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一章 正午攻勢(三十一)

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一章 正午攻勢(三十一)

白千帆站在畢露寨的寨牆上,微微眯起眼睛看向遠方,那是北邊的方向,能夠看到在茂密的叢林之後,清澈的粼粼波光,那是茵多基大湖的湖水反射着麓川的六月的上午透亮乾淨的陽光。

茵多基大湖,其實就是後來的緬甸第一大內陸淡水湖茵多基湖,說是後來的緬甸克欽邦的標誌之一也不為過。

它的形狀正像一片美麗的石榴樹樹葉,被散碎的流淌在麓川的山風吹得飄飄搖搖地落到了克欽邦的翡翠色山林之中,而克欽邦在後來其實也是以翡翠而聞名於世。

固然,克欽邦還有其他聞名於世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並不如翡翠詩意,或者說讓人有些難免新生悲哀,為可以有的美麗而默哀。

姜榆罔自然是懂得這種詩意的,也想要找回這種詩意,這也是他對於麓川之戰的願望之一,讓所有的人都得到一個好的結局。

讓麓川重歸大明,讓大明保持住對於麓川阿瓦一帶的控制力,進而保持對於整個中南半島的威懾,不至於因為明宣宗放棄交趾而付出太大的代價。

對於大明來說,這是保住西南遠疆和中南半島,獲得地方穩定,並且進一步得到穩定資源和穩定後方支持的保障。

而對於麓川來說,這也是它維持地方穩定,避免後來不斷的戰火洗禮和分離四散的方法,不至於後來陷入和周邊勢力連綿不絕的戰事,強大勢力的征服,得以保證一個穩定的發展和繁榮,能夠有好好的生活。

麓川之戰的勝利,可以說對於大明和麓川後世幾百年的時間的發展都有着重要的意義,這種繁榮和發展是相互的,都能夠得到一個好的未來。

而如果麓川之戰以思機發的拖延戰略為結尾的話,其實是透支了麓川的未來,換來大明在中南半島勢力的衰敗,對於雙方來講是一個雙輸的結局。

不過這些事情,都是要從幾百年後的視角來看了,甚至少一點都無法做到,必須要完全來到姜榆罔在穿越前的現代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味道,分析到裏面的深意。

現在的麓川一代雄才思機髮根本不會想到,在他的一番戰略操作之後,固然保住了麓川的勢力,但是後來的麓川發展成到了怎麼一種地步。

像姜榆罔這樣的能夠隨意進入後來的孟養各處,已經名為克欽的地方的人,已經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了,而是見過極廣世面的人。

而對於一般的普通人來說,麓川已經不再是一個隨便進入的地方,更不用說是像大明正統年間和之前這樣在整個阿瓦一帶最為繁榮的地方相比。

曾經的麓川,是中南半島西南,阿瓦勢力範圍最為興旺強盛的地區,甚至用阿瓦王朝的勢範圍這個說法評判麓川都是不合理的,因為麓川在和明軍發生戰鬥之前,才是中南半島西南最為強大的勢力。

就算是和明軍進行了持續多年的戰鬥,麓川也保持着和阿瓦王朝相對平等的關係,阿瓦王朝雖然有自己的孟養土司,但是麓川孟養的絕大多數土地還是在麓川的控制之下。

在這個時代如此興盛的麓川,甚至可以算得上一個偉大的文明,但是這個文明最終的結局卻令人唏噓,從某個角度講,不能不說是和這場麓川之戰存在很大的關係。

而這其中,思機發又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是決定性的作用。

姜榆罔時常會想,如果思機發知道自己辛辛苦苦保住的獨立自主的麓川,最終淪落到了這樣一種下場,會是怎樣一種心情呢?

就算是不知道自己和阿瓦王朝發動戰爭的結局,但是知曉最終對麓川一帶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離開了大明庇護之後的麓川,最終無奈被東吁吞併,又在東吁衰落之後走向無盡的混亂,思機發會怎麼樣想呢?

應該是感嘆命運的不公吧,又或是無奈於上蒼開的玩笑,這是一個無解的謎題,對於身在局中的人來說,思機發無路可走。

他不會想到自己從某種程度上贏下來的一場戰爭,居然在最後導致了麓川的真正的淪落。

麓川思家,自發跡起時,就以中南半島西部的霸主自尊,但是這一切的榮耀,最終可以說是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上,都結束于思機發之手。

直接意義上,思機發對阿瓦王朝的戰爭戰敗,打擊了麓川的地位;間接意義上,麓川與大明徹底脫離,再也沒有了大明這個強大中原大國的庇護,自身的實力又不過硬,從此命運走向了一個沒有盡頭的路。

不過這些事情,現在的思機發是不會知道的,明軍的總指揮,靖遠伯王驥也不會知道,他們都是身在山中,不見真形的人,被宏大的時間與歷史軌跡所擺佈。

只有姜榆罔,才能夠憑藉時空上堪稱居高臨下的優勢,跳束縛出來看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這是沒有盡頭的路,有人說,在歷史的軌跡上走一千遍,都會重複相同的結局,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的確沒錯,因為人理論上是沒有答案的,只能在歷史與命運造就的車道上,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地走下去。

但是姜榆罔不同,他是從另一條道路的後方,抄了命運與歷史的道路,走回這個地方的,在此時此刻,他就是這個時空中擁有最強大的判斷力與分析能力的人,是知曉另一條路的人。

而麓川的另一條路,就是由大明贏下這一場戰爭,徹徹底底地獲得勝利,重建大明的麓川宣慰司,重新控制這片土地,只有這樣,所有人才能真正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也許除了思家勢力。

否則,就是所有人真正的失敗,同樣除了思家勢力。除此之外,這場戰爭最終的勝與負實際上是與思機發無關的,儘管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說是直接結束了麓川之戰也不為過。

但是他所享受到的贏得這一切的結果,甚至也可以說是要付出的代價,那就是和阿瓦王朝的孟養昭法,即隸屬於阿瓦王朝,控制孟養東北的孟拱的孟養土司底哈勃低的兒子明烏底,明烏司一起發起發動對阿瓦王朝的戰爭。

從姜榆罔了解和分析來看,思機發參與這場戰爭很可能都並非是主動的,因為剛剛麓川剛剛從和大明的戰爭中回過神來,還沒有進行多久的休養生息,就要立刻進行和中南半島西南在這個時代可能是真正的最強大勢力阿瓦王朝進行戰爭,於情於理都是難以解釋的。

可能的唯一答案就是,這是底哈勃低在麓川之戰中出兵幫助思機發逼迫明軍退兵而付出的代價,即拿自己麓川之主,孟卯國君的名號為賭注和號召,來協助阿瓦王朝的孟養土司勢力發動對阿瓦王朝的叛亂。

思機發的下場自然是悲慘的,他在戰敗后被阿瓦王朝生擒,然後被押送到大明京師處死,這樣說來,思機發也不能算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畢竟可以算是拿自己剩下來的生命換來的勝利,到頭來不過是為孟養思家勢力做了嫁衣。

但孟養思家勢力在思機發死後,也再也沒有崛起的實力了,客觀角度上講,大明雖然撤軍,但是還是控制了麓川的祖地孟卯,以及蠻莫,南甸等地,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麓川的勢力發展。

另外在阿瓦王朝一邊,因為在對阿瓦王朝的戰爭中失敗,麓川也不復原本在這一帶地區的權勢,可以說是除了在孟養到江頭城一帶的控制力,其他地方的權威盡失,再也不是過去的孟養了。

麓川之戰後的孟養,徹底告別了曾經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的孟卯國時代,接下來的麓川,進入到了麓川孟養時代,雖然說也不算是和其他周邊小勢力一樣服從於阿瓦王朝,但是相比之前的孟卯國時代來說,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

而大明一方,雖然說也是成功阻止了麓川的擴張,沉重打擊了麓川的勢力,但是自己也以此為節點,開始逐步喪失在中南半島西南的控制力量。

又因為在之前的明宣宗時代,大明就放棄了交趾的勢力,加上麓川之戰沒能夠徹底征服麓川,大明在中南半島,或者說東南亞的勢力只剩下木邦一帶並不繁榮和強大的地區,而更南方的像是大城和太古喇一帶,則是完全失去控制。

至此,大明在向南方向的勢力擴張被完全中斷,而不巧的是,之後緊接着發生的土木堡之變也一定程度上宣告着大明在北方的勢力擴張的停滯甚至中止。

後來,又因為在東南沿海方向的管理不力,飽受倭寇海盜侵襲的大明,也基本斷絕東南方向的海上擴張。

這些事情,都像是蒼天的巨斧一樣一斧一斧砍在了大明的氣脈國運之上,徹底中斷了這個國家隨着人類文明發展勢頭一起四面擴張,走向遠方,走向大海的道路。依靠之前千年積澱下來的老本,只是保證大明沒有落後於世界而已,曾經的領先地位已經不復存在。

而之後的清朝,則是堪稱人類文明歷史上一次巨型社會實驗,屬於華夏的中世紀,從1644年多爾袞入主中原,到一八四零年戰爭,華夏大地之上的生產力科技水平沒有前進過半步,徹底落後於世界的前進車輪。

姜榆罔究其根本,追求原因,他還是最願意把罪過放在明宣宗身上,這位曾經跟隨明成祖朱棣遠征大漠的皇帝,一方面過晚地有自己的繼承人,沒能夠像自己的父輩培養自己一樣培養自己的後代。

另一方面,則是作為一個同樣有能力戎馬作戰的皇帝,卻放棄了大明的在外利益,全面緊縮保守的戰略,可以說是葬送了大明的未來,早早的挖好了這個帝國的墳墓。

他固然可以修養生息,可以不再對外征戰,但是和平和發展,不能以放棄自己的利益為代價,如果說為了和平與發展可以放棄自己的利益,那可以放棄的東西就太多了。

這片土地不是沒有過軟弱的時刻,但是朱瞻基是舉起手中的帝國之劍親手斬斷巨龍之脊,這說到底就是在飲鴆止渴,在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放棄所有的未來,為了螢火之光,讓大地永遠地墜入無邊的黑暗。

就算是戰敗被俘,然後苟且地活下去,狼狽地逃回來,也遠勝過不戰而退。

不知道此後兩百年間,大明的士兵在外征戰,孤立無援時,是否會想起兩百年前,明宣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梟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梟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一章 正午攻勢(三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