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聯手呂布:袁紹大破張燕
在長安發生動亂之時,袁紹在做什麼呢?
答曰:還是和公孫瓚鬥法。
界橋大戰過後,袁紹出乎意料地打敗公孫瓚,成功地扼制了公孫瓚南下的步伐,但是,公孫瓚雖然在界橋之戰失利,但其實力並未受到太大的削弱。
由於不甘心失敗,公元192年,公孫瓚再次派兵攻擊袁紹,卻在龍湊這個地方再次被袁紹擊敗。
公孫瓚戰敗,暫時退還幽州,可能直到此時,公孫瓚才隱隱約約地意識到,袁紹或許比他以前遇到的任何敵人都要難纏。
對袁紹來說,打贏了龍湊之戰同樣意義非凡。
因為界橋之戰的勝利對他而言,實在是贏得有些僥倖,可能界橋之戰過後,連他自己也不相信他就真的比公孫瓚厲害,所以袁紹雖然贏了界橋之戰,但是仍然處於防守的一方,而公孫瓚也悍然發動龍湊之戰。
但是第二次戰敗公孫瓚,袁紹終於意識到,他的軍隊在鞠義的率領下,其實戰鬥力也非常驚人,於是在龍湊之戰過後,袁紹派遣其部將崔巨業率兵數萬人反攻公孫瓚,並包圍了公孫瓚治下的故安城。
事實證明,雖然公孫瓚連敗兩陣,但是戰鬥力尚在,崔巨業圍攻故安城很久,卻硬是拿不下,師老兵疲之下,只好率軍撤退。
崔巨業退兵,公孫瓚便率兵反擊,於是又發生了著名的“巨馬水之戰”,在此戰之中公孫瓚出動三萬名步騎混合兵團,大敗崔巨業,殺死袁紹七八千名士兵,使崔巨業的主力盡失。
不僅如此,公孫瓚還乘勝南下,攻取很多郡縣,一直打到平原縣,前文說過,平原縣是劉備的駐紮地,大概在今山東德州境內,公孫瓚從河北打到山東,可見巨馬水之戰讓他獲利良多。
公孫瓚兵鋒抵達平原縣之後也稍作停頓,同時派遣他置署的青州刺史田楷為齊地最高長官。
袁紹在北線失利,便暫時不去管幽州,而將重心轉移到東線和田楷爭奪青州。
但是讓袁紹失望的是,這個田楷也很強悍,竟然和他打了兩年還不分勝負。
連續兩年的惡戰讓袁紹和田楷都筋疲力盡,史載“糧食並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後漢書·公孫瓚列傳》)”
袁紹在東線毫無進展,自然就要作出戰略調整,否則他不僅青州拿不下,就怕連冀州也會出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袁紹便任命他的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來牽制田楷,事實上,袁紹這個動作已經預示出他開始打算收縮東線了。
世人都知道曹操有幾個好兒子,但是說句公平話,袁紹的兒子也不差,這個袁譚在成為袁紹東線軍團的最高指揮之後,居然上來就打敗田楷,稍稍挽回了袁軍在東線的面子。
而在這個時候,李傕、郭汜所派的使者太僕趙岐來到,便主持了袁紹與公孫瓚的講和。
從前面袁紹和公孫瓚的三次大戰的結果來看,袁紹贏了界橋之戰,公孫瓚贏了巨馬水之戰,而青州爭奪戰則打成平局,在惡鬥兩三年,袁紹和公孫瓚大概都明白,他們兩個都不是好惹的主,要想完敗對手,不僅自己要兵強馬壯,還要等待對方暴.露弱點。
既然一時半會拿不下對方,講和就成了惟一的選擇,於是袁紹和公孫瓚不僅講和,還在趙岐的主持下進行和親,之後雙方都率兵回各自的大本營,帝國的北方得到了短暫的和平。
事實上,袁紹之所以要和公孫瓚和親,是因為他的大本營也遭受到了黑山賊於毒的威脅,這個於毒在被曹操打敗后,又流竄到河北,夥同魏郡的反兵攻下了袁紹治下的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鄴城是古代黃河流域重要城市,春秋齊桓公始築城。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把鄴城當作魏國的陪都。此後,鄴城一步步成為侯都、王都、國都。戰國時,西門豹為鄴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之後歷經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王朝在這裏建都,達126年。
鄴城如此重要,袁紹自然拚了老命也要奪回來,於是他匆匆忙忙和公孫瓚談和之後,便揮師西進,將於毒軍包圍在鹿腸山(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境內),圍攻了五天,終於故破於毒的山寨,殺死於毒軍隊上萬上,並將於毒本人殺死,至此,一度活躍於黃河流域的黃巾軍余部黑山軍著名首領之一於毒身死,在於毒死後,黃巾軍殘部的勢力受到相當大的削弱,之後很多黃巾軍首領投降了朝廷,也算是找到了一條出路。
殺死了於毒部,袁紹為徹底解決黃巾軍余部的威脅,遂繼續向北,一路擊潰並斬殺左髭丈八等黃巾軍殘部,還沿路擊潰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部,斬守數萬級,不僅如此,在戰勝之後,袁紹還將黃巾軍的山寨內大肆屠殺。史載“皆屠其屯壁。”
現在在網上很多人指責曹操的軍隊殺戮太過,事實上袁紹的軍隊也差不多,包括曾國藩等名將也被稱為“曾剃頭”,對此,我們也只能感嘆戰爭的殘酷了。
既然黑山部的小頭目都被袁紹蕩平了,那大頭目張燕自然不答應,於是率精兵數萬來於袁紹會戰於常山,這個常山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北嶽恆山,距大同市62公里。西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常說的“常山趙子龍”其實也是指的恆山。
袁紹之所以對黃巾軍如此痛下殺手,還因為在他和公孫瓚大戰的時候,張燕派了部將杜長等人出兵幫助公孫瓚,而且先前於毒等人攻鄴也與張燕遙相呼應,如果他不解決張燕,就會在和公孫瓚的決戰中腹背受敵。
有時候我覺得袁紹挺幸運,在界橋之戰時他有大將鞠義奮勇爭先,一路大破公孫瓚軍,而在和強人張燕對陣時,正好呂布逃難到了袁紹部下,於是呂布這個“飛將”就和“飛燕”進行了正面交鋒,而這一戰的結果是呂布率領他的愛將成廉、魏越等人衝鋒陷陣,大破張燕軍。
不僅如此,呂布還因為常乘着他的赤兔寶馬,被當時的人稱為“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語出《曹瞞傳》)”,贏得了赫赫威名。
雖然在袁紹和呂布的聯手出擊下,張燕屢戰屢敗,但是張燕畢竟有精兵數萬,袁紹一時也無法拿下,戰到十幾天之後,雙方均筋疲力盡,於是同時撤軍。
按說呂布在袁紹帳下,為殺於毒、平張燕立下了汗馬功勞,應該會被袁紹大加重用才是。
可是呂布很快也在袁紹那裏混不下去了,原因很簡單,呂布覺得自己幫了袁紹的大忙,所以袁紹要更加厚待他,為此,他還請求袁紹給他多撥一些軍隊,不僅如此,呂布自己的部下又犯在袁術那裏的老毛病,沒事老想着出去搶一把,這讓袁紹非常頭大。
呂布所犯的錯誤還不公於此,《英雄記》記載: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為自相署置,不足貴也。
看到這裏,讓人非常無語。看來呂布自恃勇猛,把袁紹帳下的大將如鞠義、顏良、文丑等都當成了空氣,不僅如此,他還覺得自己是大漢奮威將軍、溫侯,而且他的官是皇帝賜的,而袁紹部下諸將,包括袁紹自己的官位都是自封的,根本不值一提。
一句話,呂布覺得自己是真鈔,而袁紹部下諸將都是假鈔,抱着這種心態,他自然不能和袁紹帳下諸將和平相處。
而且就呂布要求袁紹多給他增派軍隊的舉動而言,其實一直到現在,呂布還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袁紹之所以接納呂布,是把呂布當成打工仔對待的,而呂布自我感覺良好,他覺得他不是打工仔,而是袁紹的合伙人,也是老闆之一,對這種情況,袁紹向來是深惡痛絕的,他連臧洪、董昭都容不下,怎麼能容忍呂布呢?!
漸漸地,袁紹就對呂布起了殺意,而呂布不是傻瓜,他也覺察到了事情的不對,於是跑去跟袁紹告別,想再次跑路。
呂布求去,袁紹的態度也再次讓人很費解,因為他表面上答應了呂布的請求,卻在夜裏派遣壯士去暗殺呂布。
大概是袁紹也奉行“不為我所用,也不能為別人所用”的原則,他知道呂布的厲害,很害怕呂布將來再來對付他,所以對呂佈下了黑手。
袁紹的這個舉動,我覺得還是有些欠妥,要知道呂布剛殺了董卓,正是名滿天下的時候,而且名義上還是幫袁紹報了仇,就算呂布有種種不是,他把呂布趕走就是,也沒有必要真的痛下殺手,之前袁術和張楊也很煩呂布,但也沒真的去殺呂布就是這個道理。
袁紹曾經先後得到鞠義、臧洪、呂布這些牛人,可是在官渡之戰時卻都沒有為他所用,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官渡之戰時烏巢的守軍不是淳于瓊,而是鞠義或者呂布,曹操能不能一舉拿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