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禍從天降:陶謙坐失徐州

第73章 禍從天降:陶謙坐失徐州

陶謙答應了,因為現在除了這樣他還能怎樣呢?

於是陶謙派趙昱為使者前去長安和李傕、郭汜講和,李傕、郭汜也樂得再交接一個盟友,於是讓漢獻帝下旨拜陶謙為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

不僅如此,朝廷還加封趙昱為廣陵太守,王朗為會稽太守。陶謙達到了他一生中的輝煌頂點。

俗話說,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

陶謙也是如此,他在最輝煌的日子裏很快便遇到幾件煩心事,這些煩心事不但讓他名聲受損,還最終導致了他的敗亡。

最先讓陶謙煩心的,是在他剛剛榮升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的時候,就傳出了對他不利的政治謠言。

《後漢書·陶謙列傳》記載:是時,徐方百姓殷盛,谷實甚豐,流民多歸之。而謙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別駕從事趙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見疏,出為廣陵太守。曹宏等讒慝小人,謙甚親任之,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漸亂。

《三國志·魏書·陶謙傳》記載:是時,徐州百姓殷盛,穀米封贍,流民多歸之。而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針對兩本史書對陶謙的指責,我想說的是,陶謙作為一個頗有氣節的名士,或許對治理地方有一些疏露,事實上陶謙和王允、孔融有點類似,都是很講究氣節,但是軍政才能並不突出的人,這樣的人做學者的話很不錯,但是一旦擔當大任就很容易成為杯具,這在王允和孔融身上已經得到了印證,但是這不能說明陶謙就是一個昏庸無能、疏忠良親小人的壞人。

前文也提過,在陶謙組織的“二次會盟”之中,孔融、應邵、鄭玄這樣的大名士都積极參加,可見陶謙在社會名流中的號召力。

而且就拿《後漢書》和《三國志》所舉的趙昱的例子來說,據謝承《後漢書》記載,陶謙對趙昱是下足了功夫,先是重用他為別駕從事,但是趙昱耍起了名士氣節,以生病了為理由不出來做官。

陶謙沒有氣餒,繼續派揚州從事會稽吳范去請,趙昱卻還是不給面子。

陶謙無奈,只好派人對趙昱說,你要再不來當官,我就要治你的罪了,於是趙昱這才到陶謙的幕府中為官。

趙昱一來,陶謙就讓他做治中從事這樣的高級署官,而且他一勸陶謙和李傕、郭汜講和,陶謙就答應了,並且直接派趙昱為使者出使長安。

陶謙三請趙昱,幾乎和劉備請諸葛亮時的“三顧茅蘆”也差不多了,如果說這還不叫重用,請問什麼是重用?!

而且兩本史書還拿趙昱被封為廣陵太守作為陶謙疏遠趙昱的理由。

這個理由在我看來,其實也是相當牽強。

道理很簡單,趙昱從一個治中從事升為廣陵太守,其實是高升了,而不是被疏遠了。

要知道,治中從事雖然是刺史府中的最高級別署官,但是畢竟是副職,而廣陵太守,則是二千石的地方最高一級長官,如果個人能耐大的話,一個太守就能稱一方小諸侯,大家還能記得孫堅當參軍時都寂寂無名,可是一被封為長沙太守,立刻就雞變鳳凰成了赫赫有名的江東猛虎。

所以說,趙昱能被封為廣陵太守,其實自己早躲在被窩裏偷着樂了,根本談不上被陶謙疏遠。

如果諸位還有疑問,我們再來看另外一件事。

在後來呂布佔據了徐州,派陳登為使者去和曹操交接,結果曹操封了陳登的爸爸陳珪秩中二千石,並封陳登為廣陵太守。呂布知道此事後是勃然大怒,拔戟就砍桌子,說曹操對他還沒什麼封賞,倒重用了陳登父子,結果陳登說出了什麼養呂布譬如養鷹,飢則為用,飽則揚去的寓言,呂布才悻然作罷。

從呂布如此看重廣陵太守這個職位,就知道一郡太守是怎樣的高官重爵了。

而且話再說回來,即使趙昱是被陶謙疏遠,但是他被封為廣陵太守,也不是陶謙的主意,而是朝廷的主意,也就是李傕和郭汜二人的主意。

李傕和郭汜為什麼要如此提拔陶謙手下的趙昱和王朗呢?

不知道。

又是否有扶植趙昱和王朗來架空陶謙的意圖呢?

或者想造成徐州集團的內訌,由此來削弱陶謙的勢力?!

這個都只能是猜測,但是不管怎樣,我認為拿趙昱升任廣陵太守這件事作為指責陶謙的證據是相當不靠譜的事情,因為這件事對趙昱是百利而無一害,對陶謙卻是百害而無一利,陶謙犯不着為疏遠趙昱拋出去一個太守職位。

趙昱的事情還沒完,陶謙又遇到了第二件煩心事。

公元193年6月,也就是陶謙“二次會盟”的第二年,下邳人闕宣聚眾數千人起義,闕宣號稱天子。

事實上,《後漢書》和《三國志》之所以指責陶謙,就是因為他治下的下邳發生了這起叛亂。

但是我還是要說,闕宣叛亂,不代表陶謙的徐州就沒治理好。

因為黃巾起義之後,東漢天下已經分崩離析,有點野心有些勢力的都想從中獲利,稱“天子”的就有五六個,這已經不是誰治理得好就沒有叛亂的事情了。

如果只因為徐州出了叛亂就說陶謙沒治理好,那袁紹治下的冀州怎麼還有張燕、於毒的勢力屢次猖獗呢?

再說了,徐州這樣的四戰之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再有些別有用心的人一挑撥教唆,不出點事那就奇怪了。

闕宣起事之後,陶謙的反應還很迅速,一出兵就平定了叛亂,而且還殺死了帶頭的闕宣,沒讓這次叛亂波及太大。

從陶謙迅速撲滅闕宣起事的表現來看,我認為陶謙的軍政才能雖然比不上袁紹和曹操,但還不算是最差的,至少要比袁術強一些。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陶謙剛剛調兵遣將將闕宣叛軍平定下去,這邊就出了一件大事。

這件大事我們也已經多次提到了,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在徐州被陶謙部將劫殺一事。

關於這件事和後來引發的曹操兩次出兵徐州大肆屠城的事情我們已經講過許多,這裏就不再贅述,但是這件事還有一個疑點值得關註:即曹操出兵攻打徐州,除了要報父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答案是有。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當時的關東諸侯們,大致可以分為兩方,即袁術、公孫瓚、孫堅一方,袁紹、劉表、曹操一方。

雖然袁術一系在孫堅死去之後勢力減弱,但在當時,袁術一系趕走了董卓,公孫瓚也一度在和袁紹的戰爭中持上風,所以大體來講,袁術、公孫瓚一系還是處於強勢地位。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陶謙在自己拉竿子不成后,選擇了加入袁術和公孫瓚的陣營,才會出現“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語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

陶謙之所以選擇袁術、公孫瓚的陣營,除了當時袁術、公孫瓚處於優勢地位,大概還有如下兩個原因:

(1)徐州北接青、兗兩州,自袁紹吞併冀州后,陶謙也意識到徐州正處於袁曹勢力的威脅範圍。而當時勢力範圍於幽州的公孫瓚、荊州南陽的袁術來說,其於徐州間州隔郡,並不構成威脅,且與袁紹等又正好敵對,陶謙的選擇也符合“遠交近攻”的古訓。

(2)陶謙曾任幽州刺史,其時公孫瓚為幽州遼西小吏,遼東屬國長史,兩人在幽州或許已經相識。而在中平二年跟隨張溫討伐邊章之戰中,陶謙、孫堅兩人均為張溫參軍事,公孫瓚當時又正好督烏桓突騎從征,三人同為張溫部下,屬於故交。在初平二年孫堅破董卓於陽人,入洛陽。於此百忙之中還派遣朱治,特將步騎,東助陶謙討黃巾。可見孫堅和陶謙的友誼之深。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袁紹一系對袁術一系的戰略布署。

現在看來也很清晰,即袁紹親自對付勢力超強的公孫瓚,袁術、孫堅一系則由劉表和袁紹聯手對付,曹操在開始時勢力太小還沒插上手,在得了兗州后實力大增,對付陶謙的任務自然要落在他的頭上。

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發生陶謙部將殺掉曹嵩的事件,曹操也遲早會出兵攻打徐州,只是曹嵩被殺事件加快了曹操出兵徐州的步伐。

曹操出兵之後,新編的青州兵一戰揚名,迅速攻下陶謙十餘座城池,兵鋒迅速抵達徐州的首府彭城(即現在的徐州城),陶謙的軍隊和曹操的青州兵在徐州城外大戰,結果陶謙軍大敗,陶謙本人也逃到郯(今山東省郯城北),然後據城死守,曹操的軍隊圍攻郯城,卻沒有攻下來,就順勢攻下了徐州周邊的應、睢陵、夏丘等縣,而且在這些地方大開殺戒。

陶謙在付出巨大代價后和曹軍形成相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73章 禍從天降:陶謙坐失徐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