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奉天討逆:曹操結盟李郭

第69章 奉天討逆:曹操結盟李郭

公元192年,毛玠對曹操說了如下一席話:“現在東漢天下已經分崩離析,天子也東飄西盪,百姓們也無法安居樂業,因為飢荒而到處流亡,朝廷也沒有儲蓄,這樣的局面肯定撐不了多久還要出事。現在袁紹、劉表兩強,雖然地大兵強,但是都沒有深謀遠慮,缺乏成大事的根本;行軍打仗,正義的一方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要想長期保持高位就必須有財力支持,將軍您應該奉天下以令不臣,注重農業耕種來積蓄實力,這樣堅持下去,則霸王之業可水到渠成。”

這一段話非常重要。

毛玠乾的是蕭何的事情,卻能提出張良的建議,這個人雖然名聲遠沒有二荀、郭嘉、程昱和賈詡大,但是這段話卻是給曹操的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地基。

簡單地說,毛玠短短的幾句話,給曹操未來的路指明了三個方向。

1,奉天子以令不臣。

世人都知道曹操向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卻不知道其實曹操最早的方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這兩句話的區別是多大,大家多讀兩遍就什麼都明白了。

關於這件事,還可以再看一個例子。

我們都知道**老人家的一句話:“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

很多人用這句話來攻擊領袖的思想,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其實是被人別有用心地改造了,因為領袖的原文是:“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斗與奮鬥,一字之差,謬以千里,個中的區別大家也只需讀一遍就能明了。

既然曹操沒有提過“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這句話又是從哪裏出來的呢?!

在史書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出現兩次,分別如下:

(1)《後漢書·袁紹傳》:“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2)諸葛亮《隆中對》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

看到這裏,我們就非常明白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先是被袁紹帳下的沮授提出來,後來被諸葛亮拿出來攻擊曹操,然後又被《三國演義》引用,這樣便坐實了曹操的“罪證”,可謂相當滑稽。

2,毛玠以劉表、袁紹為反例,提出了“兵義者勝”的觀點,這和《孫子兵法》中的慎用兵和兵以義動的觀點不謀而合。

在漢末三國之際,軍閥橫行,像董卓、公孫瓚這些軍閥,一味迷信軍隊和暴.力,卻不知道打仗到底是為了什麼,在這樣的時候,毛玠向曹操提出來什麼樣的軍隊才能最終取得勝利,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因為有了這個方針,曹操的軍隊便能以正義之名得到廣大百姓的擁護,這與其他軍閥的窮兵黷武形成了鮮明對比;

3,毛玠在這段話中提出要注重農業和儲備軍需用品,即“脩耕植,畜軍資,”這為曹操後來的屯田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按毛玠自己的話來說,這兩樣才是與天下英雄爭鋒並最終取得勝利的“根本”,有了這兩樣,哪怕打了敗仗也有翻身之日,而沒有這兩樣,哪怕暫時戰勝一兩仗,最終也將被雨打風吹去。

後來一些大名鼎鼎的諸侯的敗亡,都印證了毛玠這段話的正確性。

能在紛擾的亂世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張,毛玠這種人,才是真正的“治世之能臣”,而曹操知道這種人的珍貴並重用毛玠這種超世之傑,才足以證明曹操自己的英明。

《三國志·魏書·毛玠傳》記載:太祖敬納其言,轉幕府功曹。

功曹這個官職,為郡守、縣令的主要佐吏。主管選署功勞。

簡單地說,功曹就相當於人事部長,當初蕭何也是沛縣的功曹。

從曹操對毛玠的任用來看,他不但是聽進去了毛玠的建議,還把毛玠放在重要崗位,來具體執行這一偉大方針,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才慢慢在天下諸侯之中找到那條惟一正確的方向,並使他最終成就霸業。

在毛玠建議的三個方向之中,對內的方面可以由毛玠來負責一方面,行軍打仗是另外一回事,而針對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又要如何實施呢?

要知道,此時的天子漢獻帝,可是掌握在李傕、郭汜手中。

其實,如果我們分析“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就可以發現,毛玠的這個主張,根本就沒涉及把漢獻帝抓在手中,只是讓曹操和漢獻帝建立聯繫,以天子的名義來征討四方“不臣”罷了,說到底,毛玠並不認為曹操此時需要繼續出兵與西涼軍團打仗,這對曹操剛開始要與董卓的西涼兵團死磕的建議是一個很大的修正。

很幸運,曹操也意識到了其中關節並及時對他的戰略作出調整。

這個調整,具體來說,就是派使者去和李傕、郭汜為首的西涼軍團講和,並且通過李傕、郭汜建立與漢獻帝的聯繫,讓自己回到東漢朝廷的系統內部,成為李傕、郭汜的盟友。

眾所周知,袁紹、袁術與董卓的西涼軍團一向是勢不兩立的,現在董卓死了,李傕、郭汜是董卓勢力的延續,而曹操在名義上是袁紹的盟友,他這種行為,無異於拋棄袁紹“單飛”。

但是形勢比人強,曹操此時一面與袁紹保持聯繫,一面與李傕、郭汜結盟,其實是符合“遠交近攻”的原則的,至於袁紹的反應,再次被曹操有選擇的“無視”了。

從曹操這個作為,我們可以再次推斷:曹操和袁紹的聯盟關係極其鬆散,基本談不上是“一家”。

但是曹操要想和李傕、郭汜結盟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曹操現在的地盤在兗州,大概在現在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方,而現在的朝廷在長安,從山東到西安,大家看看地圖就知道有多遠了,曹操的使者要想到達長安,就必須經過一個人的地盤:“四張二公孫”之一的河內太守張楊。

如前文所述,張楊是袁紹的人。

曹操背着袁紹去和李傕、郭汜結盟,張楊肯定不會答應,如果一直是這樣,那曹操和李傕、郭汜結盟的事情也就算完了,但是在這個時候,又有一個人出來給曹操說話,這個人是董昭。

拜《三國演義》所賜,很多人還是知道董昭的,但是董昭做過的事情,大多數人卻並不十分清楚。

但是董昭對於促成曹操的霸業,卻又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尤其在促成曹操迎漢獻帝這件事情上。

而且更難得的是,董昭還有着和賈詡類似的處世智慧。

簡單地說,在王允這樣的偽名士被淘汰之後,漢末三國這個時代是屬於賈詡和董昭這批人的。

董昭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慢慢再聊,現在,我們先來看看董昭在這次出場之前都做過哪些事,而董昭又為什麼要幫曹操呢?!

董昭(156-236),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人。

從年齡上看,董昭比曹操和孫堅小一歲,到公元192年的時候,也有37歲了,他在早年曾經做過癭陶長、柏人令等地方小官。

說起來,和荀彧一樣,董昭開始的時候還是袁紹的人,大概因為董昭做地方官頗有名聲,就被袁紹請去“參軍事”。

如前文所述,在袁紹和公孫瓚進行“界橋之戰”前夕,由於公孫瓚的勢力遠大於袁紹,所以當時很多郡守就背叛了袁紹改投公孫瓚,這其中就包含了一個人:鉅鹿太守李邵。

袁紹自然不甘心白白丟掉巨鹿,於是便任董昭為鉅鹿(今河北刑台市附近)長官,前去和公孫瓚爭奪巨鹿。

在出發之前,袁紹還問董昭要以何種方略來收回巨鹿。

董昭的回答很有意思,他沒有像後世袁崇煥回答崇禎帝那樣大包大攬,也沒有像韓信、諸葛亮那樣縱論天下大勢氣吞山河,但是我認為他的回答同樣精彩。

董昭說:“我一個人力量太弱小,不可能與眾人相抗,現在的辦法,最好是誘使郡人說出他們想要什麼,然後贊同他們的主張,得到他們的擁護,再根據實際情況來制服他們。計劃趕不上變化,你要我具體說出一二三我還真沒想到。”

我認為,董昭的話深得《孫子兵法》之中“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的精髓,而且他的策略也非常注重實際的變化,正是這種務實的態度,讓董昭和賈詡一樣,能夠在錯綜複雜的東漢三國局勢中成為魏國政壇“常青樹”。

董昭到任后,假傳袁紹的檄文,斬殺了圖謀不軌的郡中大姓孫伉等人,一郡皆驚。董昭隨即安撫了巨鹿郡,這種做法得到了袁紹的稱讚。這時,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殺害,袁紹又讓董昭去任魏郡太守。當時魏郡郡中大亂,人數上萬,派使者前來要求做買賣。董昭表面上答應,暗地裏使用離間計,並趁機征討,兩天內三傳捷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69章 奉天討逆:曹操結盟李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