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當面受教

第99章 當面受教

談及中美CUSPEA物理人才合作,原本只是李正道教授回國講課目睹國內物理人才青黃不接現狀,故而發起為期5年時間替中國培養未來高端科研人才的項目,按計劃在1985年結束。

但作為中美之間高等教育交流的一大重要通道,雙方都發現這個合作項目運作效果很不錯,於是又決定續簽了4年合作協議,但每年派遣人數從100多人減少到75人左右。

要知道赴美留學需要獎學金才得以讓中國學生成行,因為大家都太窮了無法負擔以美金計算的高昂留學費用。初步估計學費和生活費加在一塊至少要1萬美金一年,對吃大鍋飯習慣共同貧窮的中國家庭來說屬於天文數字。

因此中美CUSPEA項目,基本上都依靠李正道教授的個人威望來募集數百萬資金資助這批留學生,因此考慮實際情況縮減了第二期合作項目的人數。

要知道對中國普通大學生來說,中美CUSPEA項目相當於出國留學的捷徑,不但可以獲得全額獎學金還能免試進入美國名校就讀,可謂是一條康庄大道。

這裏說的免試,是說在中國經過了CUSPEA考試得以直接入學,就不用再在美國進行托福和GRE考試。

因此,CUSPEA考試某種程度來說是一項福利,並不是隨便一個學生都可以報名參考,而需要學校推薦才能有資格進入考場。

CUSPEA考試相當於美國大學物理系的資格考,一般都是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在學習了一兩年時間後接受的學業資格評測考試。只有通過了資格考,導師評審組認為你言之有物,才有資格申請博士學位。

CUSPEA考試來到中國實現了一定本土化,但卻要求是大三、大四的中國本科生面對美國博士生資格考試,某種程度上講屬於超前選拔。

每年大概有7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物理尖子生獲得本校推薦拿到考試資格,而錄取人數卻保持在100人左右。

優中選優,競爭程度比高考更加殘酷,能拿到赴美機票的人無一不是華夏大地上的龍鳳精英。

得知了中美CUSPEA合作項目續簽的好消息,周逸鬆了一口氣,他可是一直將其作為奮鬥的目標。

不過還有另一個好消息傳來,就是國家取消了“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中國向外派留學生的大門完全打開,“出國熱”在全國迅速升溫。

在1985年之前,中國對外派遣留學生基本都是公費名義,每年人數控制在5000人左右,競爭超級激烈,學完后都要按要求回國。

私人想要自費出國留學,基本上可以說是難以上青天。

伴隨國門打開,探親、留學等國際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尤其是億萬中國人民知曉了國外花花世界的美好,出國交流的呼聲在民間愈發強烈,終於在1985年放開了自費留學的限制,允許中國學生奔赴國外求學。

只要能拿到國外學校的獎學金,那麼個人自費留學也是一條康庄大道,這成為許多成績優異大學生的首選。

1985年的中國,職工月收入在60到80元之間,年收入維持在1000元出頭。而大洋彼岸的美利堅社會,月工資中位數收入在1800元美金,普通職工年收入為25000美金,像醫生、律師這樣的高端人士年收入可以突破10萬美金。

按照此時官方匯率1比3計算,一年美國普通工人收入相當於75000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工人75年的工資總和。

當然這只是一種數字簡單對比,並不能反映實際購買能力,但也足以讓中國國民對國外世界生出自然而然的嚮往之心。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投親靠友、出國留學、偷渡打黑工等熱潮興起,“出國”兩個字對許多中國人來說相當於去了天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猶如盛世大唐引領東亞文明風潮引來諸多周邊國家紛紛派來遣唐使,現在中國人嚮往西方發達國家也無可厚非。

周逸自信,若是中美CUSPEA項目不能上船,那麼他選擇自費留學途徑拿到獎學金應該不成問題。

人有高矮貧富之分,大學環境同樣也有好壞差別。

像復旦大學這樣身處滬江大城市的重點大學,跟內地普通大學相比,無論是在師資力量,還是辦學環境上都要高出一頭。

“小周班長,咱們要不要準備什麼節目來歡迎貴賓啊?”

繼“小周老師“之後,官復原職當上少年班1班班長的周逸,在班上同學們的擁護下,又多了“小周班長”的昵稱。

梁見章是最高興看到周逸重返班級的人,這位曾一起在計算機編程大賽同場競技的同學,對小周班長是發自真心的敬佩。

年輕人恃才傲物,自恃清高,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見過真正厲害的牛人。

而周逸就是活生生在一大群優等生之中脫穎而出的天才,因此梁見章甘拜下風,打從心底認了這位大哥。

“輔導員老師說不用刻意安排什麼儀式活動,對方什麼大場面沒有見過,只要真誠簡單接待即可。

哦,老師說讓我準備三個問題,到時有機會的話讓我代表大家提問。”

能讓周逸一行人緊張的大人物,當然是大有來頭。

全球首位諾貝爾獎華人獲得獎,跟李正道教授齊名的楊真寧教授,即將應邀到訪復旦大學,並且要跟學校首屆少年班的同學座談。

若是在內地大學,學生們根本沒有機會得以親身跟享譽全球的頂級物理學家現場交流,可在復旦這樣的機會相比較而言很是常見。

說起來,周逸跟楊真寧教授還有一段淵源。

當年正是楊真寧目睹美國計算機科學的迅速發展,在回國時跟中國高層建議大力發展計算機,這才讓周逸等一大批青少年得以有機會在國內接觸到計算機。

兩天後,周逸終於親眼見到了在國際物理學界成就足以躋身前十的楊真寧教授。

對方雖然已經年逾六旬,但依舊精神抖擻,一雙眼睛炯炯有神,氣場上完全壓倒了身邊眾人。

想一想也是,能在歐美主導的物理學界研討會之中,當仁不讓坐在中間位置,足以證明了他的江湖地位。

楊真寧先向復旦少年班的一百來名同學做了當今世界物理前沿研究的報告,緊接着分享了他個人年少求學的經歷,勉勵在座各人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好好學習。

“年輕人有想法,不迷信權威,敢闖敢做,因此三十五歲前是做研究的黃金時間,要出重大成果都是在此階段。

我跟國外同行私下聊天時,曾得出一個不那麼準確的結論。就是一個研究員三十五歲還沒有成果問世,那就建議他儘早改行。大器晚成適合在其他行業,但在科研領域卻不是真理。

因此,少年班的你們領先其他同齡人半個身位,下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或許就在你們中間。”

跟李正道教授一樣,名滿天下的楊真寧教授同樣很關心中國下一代科研人才的培養,要不然他也不會應邀萬里之遙回國講課交流。

也許楊真寧只是講座之中的一句調侃,但35歲出成果的緊箍咒卻牢牢被周逸記在了心底。

作為少年班之中最為知名的學生,周逸順理成章獲得了第一位向楊真寧教授提問的機會。

“我認得你,你就是鼎鼎有名的小天才周逸。聽說你計算機不錯,而且數學也很好。

中國的未來,還是得靠你們這些厲害的年輕人。”

還未等周逸開口,楊真寧就主動笑着談道。

人怕出名豬怕壯,但人若出名同樣會帶來不少好處。

“謝謝楊教授的誇獎!

我想替我們班上同學提問,到底大學應該如何選擇專業。因為我們很快就要進入大二,面臨著挑選專業的難題。”

能在大庭廣眾下,得到享譽海內外的學術權威當面誇獎,周逸心裏不由自主湧現自豪感。

不過他心知,跟楊真寧這樣的華人之光相比,自己就是米粒跟皎月的巨大差距。

因此,周逸將跟班上同學討論好的題目拋了出來。

“這個問題問得好。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的說法,足以證明挑選行業對人的一生來說至關重要。

許多年輕人都說,楊教授,我也希望能像你一樣在理論物理領域做出貢獻,創立新的公式和學說。

我的回答是——不!

某一門學科新興起時,可供研究的課題很多,遍地都是黃金。但伴隨時間的發展,許多課題都被人佔去,可供後人切入的機會越來越少。

理論物理已經被我們這些前人摸索得差不多,來到了一個瓶頸階段,我個人估計未來二三十年都不會有大的突破。

因此,我不建議大家在理論物理上做無用功。

反倒是應用物理領域,幅員遼闊,大有可為。新的實驗辦法、新的材料、新的儀器的研究在未來二三十年時間,應該會有許多物理諾貝爾獎得主從此誕生。

所以,在座的同學今後要對物理學感興趣,那麼我個人強烈建議你們選擇應用物理的道路。”

其他人說這樣的話,估計會被人嗤之以鼻。但換到物理巨擘楊真寧身上,就具有普遍的參考意義。

“至於大家關心的大學挑選專業,我的觀點是由大到小。

大的就是要着眼未來,從國家和社會出發,尋找接下來二三十年時間有強烈需求的學科。像能源、通訊等學科就是社會需求的重點領域,接下來肯定會有大發展。

小的話就是個人的興趣和才能。一個感興趣的東西,才能讓你樂此不疲地對其研究。要知道搞科研可是非常艱苦的事業,要耐得住寂寞還得承受此起彼伏的打擊。

沒有這份興趣,也不會有堅持下來的動力。

另外就是正確認識自己,結合自己的才能來選擇專業。如果你的數學很差,那麼選擇計算機的話就容易自找苦吃。

……”

周逸能跟楊真寧這樣的大家,面對面交流,可謂是他一生的寶貴財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國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國芯
上一章下一章

第99章 當面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