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焦慮
然而各地的實情不一樣,所以也會產生很多無法預知的情況。就比如說閃耀小學,據統計,學校里一個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都沒有,根本沒有留守兒童,有的全都是着急上下班的工薪階層。
其實,應該去問一問孩子們願不願意推遲上課時間,願不願意參加課後服務。雖然他們都是未成年人,但未成年人也是人,是這件事的主體。
然而,參加這件事的所有人都沒有關注過主體的意願,這就有點呵呵了。
無論怎樣,政策已下,遵照執行。
隨着期末的臨近,複習階段也逐漸放緩節奏,一味上滿弦只會越綳越緊,最後的結果就是弦斷人亡,精神再強韌的人也經不起長時間的高強度摧殘,所以越是到最後,越要放緩節奏,放鬆精神。
下午給三班上科學課的時候,青辰還放了一段在天文社團放過的視頻,讓學生們輕鬆一下。
視頻只有十來分鐘,看過了視頻,青辰就問起學生們在家都是怎麼複習的。
王浩宇在家裏一天一張卷子,是他媽媽給他的作業。
周允晨十道計算加兩篇閱讀打底,其他的能做多少做多少。
蘇雨和杜琪峰被家長送到了補習班,補習班老師複習的可比學校多。
青辰簡單聽了幾個,開始指導學生們如何複習,因為很多學生在家裏基本都是不複習,能玩就玩,家長也不催不問,相當佛系。
複習階段,但從數學來說,最開始的時候可以按照青辰上課的方法,先自己做一份思維導圖,做好思維導圖的時候基本上就知道自己都學了什麼東西。
然後就是找一份練習卷,一張一張地做,每做一張都要分析卷子上的知識點自己有沒有掌握,評判標準也很簡單,就是看自己做的對不對。做對了自然沒問題,做錯了就要先搞清楚自己是怎麼錯的,這極有可能就是一個複習盲區。
最後,將自己的盲區好好從書上找一找,進行查缺補漏,完全搞懂。
最後的最後,就是做一兩份期末測試卷,看看自己到底掌握到了什麼程度,基本上期末測試卷的分數就是最後期末的分數了。
越是到期末考試臨近的一兩天,應該是逐漸放緩節奏,調整心態,給與充分的緩衝,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績。
所以,青辰就告訴學生,在完成作業之後,不要有太大的情緒波動,別做容易讓自己興奮的事,別出去瘋玩,不要暴飲暴食,保證這幾天身體健康。
最後就是告訴那幾個參加課後服務的學生從明天開始就可以留下參加課後服務。
1月9日,第二十周周四,天氣晴。
臨近期末的日子是過得最快的,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勁預備着期末考試。
每個學期的這個時候,都是各家雞飛狗跳最頻繁的時候。
青辰沒興趣知道各家的門前雪是怎麼掃的,他只關心自己孩子的問題。
青甜現在的成果,數學已經可以寫二十以內加減法的豎式了,語文已經背會了四十首古詩,拼音聲母和韻母都認識了,開始嘗試拼讀了,生字也認識了差不多一百個字了。
成果還是比較喜人的。
雲凝這幾天正在琢磨着是不是給青甜報一個英語班,語言類的學科早學會比較好一些。
當然,每一樣都建立在青甜願意的基礎上。
如果青甜不願意,青辰和雲凝也不會強迫,他們倆一定會用各種“利誘”讓青甜乖乖就範。
中國父母是容易焦慮的,從出生開始,每一個涉及到孩子的問題都讓父母焦慮,近的比如上學選什麼學校,要不要提前學知識,報一個什麼樣興趣班,遠的就擔憂會不會考上最好的高中,能不能上一個好大學,能不能找到好工作。
總而言之,每到一個時期,父母都會焦慮。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每一位父母在孩子問題上都不希望孩子過得不如自己,發生在自己上的某些不好的事絕不想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自己有出息,獲得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這就是父母焦慮之所在。
很多父母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也不願意孩子受委屈,即使家庭條件不允許,即使自己生活拮据,他們不會虧待自己的孩子,只希望能有一天孩子一飛衝天。就像是古代的寒門學子,一家人都指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
正因為如此,父母們才會焦慮,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當然,這也是很多商家鼓吹的噱頭。
焦慮,其實是正常的表現。
過度焦慮,就很不正常了。
比如還沒上小學就無視孩子的接受能力讓孩子提前學習了好幾個年級的知識,每天樂器、書法、變成、奧數等等補習班安排得滿滿的。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趕緊就讓自己家的孩子跟着學,恨不得三兩天就讓孩子學會了,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
其實這些根本沒有必要,就拿參加興趣班補習班來說,孩子學會的頂多是一項技能,一個方法,又或者是一個技巧,而已。
先把一個人的智商和情商拋在一邊,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優秀,要優秀在哪?
優秀在一個技能?一個方法?還是一個技巧?
全都不是。
因為就算孩子掌握了再多的技能、方法和技巧,他們未來到了社會上是無法生存的。會解奧數就能做好一份計劃嗎?會編程就能洗乾淨衣服嗎?
家長應該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比如觀察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反思能力等等。
這些能力是參加多少興趣班補習班都學不會的,是需要孩子一點一滴積累的。
新時代對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要求不是國家提出的,不是社會提出的,而是家長們自己提出的,但是我們的家長自己又達不到那樣的要求,於是,很多家長就認為“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