽車能節約300到500個零部件。
比亞迪在ctp技術上更進一步,研發出了ctb技術,也就是“電池車身一體化”的理念,算是一體化壓鑄技術的3.0版本。
這項實現了電機高扭轉的剛度,也讓車身的一部分參與了傳力和吸能。總的來說就是讓車動力更強,也更加安全。
……
王總帶着李衛東,又來到了另一間實驗室。
“這是我們研發的氫能源電池!”王總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研發難度比我們想像的簡單,就技術層面而言,量產應該不是問題。”
“專利限制呢?日本在這方面幾乎有着專利的壟斷,要是搞量產的話,恐怕繞不過日本的專利。”李衛東開口問。
“專利也不是問題,已經有日本企業向我們發出了合作的邀請,他們願意分享在氫能源方面的專利。”王總開口說道。
“日本人的條件苛刻么?”李衛東馬上問。
“以日本掌握的專利數量,如果真的願意向我們開放,那麼他們的要求還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王總回答說。
“日本人願意提供的專利技術,應該不包括氫氣的生產、運輸和儲存吧?”李衛東又問道。
“氫氣生產方面的專利,日本掌握的也不多,至於運輸和儲存方面倒是有一些,不過在我們前期的接觸當中,對方不願意過多的透露,倒是氫能源電池應用方面,日方是比較願意分享技術的。”王總開口說道。
李衛東思量了片刻,開口問道;“也就是說,在氫能源應用方面,日本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而且願意分享。但在氫氣運輸和儲存方面,日本大概率掌握了核心技術,但還是想吃獨食。至於氫氣生產的技術方面,日本人也是半斤八兩,沒有多少領先。”
“我們的戰略部也是這種研判。”王總點了點頭。
“呵呵,看來還是得點對科技樹啊!”李衛東笑着長嘆一口氣。
“科技樹?”王總遲疑了一下,隨後開口說道;“這是遊戲裏的說法吧!你的意思是日本人走錯了路?”
“說日本押注氫能源就是點錯科技樹,這還為時尚早。但我們現在研發的鋰電池,肯定是沒錯的。鋰電池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固態電池的發展方向是我們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目標!”
李衛東接著說道:“關於氫能源,我認為短時間內很難成為主流能源。我們在氫能源應用方面的研發可以繼續,甭管有沒有用,先把能申請的專利都申請到,萬一哪天氫氣的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那咱們就吃現成的!”
……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10年代以後,有關氫能源的話題就從未停止被炒作過。相比起傳統的化石能源,氫能源的確有諸如發熱值理想、燃燒性好、利用率高、耗損少,環保等優勢。
日本是最高開始大規模研究氫能源的國家。日本對於氫能源的研究,始於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日本作為能源進口國,在當時的石油危機中受到了巨大的傷害,而日本又是一個危機意識特彆強的國家,所以在當時日本就開始對非石化的能源產業進行佈局。
除了石化能源之外,其他能大規模提供能源的無非就是水力、風能、核能、太陽能,以及氫能。
日本沒有大江大河,水力發電是無望了,而太陽能發電不穩定,不適合規模工業使用,這兩者都被日本所排除。
風力發電被日本寄予厚望,日本在這方面的研究也曾領先於世界,但是日本很快發現,他們發展風電有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沒有地方安裝風力發電設備。
跟歐洲國家相比,日本國土面積其實也不小。但是日本適合安裝風力發電機的地方,恰恰都是適宜人們居住的地方。
風力發電過程中噪音是非常大的,所以中國的風力發電機都是安裝在西部無人區,然後用超高壓輸電技術將電力輸送到東部。若是將風力發電機安裝在居民聚集區,那老百姓都不用睡覺了。
後來日本也嘗試建立海上風力發電站,但是這東西建在海上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投資100億日元建設的的設備,也就夠1萬戶家庭用電使用,這還不包括維護成本,想要用於工業更是不可能。
日本搞風力發電有技術但沒條件,就只能將重點放在了核能和氫能上面。而日本在核能研究上面,一度也是領先全球。
然後就是2011年的福島核事故,使得日本民間一片反核的聲音,核能成了政治不正確的產物。最終日本只能押注在氫能源上面,安倍政府甚至將發展氫能源定為了日本國策。
氫氣屬於二次能源,跟石化能源不同,在大自然中沒有儲存,想要應用氫能源,就需要先生產氫氣。
生產氫氣的方法也不是什麼工業難題,無非就是電解水法、水煤氣法、石油天然氣熱裂合成法、焦爐煤氣冷凍法等幾種。這些方法都能生產氫氣,但卻無法利用在氫能源領域。
比如用電解水制氫需要消耗電能,那為什麼不直接使用電能?幹嘛非得分解氫氣再去發電?
同樣的道理,水煤氣法得用到煤炭,熱烈合成法得用到石油或者天然氣,要是真為了獲取能源,那直接燒煤,直接燒石油和天然氣唄!
所以只要是氫氣生產沒有取得革命性突破,那麼氫能源的應用就是脫了褲子放屁!
氫氣的運輸和儲存也是一個問題,氫氣這東西畢竟是具有可燃性的,一點火星子就能引起大爆炸,這在運輸和儲存方面會有極大的安全疑慮。
將氫氣變成液態,倒是方便了儲存和運輸。但氫氣的液化又得用到大量的電,等於是為了運輸能源,反而要消耗更多的能源,這又回到了成本問題。
在氫氣的儲存和運輸方面,日本做了大量的研究,也佔有了大量的專利,甚至可以形成專利的壟斷壁壘。同時在氫能源的應用方面,日本也是領先於全球,不僅僅是氫能源電池,其他應用方面同樣擁有大量的專利。
最開始的時候,日本是打算獨吞氫能源這塊蛋糕的,日本企業也死抱着專利不放,豐田汽車更是下重注押寶氫能源電池。
於是其他國家都不跟日本玩了,讓日本自己去做氫能源電池吧,我們搞鋰電池。
當鋰電池技術發展起來以後,日本這才意識到問題,這才開始開放氫能源電池的技術,希望大家也跟日本一起搞氫能源電池。
日本的目的還是希望將氫能源普及開來,而普及一種新能源的最佳方式,就是交通工具。
人類將蒸汽機安裝在火車和輪船上,讓煤炭成為主要能源;人類又將內燃機安裝在汽車和飛機上,石油成了主要能源。
一旦汽車都用上了氫能源,那麼氫能源在其他方面的應用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日本才願意分享氫能源應用技術。
而當全世界都在大規模使用氫能源的時候,日本所掌握的儲存和運輸技術,將會是極其巨大的市場。試想一下,一種主流能源的儲藏和運輸技術,全都被日本所掌握,足以讓日本重返最輝煌的時代。
只不過氫氣生產的那一關,始終是跨過不去的門檻、另一邊鋰電池性能越來越好,固態電池也開始應用。
在整個電池供應鏈當中,中國企業幾乎壟斷了稀土冶鍊,牢牢控制了供應鏈的上游;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有技術有產能,在中游產業鏈中擁有絕對話語權;豐田、本田等日本車企一直專註於混動,在純電動汽車領域發展滯后,在下游產業鏈毫無優勢。
此時的日本想要轉向已經晚了,還是那個道理,日本的體量不夠大,路一旦選錯了,已經沒有回頭的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