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六章 正午攻勢(三十六)

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六章 正午攻勢(三十六)

對於白千帆來說,姜榆罔的出現完全是一個意外,算是對他來說最大的意想不到,也是最為意外的驚喜。

原本的莽古山防線算是孟養城防禦戰線中最為薄弱的一環,這裏的位置對於孟養城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附近十里錯綜複雜,所以白千帆一開始也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來進行防禦的安排。

在莽古山一帶,至少有四方勢力居於其中,這種情況在根本上也是麓川一帶的歷史過往所造成度的,一定程度上算得上是整個麓川地區的縮影。

最初的莽古山,自然是處於麓川勢力,也就是孟卯國的統治之下,算是孟卯國的傳統勢力範圍,但是隨着孟卯國在最初的擴張受阻,與明軍的戰爭戰敗之後,麓川最早被併入大明的勢力範圍,孟卯國的存在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

這個名字代表着的是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大明在麓川勢力擴張的願望與目的,甚至可以說是計劃,麓川的勢力開始至此迎來最大的衰落,也是阿瓦勢力的再次崛起。

儘管阿瓦王朝因為本身的孱弱,並沒有掌握在這一帶絕對的控制權,但是許多地區卻不再是被麓川所控制的了,即雖然自身的勢力沒有直接的大範圍擴張,卻藉助其他勢力因為接壤大明疆域而遭到直接削弱的機會,極大地進一步摧毀了其他勢力的控制範圍。

對於許多地區,阿瓦王朝雖然也沒有失陷充分地控制,但是這些地區同樣也不再屬於麓川勢力,即孟卯國了,孟卯國對於他們不再有着過去的控制能力,阿瓦王朝對於這些地區則又派出來了自己的人擔任地區的管理者。

這些管理者大多數有着城主和總督的身份,其中與阿瓦王室權力層和利益集團關係緊密者,所控制的地區可以說是阿瓦王朝擴張的核心地區,而一些關係不那麼緊密的人,所掌握的土地就具備一定的獨立性。

但是這裏的獨立性,又帶着一些不可靠,那就是這些頂着阿瓦王朝的城主們,雖然可能對於阿瓦王朝沒有足夠的忠心,但是如果想要在這種地方立足,在周圍大明,麓川,木邦和阿瓦各大勢力的環繞下想要生存下去,還是要選擇依賴一方的威勢,在強大的勢力庇護之下生存。

而這種選擇的最終結果,其實還是跟隨阿瓦王朝是最佳的結果,因為阿瓦王朝畢竟是一個新的法理控制者,而且因為自身的實力和歷史發展沿襲的原因,是一個不穩定,掌控力不夠強的控制者。

在阿瓦王朝的名頭下,他們可以分享阿瓦王朝的利益和權力,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城主掌握獨立的權力,可以獲得的東西是要比跟隨其他的大型勢力要好的。

這裏面像是木邦之類的次一級大型實力首先就是被排除的,與其說木邦這樣的勢力是大勢力,不如說是在大勢力之間的權力真空區中生存的小型勢力的最終發展狀態,這種水平的勢力是沒有能力庇護小勢力的。

除此之外,大明其實也是難以被列入優選的,首先其實他們理論上,或者說名義上就已經是大明的臣子了,這裏畢竟不是歐洲的封建時期,總的來說還是不奉行那套“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奇怪規矩的,他們這些大明周圍勢力理論上都是大明的臣子,要奉大明的皇帝為最高的皇帝。

本來就已經是名義上的大明的臣子了,大明其實也已經給予了這些地區基本的庇護了,具體的形式就是接受這些地區的供奉,然後保障他們的基本存在,實際一點,其實就是獨立權。

作為大明的臣子,大明保證他們不會被其他的勢力所吞併或者侵襲,一旦發生了諸如此類的事情,大明就會出兵進攻敢於這麼做的勢力,進行懲罰和警示,當然同樣地,他們也不能吞併和侵襲其他大明的臣子。

也就是說,大明的庇護,同時也是一種約束,畢竟掌握着龐大疆域和軍事勢力的大明在麓川阿瓦一帶就是超出這些勢力可以想像的規格的存在,全部的麓川阿瓦地區,放到大明的疆域之中,也不過是一個大型地區的程度罷了。

因此,大明可以為這些勢力帶來的,除了保護之外,還有未知的控制能力,而這種控制能力最高能夠有多少,是這些勢力世世代代的統治者所不清楚的,畢竟帝制就是這麼一種威力莫測的東西,所以這些勢力也不會主動尋求大明的進一步保護,因為為了大明的進一步保護,他們所要交出來的權力是未知的。

不過人還是難以在一個大的時間尺度上做出判斷的,許多靠近大明疆域的小型實力,不願意徹底進入大明的統治範圍之下,結果到頭來被其他的大型勢力滅掉,再被大明重回奪回土地時,自己的命已經不再了,還不如早一點歸順大明,至少下場可以好一點。

然後,他們還有一個選擇,即選擇跟隨麓川勢力,但是這其實最多的勢力所不會做出來的選擇,依附麓川,其實就等同於自身的滅亡,因為麓川,也就是孟卯國,是這一帶地區在東吁王朝崛起之前唯一的一個君主制存在,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麓川孟卯國勢力手中,跟隨了孟卯國,他們就真的變成了一個孟卯國君的臣子,只是暫時地甚至連暫時地管理孟卯國的土地的資格都沒有。

孟卯國對此也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麓川勢力甚至連遮掩一下的意思都沒有,直接就是簡單粗暴地對於這些地區採取最暴力的侵略控制,每一次軍事行動都是徹徹底底的洗牌,就算是已經陷入了和大明之間的戰爭,接連損失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沒有試圖獲得其他這些小型勢力的貴族統治者的支持。

這就是一個地區的最高法理統治者的尊嚴與高傲,還有他生於俱來的地位,麓川勢力,孟卯國,就是這一帶絕對的主人,他們不需要,也不允許在他們的勢力範圍內存在不聽話的獨立領主,而這一切,都是他們的祖輩通過強大的能力和戰爭的勝果所換來的,同時,還有不可否認的,後來的歷代麓川之主,孟卯國君們,也都是傑出的戰爭天才,利用麓川一地並不算十分廣闊的資源,一邊抵抗來着中原的大型勢力元和大明的進攻,一邊還能保持對周邊勢力的軍事壓制,歷代人的努力,保證着麓川法理的延續,這種延續,一直持續到了思機發。

思機發的確是終結了明英宗正統年間十年麓川之間,保證了麓川的獨立,又對大明的軍事防務造成了極大負擔,一定程度上拖垮了正統年間的大明邊防,算是導致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因素之一。

但是他同時又是麓川法理的終結者,本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取得了在和大明戰爭中輝煌戰績的他,為何會毀掉了麓川的全部威勢呢?這裏面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麓川之戰嚴格意義上真正的勝利者還是大明,因為麓川丟掉了對自己來說非常重要的麓川祖地,孟卯。

連孟卯都沒了,孟卯國還從何談起,思機發雖然最終實現了憑藉麓川小小一地與強大的大明議和的壯舉,但是他還是輸了。

第二個原因,是他贏得麓川之戰,所憑藉的不完全的是自己的勢力,首先在最初的丟掉孟卯和孟養之時,思機發在思家勢力中的合法性就已經丟失了,麓川思家勢力已經推出來了新的組人來代替他,他就已經變成了孤家寡人了。

他能夠重新奪回孟養,最重要的力量是來自孟養土司底哈勃低的支持,而底哈勃低說到底是阿瓦王朝的孟養昭法,是用中原的說法,底哈勃低算是阿瓦王朝的節度使,就算他並不是阿瓦王朝的忠實臣子,有着相對獨立的地位,但是也絕不是思機發的屬下,奪下孟養城,他也是有自己的圖謀的,而他的力量,也不是思機發的,也就是思機發實際上掌握的力量是不夠的,這個孟卯國君,已經不再如過去的孟卯國君一般強大了。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思機發在他發起的對阿瓦王朝的戰爭中敗得徹徹底底,本人被阿瓦王朝俘虜,最終本人被押送到大明京師處死,可以說是為十年麓川之戰畫上了一個遲來的句點,為死於麓川之戰中的無數軍民做了可能是意義最重要的一次的祭奠。

而這最後一個原因,其實正是和第二個原因聯繫在一起的,這就是思機發藉助阿瓦王朝的孟養土司底哈勃低的力量從大明手中奪回孟養城,保證麓川的獨立,或者說思家對麓川的繼續統治的代價,要以孟卯國君,麓川之主的身份和孟養昭法底哈勃低一起發動對阿瓦王朝的進攻。

他們可能的戰爭目標或許是頗為遠大的,思機發將會從阿瓦王朝手中重新奪回麓川的勢力範圍,重振麓川在中南半島西部的權威,而孟養土司底哈勃低將會從阿瓦王朝的控制中徹底脫離,成為真正的孟養一帶的主人。

表面上兩者各取所需,實際上對於剛剛結束麓川之戰,整個地區已經到了戰爭動員能力的極限的麓川來說,就是一趟尋死之路,思機發也許明白這麼做的後果,也許被麓川之戰的麓川戰士的強大和堅韌所取得的戰果而沖昏了頭腦,又或許是因為作為藉助底哈勃低力量所不得不付出的代價,最終在麓川之戰結束后一年,在底哈勃低去世之後,思機發和底哈勃低的兩個兒子,明烏底,明烏叟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這條路的結果,可以說是大明的臣子緬甸宣慰司幫助大明徹底摧毀了麓川這個攪動一方,製造戰端的混亂之源,但是其實隨着大明在麓川之戰後對於這裏的遠離,也已經無力阻止緬甸宣慰司的滅亡,以及後來所發生的一切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梟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梟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六章 正午攻勢(三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