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海盜

三 海盜

紀朝臣貫之【1】擔任土佐國守五年,任期終了,於當年十二月某日,前往京都述職。國人聞訊,紛紛扶老攜幼來到碼頭,與紀貫之依依惜別,就像父母泣送兒子一般。大家對他戀戀不捨,都說:“從古至今,何曾見過如此賢明的父母官啊!”即使紀貫之已經登船盪波而去,仍有不少百姓攜餚提酒趕來,更有人在岸上懇求紀貫之作歌相贈。

舟船逆風而進,航行甚為吃力,比起平時慢了許多。紀貫之在船上聽到海盜正尾隨追趕的消息,心緒難寧,便於每日早晚兩次向海中揮撒幣帛,祈求海神保佑一路平安。船長安慰說,等到了和泉國便安全了。闔船人眾聽了,紛紛在甲板上跪倒,面朝大海祈願,希望儘快到達和泉國。紀貫之夫婦的幼子在土佐夭亡,心中不勝哀痛,更是無心觀賞沿途的海岸風光,只想着早點到達京都。

過得數日,船長向大家宣佈,已抵達和泉國。船上眾人都長吁了一口氣,個個歡呼雀躍,精神為之一振。

突然,一葉小舟從海面上如箭般飛速划來,離紀貫之搭乘的大船船頭只有一小段距離時,舟苫下站起一條漢子,語氣粗豪,高聲喊道:“在下特來拜會前土佐國守大人。”大船上的人問道:“來者所為何事?”漢子道:“自國守乘船離岸以來,在下便一路追隨,只因風急浪惡,小舟難以靠近大船,所以直到此刻方才追上大人。”大船上眾人聽了,無不驚慌失措,嘩道:“不好啦,這人肯定是海盜!”

紀貫之聞聲從船艙里走出來,問道:“閣下找我有何貴幹?”

“是些私事想要請教。不過隔舟談話不方便,等我過去再說吧!”說完,那個海盜似肋生雙翼一般,縱身一躍,輕輕巧巧就跳到了大船上。紀貫之上下一打量,見他全身毛髮濃密,腰插一柄寬刃劍,目露凶光,顯得十分狠惡。

紀貫之卻鎮定如恆,淡然問道:“閣下長途尾追,究竟意欲何為?”海盜解下腰間佩劍,拋回自己的小舟上,說道:“在下雖身為海盜,卻也知恩怨有主,既與國守大人無冤無仇,絕不會妄加傷害,請大人放心。大人任土佐國守五年,在下本欲登門造訪,不料因筑紫九國與山陽道國守瀆職枉法,便到那裏盤桓了不少時日,直到最近才抽得出閑暇。其實我等海盜都是性情豪爽之人,大人廉政愛民,名聲頗佳;土佐國又地瘠人貧,沒多少油水,所以也懶得前去叨擾。在下曾想去大人在京都的府邸拜訪,無奈京城地方狹窄,人口耳目眾多,只好趁今日海上之便,斗膽懇請大人不吝賜教。您且聽我道來:

“延喜五年【2】,奉天皇敕命,開始編選和歌集,聽說大人系編撰之長。此和歌集題名為《續萬葉集》【3】,僅就字面來看,自然是因襲前人的《萬葉集》而定名,倒也可以理解。倘若窮究‘萬葉集’三字的本意,‘萬’字寓意和歌數目眾多,尚能說得通,但‘葉’字,據後漢劉熙《釋名》一書解釋:‘人聲曰歌,歌,柯也,所歌之言是其質也。以聲吟詠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葉也。’也就是說,歌聲依曲調高低變化,如風吹柯葉,使草木有聲。人們將內心的喜怒哀樂,寄托在歌聲中,所以聽者也會產生同樣的喜怒哀樂之感。因此歌聲有長短緩急、曲調亦有抑揚頓挫之分。可是風動草木枝葉,簌簌有聲,誰聽了都不會牽動情感。故而在下認為以‘柯葉’比擬歌聲,實是無法令人信服。古人受時代限制,當時以‘萬葉’為名,可能僅參考了《釋名》一書,因此流於草率。同在漢代,許慎的《說文》則解釋道:‘歌,詠也’,這一解釋系依據《尚書?舜典》中的‘詩言志,歌詠言’而來。如此解釋,則《萬葉集》當為《萬詠集》,才有道理。由此看來,漢字的解釋,可謂言人人殊,而做學問就更是百家爭鳴了。

“國守大人在《續萬葉集》的序中寫道:‘夫和歌者,托其根於心也,發其花於言之葉也。’這句話,初讀之下,頗感流暢,但細品則有微瑕。例如‘言’、‘語’、‘詞’、‘辭’,一向都讀作‘こと’,而序中的‘言之葉’,卻從未見過。難道是大人按照《釋名》對‘葉’字的解釋,自行想當然耳?此等做法違背了古語本意,於歌於文,皆有害無益。大臣參議等人,對此卻不聞不問,故意長期閉目塞聽。

“大人在序文中又提及:‘和歌有六義。’即使是詩有六義,在唐國都被認為是偽妄之說。若言詩有三義三體,還勉強可行。但和歌體也以數字歸結,未免生拉硬扯,不夠合情合理。須知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也只是大略分類,難以逐一細數,更何況是表達情感的和歌?浜成在《歌經標式》【4】中分和歌為十體,與大人的‘六義’一樣膚淺。國守大人雖然是和歌聖手,但在古語的修為上尚嫌不足,所以進呈給陛下的和歌集,仍有疏漏之處。”

海盜侃侃而談,話鋒一轉,又道:

“本朝《大寶令》【5】,系效仿唐律而定,其中規定:男女無媒苟合,則類同貓犬狎交,必亂人倫。因此立法禁止。然而大人在編撰和歌集時,竟滿紙濫情,不加節制地編入大量誨淫之歌。或鼓吹情侶幽會私奔、或煽惑與有夫之婦偷情、或同情男女灑淚分別,簡直是敗壞世道人心,干犯國家律令。可是編選者不但未予問罪,書中的‘戀歌部’竟多達五卷,實在是近於荒唐了。

“所謂淫穢之事,在上古神話時代,即使兄妹相戀也只被看作平常事,不以其有罪。後來人皇治世,儒教勃興,遂有‘夫婦有別’、‘娶妻不娶同姓’云云。本朝承襲了唐國儒家的倫理觀,於是大內也分建清涼殿、後涼殿,以厚綱常之別。其實唐國在上古之世,男女反而是只能在同姓間交往,後來國勢日張,為開疆拓土、繁殖人口,才鼓勵男女與他姓交往。漸漸地,將‘娶妻不娶同姓’定為律法。

“執筆編撰此歌集者,共四人【6】,皆善於吟詠之輩。然縱覽全書,錯謬頻出,這是為何?蓋因爾等不曉學問之道也!菅公【7】曾為此憂心忡忡,但不幸被貶謫外藩,遂未參與編撰,以致無人糾正爾等的錯謬。此外,為延喜年代歌功頌德,贊其為‘聖代’,也是爾等文人的一派阿諛之言罷了。延喜年間,醍醐天皇不識賢才,罷黜博學之忠臣,又如何稱得上‘聖代’?

“再來說三善清行【8】,此人事君雖盡職敦慎,仕途上卻無出頭之日,僅位列參議式部卿而已。他曾上密折,奏意見十二條,多有可取之處。可惜一味食古不化,便難免摻雜些迂腐愚頑之見。先看第一條,昔年齊明天皇【9】西征時,經過吉備國一個人煙稠密的村子,天皇問村長道:‘村裏面住有多少村民?’村長答道:‘本村人口逐年繁衍增加,今已有數萬之眾,若陛下徵召軍役,立刻便能奉上二萬人。’天皇大悅,勅旨為該村起名‘二萬村’。但是到了延喜年間,物換星移,吉備國守去‘二萬村’卻已無丁可征。滄海桑田、榮枯聚散,本是人間常事。世人熙熙,皆為利趨。動遷搬移,就像蜜蜂換巢一樣,三善清行卻為此徒然自惱,可謂蠢矣。

“接着往下看:學問之事,本由大臣公卿掌管,翰林院學士即使才高八斗也不便過問,此乃唐國慣例。文人學士自孩童時起便埋首書齋,孜孜苦讀,然而他們對於文章真諦,其實並不甚通,只知死記硬背,用於應付考試,以進階仕途。殊不知文人清寒一生,挨餓受凍者不知凡幾。此為教學之弊也。

“最後,再來說說播磨印南野的漁住碼頭。當年高僧行基曾言此地離港口太遠,舟楫停靠不便,所以才建了這個碼頭。但碼頭建好后,屢遭風暴侵襲,最終被徹底毀壞。這是因為碼頭所處的地理位置並不適合營造,強行搭建違反了自然規律,到頭來有害無益。同理,惻隱之心雖人人有之,可是並非都能有利於世事。所以朝廷也就放任不睬。

“以上連篇議論,絕非在下好為人師,發聖人之言。不過區區管見,供大人參考。大人肩負陛下鹽梅之寄【10】,此等有欠周詳的見解,不可說與陛下知悉。

“吾本文士,吟漢詩、作和歌,以讀書屬文聊以自娛。哪知竟有小人嫉恨,趁我酒後出言不慎欲陷害於我。為求自保,我只好浮舟出海,淪為海盜,靠劫掠客商財貨謀生。每日裏酒肉穿腸過,倒也逍遙自在,說不定還能活到一百歲呢,哈哈!我如今雖不是歌人,但大人在和歌上若遇疑問難解,可提出來,大家一起參詳。說了半日,口乾舌燥,拿酒來!”

紀貫之忙命人抱來酒瓮,任其豪飲。海盜酒酣耳熱,大笑道:“木偶【11】大人,今番良唔,甚為盡興,在下就此別過。”說罷縱身躍回小舟,擊打船舷高聲唱道:“平平安安,皆大歡喜。”大船上的船夫也合著拍子,跟着喊道:“開船嘍!開船嘍!”

海盜乘着小舟如飛離去,一眨眼的工夫,已看不到蹤影,只在海面上留下一道波痕。

紀貫之到達京都后不久,收到一封書信,信上沒有具名,只繪着一個海盜的標誌。開信細看,卻是一篇《菅公論》。字跡雖潦草粗獷,卻頗富文采。論曰:

懿哉菅公、生而得人望、死而耀神威,自古惟一人已。曾聞,君子無幸而有不幸,小人有幸而有不幸。如公則,有德而非幸,然亦不幸貶於外藩。其所以不冤者,蓋遇君臣刻賊之天運,而不能致仕以令其終。又罵辱藤菅根,而結其冤;不舉三清公,人以為私。且不納其革命之諫,抑非求之乎。清公之言云:“明季辛酉,運當命革;二月建卯,將動干戈。遭凶沖禍,雖未知誰是,引弩射市,當中薄命。自翰林超升槐位者,吉備公之外,無復與美。伏冀知其止,則足察其榮分。”由是思之,吉公當妖僧立朝之際,持大器而不傾殆、建勃平之勛矣。今也,公以朝之寵遇道之光華,與左相公有郁,終所貶黜。故雖兼幸、亦不免不幸也。然生而得人望、死而耀神威。有德之餘烈,可見赫赫然於萬世矣哉。【12】

文筆不加修飾,一望可知乃海盜手筆。《菅公論》之外,又有附信一封:

吾尚有一事,上回拜訪之際即應奉告,然因前番言事頗多,不暇提及,故今附信告之。大人名諱“貫之”,當據“一以貫之”而來,所以“貫之”應讀作“つらぬき”。“之”為助音,本身無意義。把“之”讀作“ゆき”的例子,雖然在《詩經》三百篇中頻頻出現,但那是對照文意,加以訓讀【13】的。大人以和歌聖手身份,卻不諳漢書,遂有誤讀錯解之謬。父為兒取名,殫精竭慮;大人卻不曉己名讀音,當真有損清譽。勸大人暫莫作歌,窗下挑燈,把漢書熟讀再熟讀才是。另有學者名喚“以貫”,“以貫”二字也讀作“つらぬき”。身為名流,切記切記。

木工頭大人收閱

紀貫之看完附信,默然半晌。後來他將此事告訴一位博學多聞的朋友,才知道那個海盜名叫屋秋津,雖頗有文才,但由於桀驁不馴,遭到流放,一怒之下做了海盜。托賴蒼天庇佑,至今仍縱橫馳騁,未被官府拿獲定罪。

一宵不寢,作成此話。因向日常為人欺,今撰此文以欺人。文鋒似刀,可傷人亦可自傷。然燈下之筆,傷人傷己皆不見血也!

——————————————————————————————————

★註釋:

【1】紀貫之(868?~946?),日本大歌人,平安朝初期和歌聖手,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著有《土佐日記》、《假名序》等,並參與編撰了《古今和歌集》。“朝臣”是對他的尊稱。

【2】“延喜”是日本第60代醍醐天皇的年號。延喜五年,即公元905年。

【3】《續萬葉集》,即《古今和歌集》。

【4】藤原浜成(724~790),奈良時代的貴族、歌人。《歌經標式》是他用漢文所寫的日本第一部和歌理論著作。

【5】《大寶令》:又稱《大寶律令》,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它以中國唐朝的《永徽律》為藍本,於701年制定,包括律六卷,令十一卷。在757年《養老律令》頒行前,一直是國家基本法。

【6】《古今和歌集》的四名編撰者分別是:紀貫之、紀友則、凡河內躬恆、壬生忠岑。

【7】菅公:即菅原道真(845~903),日本平安中期公卿、學者。901年因左大臣藤原時平讒言於天皇,被貶往僻遠之地。

【8】三善清行(847~918),平安時代漢學家,號居逸,世稱善相公。他精通經史子集、善作漢文漢詩,是位知識廣博的大學者。

【9】齊明天皇(594~661):即皇極天皇,日本第35代和第37代天皇,女天皇。第一次在位時間為642年至645年,第二次在位時間為655年至661年。

【10】鹽梅之寄:比喻可託付重任。

【11】紀貫之擔任過木工寮的木工頭,故海盜戲稱他為“木偶”。

【12】《菅公論》原文全部為漢字,語意通順,故全文照錄。

【13】在日語裏,以日語固有的發音來讀出漢字稱為“訓讀”。“訓”有學習之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雨月物語·春雨物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雨月物語·春雨物語
上一章下一章

三 海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