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章 正午攻勢(三十)

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章 正午攻勢(三十)

所以現在的姜榆罔,是以近乎於代理孟養守備的身份,來接管整個孟養城的防務。

承原本的大明孟養守備白千帆的威勢與對於孟養城中其他守軍的掌控權,姜榆罔還是從祁宏手中掌握了孟養城的所有民夫的指揮權,當然了,這些民夫本身不歸平夷衛指揮使祁宏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儘管祁宏的官位和地位更高,但是姜榆罔還是借勢控制下來了所有的民夫,這些隊伍,在其他人看來可能是一份有些燙手的山芋,算是有利有弊的,利處是兩千多戰士的人力,缺點則是這些戰士的資質並不太夠,或者說有可能反而在管理和戰術執行上出問題。

但是姜榆罔還是接管了下來,並且帶來了莽古堡的人手幫忙管理,主要是來自秘理院和神狩院的人員,這些人與其說是軍官,可能更接近情報事務人員,就算是神狩院的,培訓方向比較接近於參謀的人,其實最終也是接近於文職人員的,而非是第一線的軍事指揮。

因此,姜榆罔最終選擇的,讓這些莽古堡人員的管理方向,也是接近於秘書式的管理協助,協助所有民夫的軍事組織工作。

最終,對於孟養城中的這兩千民夫,姜榆罔將他們仿照莽古堡明軍的模式,按一個營六百人的模式組織成了三個營,其中第一營是選擇的其中的無論軍事素質還是身體素質都是最好的人,組成了最精銳的隊伍。

雖然說是最精銳,但是以姜榆罔的判斷來看,也就是勉強有能力參加戰鬥的程度,這些士兵,嚴格來說是民夫,還是普遍接受過基本的長刀和長槍等冷的兵器的使用訓練的,但是戰鬥經驗幾乎為零,自從隨着大軍一路進入麓川之後,這些士兵就駐紮在孟養城中,沒有接收到過多少戰術的訓練,除此之外,甚至連行軍和接班的戰術訓練都很少。

畢竟孟養城雖然並不小,但是也沒有足夠的讓部隊能夠保證充足訓練的空間,而民夫最重要的任務還並不是準備訓練,而是準備實際的各種物資運輸工作,能夠用於訓練的時間和空間條件都並不具備。

而真正有參與到訓練的部隊,還是各位軍官實際率領的軍隊,無論是實際的大小戰鬥,還是在各處的駐地的訓練,所培養出來的戰術水平,都不是民夫的訓練狀態可以與之相比的。

所以就算是最精銳的這一支部隊,姜榆罔也沒有打算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戰鬥中,而是作為孟養城無法有效守衛的準備情況。

當城牆無法有效抵禦麓川軍的攻勢時,姜榆罔準備好的計劃是調集自己訓練的重甲騎兵部隊,出城拖住麓川軍,然後配合其他守城隊伍擊潰麓川軍的攻勢。

如果要實現這一計劃,就必須要打開城門,從城門衝出來對麓川軍發起攻勢,這一點需要的條件其實是要一定程度上的其他軍隊的掩護支援,有效的來保護住城門附近,不至於被麓川軍沖入城中,起到保護的作用。

姜榆罔手下的少數莽古堡軍隊自然不會負責這麼低層次的掩護戰鬥,以人力和低層次的戰鬥質量,依靠比較初步的戰術火力來完成守衛城門的任務,而這件事就要交給民夫,或者是新組織起來的孟養城第三團來完成。

對於這些民夫,姜榆罔還是有一些其他的心思的,對於像他這種沒有任何背景的人來說,無論什麼資源都是十分缺乏的,民夫雖然是質量十分低下的戰士,但是相比完完全全的傳統古代農業社會的農民來說,還是具備相當的戰場經驗和戰鬥起來無論是從心態還是實力素質上的優勢。

這種情況下,相比從普通人中獲取新的士兵,這些民夫還是具備足夠的優勢的,現在的姜榆罔算是有着莽古堡的發展基本盤,但是人力還是十分缺乏的,如果能夠得到這些民夫作為補充,將會是非常大的助力。

到目前為止,姜榆罔的莽古堡中所有的部隊不過一千兩百多人,雖說總的各院事務人員中,有戰鬥人員資質的也有大概三百人,但是總共加起來不過一千五百多人。

另一方面,姜榆罔從民夫中發現的具備足夠資質的人,說白了就是身體健康,具備基本活動能力的人有一千兩百多人,這些人因為之前負責有民夫的物資運輸的任務,不能分出來參加到部隊之中,但是在孟養城之戰後,這種局面很可能會發生一定程度上的改變,只要明軍能夠在孟養城戰鬥中取勝,就可以有效地減輕在孟養城防務上的負擔,從而留出來更多的人來負責其他方面的事務,這些民夫,就有機會進入到正式的明軍隊伍之中。

這時候,如果姜榆罔能夠繼續保住這些民夫,就能夠有效留下差不多一千兩百人以上的隊伍,實現隊伍人數的翻倍,如果還能繼續保有莽古堡的情況的話,莽古堡的軍隊人數將接近三千人,非常接近衛所理論上的滿編人數五千四百人。

到了明英宗正統年間,衛所的人數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流失了,大多數衛所都不存在能夠繼續保持滿編的情況,三千人的狀態,其實已經算得上是一線衛所的水平了,而如果更進一步,像是姜榆罔這樣全部有着戰鬥經驗的麾下士兵,則是絕對的勢力最為頂級的衛所了。

如果能夠一直保持這種狀態,姜榆罔就有機會滿足建立一個衛所的所有基礎條件,人力條件,三千戰兵,另一方面是地理條件,莽古堡的基礎建設,最終差的只是一步,那就是衛所的許可名號,和相應的指揮使的位置。

只要有了這三點,姜榆罔就能夠在麓川真正的立足,實現自己在大明的真正破局。

所以姜榆罔把這些民夫編成莽古堡的編製,也是為了後面的更大的野心。除了最精銳的,有經受過基本訓練,具備一定戰術技能的民夫所組成的孟養城第三團意外,還有身體素質合格的民夫所組成的孟養城第四團。

這些第四團的民夫,和第三團的區別就在於這些人完全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不會使用最簡單的武器,或者說沒有任何戰鬥經驗的人,但是基本的身體條件還是具備的,可以被吸納到未來的莽古堡中,這些人總結起來還是大約六百人。

其實如果放低條件,只是需要一定的年齡條件,和基本的健康素質就可以加入隊伍的話,姜榆罔還能召集到更多的人,但是姜榆罔也不是單純需要更多的士兵的。

首先,士兵並不是越多越好,畢竟無論人多的力量再打,可以支撐各種戰術之類的優勢,都是無法改變過的人數所帶來的管理負擔的,過多的人數,超過了管理能力,會帶來管理混亂等各方面的問題,同時戰鬥力也無法得到實質的加強。

其次,大量的士兵,也會超出姜榆罔的莽古堡的供養能力,雖然麓川一帶的資源頗為豐富,不至於在糧食供養方面存在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吃不飽飯,但是還是有許多其他的問題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待遇問題,他的莽古堡要收攏人心,建立起來最基本的組織,走向發展壯大,而不是像其他的大明衛所一樣保持在基本的維持線上一直存在下去,到最後慢慢人員流失,迎來徹底的衰敗,就需要保證莽古堡中的人能夠有好的待遇,有在生活方面的樸素的吸引力。

他作為一個來自幾百年之後的人,雖然沒有打算在大明完全重建後來的工業體系,但是一定的工業化還是他所需要的,這裏工業化,就是一種純粹需求上的工業化。

不是完全的各種體系上完整的工業化,下到基礎理論研究,上到各個方面的覆蓋應用,而是只是抽取實際應用需要的方面進行工業化。

比如在娛樂上的,姜榆罔有目的重建出來收音機和電台程度的娛樂,甚至是基本的電影工業,但是沒有打算去廣泛地製造像是電視一樣的大鐘娛樂;又比如姜榆罔想要的後來的兵器發展,發展出來坦克的使用,但是並不打算完全的裝甲車的列裝。

最後還有交通工具方面,姜榆罔並不打算髮展出來以是有為供應的交通工具體系,而是使用基本的蒸汽機作為驅動的交通工具體系,即只是要求基本的效果提升,但是不是整體的技術進步從而實現整體的革新。

他想要帶來不同,實現時代的進步,但是這種進步需要在有限的範圍內,而不是擴大到整體的進步,只是把技術和技術帶來的優勢完全掌握在姜榆罔自己手中。

這些東西是姜榆罔想要構成的內核,就是技術的先進優勢,從而吸引和操控自己手下的勢力,並能夠對抗對方的能力核心。

所以他的目的是時刻保證莽古堡的先進性,這種先進性的基礎是所有成員或者住民的生活基礎,如果生活基礎都得不到保證,或者說不具備優越性,那麼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吸引力與向心力的。

所以他一方面缺人,另一方面也不是完全無腦地吸引人力,這些是他所具備的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他需要一定的人力,但是他沒有足夠的基礎背景來保證大量人力加入后的待遇與發展,所以只能有限的吸納和收斂有限的人力。

這就是他為什麼只需要少數的民夫來充實隊伍的緣故。如果這些民夫願意留下來,作為莽古堡的住民而加入莽古堡的話,他當然是需要大量的民夫,是多多益善的,但是這些民夫是不太會願意跟隨姜榆罔留下來的,就算有人願意留下來,也會是其中的少數,結果就是姜榆罔的決定,只需要少數的民夫作為莽古堡隊伍的一部分,因為他能夠充分保證這些人的待遇。

其他的他不能保證待遇的人,他就只能選擇放棄,給這些人一個自由選擇的餘地,而不是完全由自己來主動拉攏。

最後的那些,不太符合姜榆罔需求的人,就是最後的孟養城第四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梟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梟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章 正午攻勢(三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