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呂梁山
“是條好漢子,妥善安置他的屍身,絕不可輕侮。”
摘下頭盔之後,楊端和看着眼前頹然倒地的敵方將領的屍身,命令親兵妥善料理。
隨着呂梁的身亡,晉陽徹底宣告失守。
原本就是因為呂梁的鼓舞才堅持到現在的守軍便徹底失去了抵抗的意志,紛紛放下武器,癱坐於地,甚至連昭軍走到了面前都沒有反應,如失去了魂魄一般。
城下的昭軍開始源源不斷湧入戰略要地,在各自長官的帶領下,將府庫、武器庫、糧倉等重要地點駐守住,以防有人趁亂搶掠。
楊端和輕撫着在激烈戰鬥中略有崩口的城垛,急促卻有條不紊地安排着攻佔晉陽之後的一應命令。
東方,黎明前的黑暗終於為初升的陽光所劃破,與陽光一同出現的,還有扶蘇的軍旗。
直到看見扶蘇大軍的旗幟,楊端和緊張了一宿的神經才稍稍放鬆了些許。
看來敵軍的援軍是不會來了。
晉陽的頑強抵抗,曾一度讓楊端和有過撤退的念頭,考慮到己方花費了遠比預料中更多的時間才成功得手,而敵軍的支援或許就在近前,楊端和更是險些放棄。
還好的是,他堅持下來了。
其實偷襲的一開始是很成功的。
劉季沒有使詐,同樣也沒有故意說大話來體現自己的重要性。
在守軍察覺出不對之前,楊端和親自率領的前鋒軍精銳就強行衝進了城門,迅速處理掉門前的守衛,將大門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上。
隨後,楊端和一方面控制住城門,一方面領兵上牆,將正面城牆都佔據了起來。
事情進展得十分順利,直到一聲凄厲的號角突然出現了不遠處的望樓上。
夜間漆黑一片,竟是沒人注意到城內竟還有着要比城牆還要高出一線的望樓。
這一失誤,讓剛剛得以偷襲城門得手的守軍立刻陷入了困境中。
為了防止從邊境到晉陽這一路上的守軍察覺異常,第一批隨楊端和翻山越嶺攻入城內的只有區區兩百號人,也是一股大型山匪所能組織的最大精銳的數量。
可兩百人在山匪集團中可謂是大型集團,但在戰場上就是朵小水花了。
雖然佔領了關鍵的城防,但能不能在支援到來之前守住城門,楊端和心裏也完全沒有底。
幸虧是夜裏突襲,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守軍並沒有一開始就投入全力攻向自己這一邊。
在奪回這一座城門之前,呂梁首先考慮的,是不讓其他城門易手。
否則四面火起,晉陽不丟也丟了。
因此城門的爭奪雖然激烈,在楊端和的指揮下卻也沒有出現多少險情。
然而很快,城中守軍似乎反應過來了,其實夜間偷襲的敵軍好像並沒有太大的數量,受到襲擾的也只有這一座城門而已。
但就是這短暫的耽誤,昭軍的後續支援終於也到了。
兩方就在一座窄窄的城門之前展開了血戰。
城門寬度有限,即便守軍人數佔優,但下了死心要防守的昭軍將盾牌豎在身前,互相以身體作為支撐,將防線守得嚴絲合縫,趙軍一時急切難下。
就連遠程武器,在昭軍縮在城門洞中的情況下也難以發揮太大優勢。
呂梁不是沒有想過派出一支輕兵從其他城門出去,繞到敵軍身後進行前後夾擊。
然而這意味着有可能要與昭人進行野戰。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北軍的精銳都已為主將郭進,實際上是郭開,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調離了呂梁的掌控。
如今在城中的,說好聽點是百戰老兵,說難聽的,就是老弱病殘而已。
這樣的兵力據城而守還能起到點作用,如果要與戰力甲天下的昭軍在野外作戰,那就是找死。
更何況,沒有充足的騎兵力量,即便繞後作戰,其實也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其實呂梁還是求穩了,他看出為了防止打草驚蛇,昭軍投入的兵力其實很有限,於是他寄希望於自己這邊抵擋住昭軍的攻勢,等到援軍一到,就可以順利地前後夾擊,將晉陽守下來。
然而呂梁高估了郭進的智商,或者說低估了對方的道德。
那般激烈的廝殺,郭進竟然真的能認為不過是山匪作亂,本着拿錢辦事的原則,具有極高道德水準的郭進竟是真的放着軍功不要,也嚴令緊守營門,一兵一卒不得前往援助。
甚至就連呂梁在支撐不住之時派來的求援使者,也被他的親兵攔在了營門之外。
呂梁很快就為他的求穩付出了代價。
趙軍在晉陽城中沒有足夠的騎兵,但昭軍有。
兩軍在晉陽城門下僵持了兩個多時辰之後,昭軍第三波,也是最強一波的援軍終於到了。
這一波援軍全員都是騎軍,收到前方的消息之後,在短短兩個時辰的時間內就從邊境強行奔襲到了晉陽城下。
而他們有着一個令趙國小兒止啼的名號。
玄鳥重騎。
與敵軍僵持不下兩個多時辰的趙軍突然發現面前一松,敵軍竟是撤開了。
然而沒等他們為敵軍的撤退而鬆一口氣,隆隆的馬蹄聲便從地底傳了上來。
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線如同從九幽地下鑽出的黑色死神。
人馬具甲的玄鳥重騎依然還是那個一旦投入到戰事中就能一錘定音的決戰兵種。
僅用了一個衝鋒的時間,趙軍原本還算嚴密的防線立刻就被撕扯出了一個不大,卻足夠深的傷口。
而這個傷口還在繼續擴大。
礙於城門的範圍就那麼大,第一波突擊的玄鳥重騎並未能對趙人的軍陣造成太過恐怖的殺傷。
然而在首領的指揮下,緊接着的第二波玄鳥重騎在第一波的基礎上,開始了向兩側的展開。
在這樣跨時代力量的碾壓之下,趙軍防線立刻搖搖欲墜。
楊端和在看到勝機的剎那,指揮手中的步卒緊跟上玄鳥重騎用無敵之勢沖開的裂隙,並將其牢牢補上,給後續的援軍擴展軍陣的機會。
在這樣摧枯拉朽的攻擊力下,趙軍零散組織起來的幾次反抗都是一觸即潰,完全難以再做抵抗了。
很快,呂梁就絕望地明白了,援軍是不會來了。
在帶最後的士兵退守城牆之後,呂梁完成了他作為大趙將領的最後義務。
與城攜亡。
就事論事,呂梁並非是一位太過出彩的將領。
在同時代的李牧、王翦、白起,甚至廉頗等人的璀璨光芒下,他不過只是一個被時代(或者說雲琭)強行推到對抗大昭的最前沿的普通將領。
在面對昭國列位名將時,他也同樣是敗多勝少。
白起、蒙恬、司馬靳都曾在他手上獲得過勝利,而呂梁所做的,只是一次又一次在趙軍潰敗之際整合起僅有的力量再守到西線而已。
只是在被昭軍打趴下來之後,一次又一次站起來。
而已。
就連他此生的最後一戰,也犯了很多站在上帝視野上看來的錯誤,導致城破身死。
然而趙王或許很快就會忘了這麼一位從未被他寄託過厚望的將領。
但趙人不會忘。
在呂梁為楊端和命人葬在太行山下之後二十年。
已經是昭人的故趙人仍將那座埋有忠骨的小山稱為呂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