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何進之死:竟隱藏天大陰謀

第5章:何進之死:竟隱藏天大陰謀

分析完曹操的出身和早年有些憋屈的為官經歷,那麼我們要問,究竟是什麼,讓一個宦官子弟出身的曹操,最終成為中原諸候的終結者,一代魏帝國的開闢者呢?

眾所周知,在東漢末年,發生了兩件大事,如果不是這兩件大事,東漢王朝雖然已經是一個無闡少鈴鐺的破車子,估計還能往下撐個幾十年,只要東漢王朝繼續維持下去,像曹操這樣的宦官子弟即使背叛了自己的出身階層,也是很難有好前途的。

但是亂世出英雄,這兩件大事摧毀了東漢王朝,卻幫了曹操的大忙。

第一件大事是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但是和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和元末的紅巾軍起義仍然不能相提並論,因為在那兩次起義之中,不管是劉邦、項羽,還是朱元璋、陳友諒,那都是從起義軍內部成長起來的,是在政府軍的對立陣營里走出來,最後建立了漢、明帝國。

黃巾起義比較可憐,對那些早就夢想着割據天下的軍閥而言,基本上是這次起義為他們鋪平了稱王稱帝的道路,在後來的各地諸候之中,只有漢中的張魯算是與農民起義有些聯繫,是農民階層擁立起來的,但是張魯的“五斗米教”和黃巾起義的“太平道”雖然同屬道門,但區別很大,而且漢中和中原的黃巾起義也沒有組織上的聯繫。

對中原的軍閥們來說,黃巾起義的戰鬥力並不太強,也沒有長期佔據到比較重要的州縣形成農民割據勢力,反觀東漢王朝在鎮壓的過程之中,包括盧植,出現的著名統帥有三個:即皇甫嵩、朱儁和盧植。

即使是盧植,在《後漢書·盧植傳》裏也有記載如下:

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觀賊形勢,或勸植以賂送豐,植不肯。豐還言於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帝怒,遂檻車征植,減死罪一等。

這段記載可以說明大太監左豐的可惡,說明盧植很冤枉,但是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在這次鎮壓黃巾起義的軍事行動中,領軍大將如方面軍統帥盧植都沒有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而且兵權還在握時就能被關進牢車,押送赴京。

一句話,雖然這事要怪皇帝的昏庸,但是帝國的上層顯然也沒有太把黃巾起義太當回事,所以順帶着也就沒有太尊重盧植這位方面軍元帥。

另外兩位皇甫嵩和朱儁,在平定黃巾起義后,皇甫嵩被封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朱儁被封為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后拜右車騎將軍,更封錢塘侯。

按說車騎將軍的官位也夠高了,是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的將軍,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

但是同樣,平定黃巾的第一統帥皇甫嵩,也發生了與盧植類似的事情,《後漢書·皇甫嵩傳》有記載:

初,嵩討張角,路由鄴,見中常侍趙忠舍宅逾制,乃奏沒入之。又中常侍張讓私求錢五千萬,嵩不與,二人由此為憾,奏嵩連戰無功,所費者多。其秋征還,收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戶六千,更封都鄉侯,二千戶。

看來這個皇甫嵩連左車騎將軍印也沒能保住,可見朝廷是真沒把黃巾起義太當回事。而在之後的朝廷變故之中,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位大佬也沒有什麼實權,在何進謀誅宦官的時候,依賴的還是二袁兄弟。

如果各位覺得我的推斷有些武斷,那麼大家可以對比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唐朝時受到的待遇,那時候有人敢輕易動這兩位嗎?

不對比不知道,一對比就會發現,黃巾起義這件大事,對當時的豪強們來說,實在是有點雞肋。

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的軍事行動中被拜為騎都尉,受皇甫嵩節制,《後漢書·皇甫嵩傳》有記載:

其夕遂大風,嵩乃約敕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銳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俊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看來曹操人生的第一次出征,上陣殺敵運氣武動乾坤傲世九重天吞噬星空神印王座遮天將夜凡人修仙傳殺神大周皇族求魔修真世界官家全職高手錦衣夜行超級強兵仙府之緣造神楚漢爭鼎不朽丹神最強棄少天才相師聖王無盡武裝還不錯,首戰告捷,大大增強了他對領兵作戰的信心,但這次大勝的功勞,似乎應該更多的歸於皇甫嵩的英明領導。

曹操本人在戰後因軍功被封為濟南相,成為山東地方長官。

縱觀黃巾起義對曹操的影響,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次時代變遷的風雲大事,但是這件大事對曹操來說,影響很大,因為這是曹操第一次真正的帶兵打仗,從三十歲的而立之年開始,開啟了他一生的戎馬生涯。

而且這次出征也給他的身份帶來了轉變:從現在開始,曹操已經有軍方背景了。

這個背景非常重要,也是因為這個軍方背景,才讓他在四年後,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再次執掌兵權。

由於有了軍方背景,又一直執掌兵權,這也為他將來招募私軍反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說,在當時雖然漢室崩頹,但也是不誰都能拉竿子起義的,你身份地位不夠,誰去響應你呢。

我想劉備對此就深有體會,因為他就是吃透了資歷不夠的苦頭。

但是這第一件大事,畢竟沒有讓曹操真正地實現輝煌騰達,我們在上文說過,雖然曹操擁有軍功,又有地方官從政經歷,但在洛陽官場,他的官職和地位還是遠遠落在二袁之後。

這想想也很好了解,平定黃巾軍的主帥皇甫嵩和盧植都沒能進入權力中心,還別說你當時一個騎都尉曹操了。

而第二件大事,則讓曹操的命運發生了真正的轉折。

這第二件大事,其實是由一連串的大事組成的,即靈帝死後,何進掌權、謀誅宦官,最後導致董卓進京,然後引發十八路諸侯反董(據考證實際上只有十三路)。

鑒於這段宮廷喋血政變很多人都寫過,本文志在寫別人沒寫過的,所以我就揀緊要的說。

董卓進京是這件大事件重點中的重點,核心中的核心,不然的話,不管宮廷怎麼鬥爭,何進再死十回,也不會激起中原諸候起兵反董,就沒有後來的軍閥割據並最終形成三國鼎立了。

所以對比黃巾起義和董卓進京這兩件大事,我才認為第二件大事更為重要,也更為致命。因為從歷史結果來看,黃巾起義事件本身並沒有直接形成軍閥割據,漢廷當時的威望還在,甚至還能輕易將鎮壓黃巾軍的官兵大將輕易逮捕下獄。

而董卓進京,則直接讓漢朝天下刀兵四起,首先董卓控制不了關東諸候,而到董卓敗亡,關東聯軍解散,原本由董卓控制的關中陣營和中原聯軍兩大陣營再次分解,才真正形成了天下大亂的格局。

分析這次董卓能進京的根本原因,在於何進,或者說何進和袁紹、袁術結成的政治小團體。

何進此人,歷史上素有無謀之稱,《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也毫不客氣地賦詩諷刺:漢室傾危天數終,無謀何進作三公。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

羅老夫子這話說得很難聽,說何進不聽忠臣之謀,活該挨這一刀,不死就奇怪了。

而曹操在《薤露行》也賦詩評論何進:“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說何進是猴子穿人衣冠,智慧不足還想佔據高位。曹操這樣說也很正常,因為他本身就看不慣何進和二袁兄弟結成的小團體,而且他和何進算是對立派,更兼他自己文韜武略,自然看不上何進這樣因外戚而發跡的暴發戶。

但是《後漢書·何進列傳》的評論卻頗有意味:“竇武、何進借元舅之資,據輔政之權,內倚太后臨朝之威,外迎群英乘風之勢,卒而事敗閹豎,身死功頹,為世所悲,豈智不足而權有餘乎?”

從《後漢書》的語氣來說,雖然也承認何進智謀不足,但說何進和竇武“身死功頹,為世所悲,”而且點出何進“外迎群英乘風之勢”,就是說何進還是懂得收攬天下英雄的,至少當時袁紹、袁術和曹操(至少在表面上)都在何進麾下,而且說何進被殺是讓世人感到悲痛的事情。

綜上所述,何進此人,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客觀地說,何進此人的事迹還是非常有可取之處的,而且,此人的死亡,其實背後隱藏着一個天大的陰謀。

我這樣說是有證據的。

《後漢書·何進列傳》記載:中平元年,黃巾賊張角等起,以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鎮京師。張角別黨馬元義謀起洛陽,進發其奸,以功封慎侯。

可以這麼說,黃巾起義之所以這麼快就被鎮壓下去,是因為叛徒的告密,《後漢書皇甫嵩傳》載“未及作亂,而張角弟胤子濟南唐周上胤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

這兩件事情一聯繫,那事情就非常明了:即張角派弟子唐周到前往洛陽報告朝中的內應——宦官封諝,不料唐周竟徑赴省中告發張角造反之事,內應黃巾黨馬元義等人因此被殺。張角不得已,只好提前舉事。

而當時在洛陽接受馬周告密並負責處理這件事,並誅殺了黃巾軍於洛陽的大帥馬元義,而且最終挫敗了黃巾軍在洛陽起事的陰謀的最高長官,正是何進。

這是以何進以皇舅身份在歷史上的第一次亮相,而且出手不凡,上來就撲滅了黃巾軍在洛陽燒的第一把火,而且直接導致張角提前起義提前敗亡,如此看來,何進對挽救漢朝天下所作的貢獻相當可觀,也算是挽狂瀾於既倒的不世英雄了。

何進本人很了得,他的弟弟何苗,在《三國演義》也是丑角形像,但是在歷史上也有不凡的一筆:

《後漢書·何進列傳》記載:四年,滎陽賊數千人群起,攻燒郡縣,殺中牟縣令,詔使進弟河南尹苗出擊之。苗攻破群賊,平定而還。詔遣使者迎於成皋,拜苗為車騎將軍,封濟陽侯。

以此來看,何進、何苗兄弟兩個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統軍大將!

至於後面的何進和蹇碩不和,並最終殺掉了蹇碩,擁立少帝劉辯,並且成功接管了蹇碩控制的西園八校尉的軍事力量,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說的。

但是從何進和蹇碩的爭鬥可以看出,何進能挫敗蹇碩的宦官勢力,並把權傾一時的大太監蹇碩殺掉,而且接管了西園八校尉,可見何進本人也不是省油的燈,甚至可以說是權謀老手。

但也就是在何進繼續與宦官的鬥爭之中,何進遇到了一個比他更厲害的對手,並最終掉進這個對手為他量身定製的陷阱中,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這個對手,不是來自他視為大患的宦官陣營,而是來自他的身邊,他視為左膀右臂的小弟——袁紹。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最可怕的不是敵人,而是身邊的朋友,這是千古至理,何進也就死在了這背後一槍之上。

這就回到了我們早先提到的問題:召董卓進京這個餿主意到底是誰的主意?何進本人還是袁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5章:何進之死:竟隱藏天大陰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