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傳書

黃石傳書

在六國舊民的眼中,張良是天地英雄。以黃老智者的黃石公看,英雄張良,宛若璞玉尚需雕琢。

話說張良在下邳隱居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有一天,張良獨自一人在城中漫遊,經過流經下邳城的沂水橋頭時,迎面走來一位身着布衣的老者。

老者走到張良的近處,一不小心,鞋子掉到了橋下。老者回頭看着張良說:“小子,到下面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張良是六國貴胄後裔,堂堂刺殺皇帝的刺客,雖說是亡命在逃,也是年輕氣盛、英雄一方的人物。聽了老者的話,張良不禁愕然怒起,恨不得一拳打將過去。只是看在對方年老的份上,強忍下來,下得橋去,將鞋拾取上來。老者毫無感謝之意,伸出腳來吩咐張良道:“給我穿上。”

張良心裏更加憤怒了,但是都既然已經把他鞋子撿上來了,那就穿上吧,於是跪下身來,為老者將鞋穿上。老者坦然讓張良為自己穿上鞋后,站起身來,微笑而去,沒有留下一句話。張良大吃一驚,目送老者遠去。老者走出有五百來步遠,轉身又走了回來,指着張良說道:“你小子還算是個識相的。五天以後的平明時分(天亮時),在這裏等我。”

此時的張良,知道老者不是一般的人,於是跪下來恭敬地施禮答道:“小子明白,謹遵吩咐!”

五天以後的平明,張良如約前往,不料老者已經等在沂水橋頭。老者怒斥張良說:“與老人有約,反而後到,成何道理?”說完轉身離去,只丟下一句話:“五天以後早早來。”

五天以後,張良早了一個時辰,雞鳴時分就趕到橋頭,老者又已經先到了,再次怒斥張良說:“為何還是晚到?五天後再來。”

這樣又過了五天。這次張良不敢有稍許怠慢,未到半夜就出發前往橋頭等待。不久,老者也來了。老者見了張良,高興地說:“這回就對了。”從懷中取出一個絲綢包袱遞給張良說:“這裏有帛書一部,讀通了可以成為輔佐王者的師傅。十年以後興事發跡,十三年後來濟北相見,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話剛一說完,老者轉身離去,再沒有話,也從此不再出現。天亮以後,張良打開包袱,裏面是一部用墨寫在絲綢上的兵書,篇題是《太公兵法》。太公者,周文王、周武王的軍政導師姜子牙也。姜子牙善於兵法謀略,輔佐文王行政強兵,輔佐武王滅殷興周,被尊稱為姜太公,封地就在領有濟北的齊國。《太公兵法》,據說是姜太公的著作,是他一生政治軍事經驗的總結。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贈書教導張良的這位老者,後來被稱為黃石公。黃石公的得名,源於他留給張良的那句話,“十三年後來濟北相見,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據說,十三年後,張良跟隨劉邦經過濟北郡,果然在谷城縣境內的谷城山下見到了一塊黃色的石頭,張良大為感銘,取下石頭寶貴珍藏,奉時祭祀。張良死的時候,將這塊石頭放在自己的棺槨中一同埋葬,囑咐後人,掃墓祭祀的時候,一定要供奉黃石,如同自己生前。

黃石公與張良的故事,是司馬遷採訪收集的傳說。司馬遷不是迷信鬼神的人,但他以為人世間的怪異神奇是有的。張良本身就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早年刺殺秦始皇,後來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晚年超脫人世辟穀求仙,一生不同凡響,為人行事,宛若有仙人指引。司馬遷以為,張良見黃石公的事,怪異是怪異,也在人間的情理變異之中,所以特別詳細地記錄下來。

歷史不僅是往事的記錄,也是對於往事的解讀。作為一種歷史學的解讀,張良是信奉黃老道家的人,黃老道家是假託黃帝和老子為始祖的新道家學派。假託黃石現身的老者,大概是戰國末年黃老道家的一位智慧的傳人。黃石公當是齊國濟北谷城人,齊亡以後,避難遷居下邳,雖說是隱居,卻密切關注天下形勢。張良來到下邳,他的身世來由、一舉一動,都在黃石公的眼目中。

張良是韓國貴胄後裔,韓滅以後,他主謀刺殺秦始皇,驚天動地。在黃石公看來,張良刺殺秦始皇,不過是恩怨發於個人的匹夫之勇,而為祖國復仇的大業,其根本在於推翻暴秦,恢復故國。行事偏離根本,逞意氣於一搏,正是年輕氣盛、少年方剛的血氣。若要成就大事,尚需要加以打造磨練。就性情而言,強權暴政之下,首先要能夠韜晦隱忍,等待時機;就行事而言,復國滅秦,一定是有組織的軍政大事,需要相當的智慧謀略,兵法政略的學習正是眼下的要事。黃石公自感年事已高,有意將自己密藏多年的兵書託付於張良。他用忍耐試探,一而再再而三地委屈張良,良苦用心,意在磨練英才。

黃石公交付給張良的《太公兵法》,就是假託姜太公名義的古代兵書系列,至今流傳於世的,有《黃石公三略》、《陰符經》和《六韜》。我通讀三部太公書,感嘆有加,張良後來輔佐劉邦平定天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的智慧謀略,正是淵源於《太公兵法》。據說張良修得《太公兵法》以後,說與別人聽,都沒有反應,說與劉邦聽,劉邦馬上覺得好,當即一一實行。由不得張良感慨:“沛公殆天授。”從此不願意離去。天授天授,上天所授與也。張良的聰明智慧,是上天所授;劉邦的英斷決行,也是上天所授。上天又假手黃石公和《太公兵法》將二人連接在一起,打造出君主和帝師、主帥和謀臣的天作之合。

劉邦集團“共天下”的理念,是由張良提出來的。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決戰陔下,張良正式向劉邦提出,只有君主能夠與諸侯臣下“共天下”,才能上下內外協力,擊敗項羽,取得勝利。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與各國約定共同分配天下權益,終於集結諸侯國聯軍,一舉擊敗項羽。

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劉邦。劉邦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劉邦獻策,劉邦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張良就跟隨了劉邦,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劉邦到了薛地,會見項梁。項梁擁立了楚懷王。張良於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後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

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游兵於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這一年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誰先入關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劉邦率兵攻佔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南陽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陽)固守。

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張良認為不妥,勸道:“您雖然急於進關,但這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着險要的地勢。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那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後,就很危險了。”

劉邦採納了他的建議,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曉時分,劉邦的軍隊已把宛城重重圍住。接着,劉邦又採納了陳恢的意見,以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解除了劉邦西進的後顧之憂,劉邦兵威大振,南陽郡的其它城池見太守已降,紛紛起而效之,望風而降。

同年十二月,劉邦率軍抵達蟯關(今陝西蘭陽東南)。蟯關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咸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咸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餘眾,強行攻取。

張良勸諫道:“目前秦守關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劉邦惟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張良向劉邦獻了一個智取的妙計。他說:“我聽說蟯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只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隊,預備五萬人的糧餉,並在四周山間上增設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劉邦依計而行,蟯關守將果然獻關投降,並表示願意和劉邦聯合進攻咸陽。劉邦大喜,張良卻認為不可。他冷靜地分析道:“這隻不過是蟯關的守將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於是,劉邦率兵向蟯關突然發起攻擊,結果秦軍大敗,棄關退守藍田(今陝西藍田縣西)。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蟯關,穿越蕢山,大敗秦軍於藍田。然後,大軍繼續西進,於公元前206年元月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二十五里)。

公元前205年,正當項羽與齊、趙激戰時,劉邦率兵出關向中原進軍。漢軍聲勢浩大,共五十六萬人,東向伐楚,次年四月,攻下了彭城。

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僅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眼見義軍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只好似繩系頸,乘素車白馬,捧着御璽符節,開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內的大秦帝國滅亡了。

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入關中,迫使子嬰投降,歷時僅一年,由於他採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終於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當初,項羽和宋義向北去救趙,等到項羽殺了宋義,代替他做了上將軍,各路將領如黥布等都歸屬了項羽;打敗了秦將王離的軍隊,降服了章邯,諸侯都歸附了項羽。趙高殺了秦二世之後,派人來求見,想和劉邦定約在關中分地稱王。

沛公以為其中有詐,就用了張良的計策,派酈生、陸賈去遊說秦將,並用財利進行引誘,乘此機會前去偷襲武關,攻了下來。又在藍田南面與秦軍交戰。增設疑兵旗幟,命令全軍,所過之處,不得擄掠,秦地的人都很高興,秦軍瓦解,因此大敗秦軍。接着在藍田的北面與秦軍交戰,又大敗秦軍。於是乘勝勇戰,終於徹底打敗了秦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上一章下一章

黃石傳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