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錦樣年華水自流
心靈,童年,
必須讀懂這些看不見的東西。
一個人的童年如何來決定人的一生?
童年的欠缺和遭遇是人一生中留下的伏筆。
天資聰穎的容若有一個聰明能幹的相國父親,
又非常幸運地擁有康熙皇帝這個精神上的成長夥伴,
暗地裏以天子為榜樣,
無疑更有成長動力。
一
納蘭容若的童年,記載的資料不多。那應該是一個很特別的童年,因為他的表哥是歷史上的康熙皇帝。
如果你覺得童年非常美好,那也許只是一種錯覺;如果你覺得它充滿苦難,讓你不堪回首,這又極可能說明你的認識稍嫌偏頗。
曾經一度,我質疑人們對於童年歲月清一色的緬懷和讚美。
通常人們傾向於認為童年無憂無慮,不知煩惱為何物。那時候天空很藍,雲朵被襯得格外潔白,彩虹也經常出現;那時候日子很慢,慢得讓人不需要尋找方向。走過一段成長的歲月,磕磕碰碰遍體鱗傷,此後偶一回望,發現逝去的孩提時代,似乎美好得鑲着燦爛的金邊。
可是,童年真有記憶中的那麼好嗎?人們是不是進行了選擇性遺忘?只記住了快樂的時光,比如逢年過節的愉快、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喜悅,卻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了許多令人傷感的情節,比如被大孩子欺負,比如因凡事只能服從長輩決定,沒有資格自主而產生的挫折感。
也有人記憶中的童年充滿苦難,假如他因此心生怨恨,那麼他也許沒有意識到,苦難的童年有時候是一份別樣的生命禮物。看看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吧,他們大多有一個特別苦難的童年。
總之,童年是生命之樹的嫩芽,如果有充足的底肥,愛也好,磨難也好,生命之樹將茁壯成長;如果缺乏重要的促生長因素,愛也好,尊重也好,生命之樹都將會枯萎憔悴。
對於每個人而言,出生無法選擇,童年也無法選擇。
納蘭容若如此多愁、多病、多情的一生,他覺得快樂是一件無比奢侈的事情,無論是懵懂、不諳世事的童年,還是漸漸曉事的少年,快樂的時光似乎總是太短,而憂傷卻那麼漫長。
只不過,在外人看來,他的童年是沒有太多憂慮的。
也許容若自己都不知道,他這一生所有的情愁與憂煩,恰恰來自這看似美好的總角年華。
1655年1月19日,按農曆算應該是1654年(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儘管北京城天寒地凍,鑾儀衛雲麾使納蘭明珠家裏卻是一派喜氣。
鑾儀衛雲麾使是清初正四品在京武官職位,這一年明珠二十歲。
初為人父,喜得貴子,這樣的人生大喜時刻無須多說。看着懷裏抱着粉雕玉琢的新生兒,明珠喜上眉梢,這是納蘭家族的又一代血脈。
納蘭原是金代貴族姓氏,在漢語中是“太陽”的意思。納蘭氏的先祖本為蒙古族土默特氏,其首領即為歷史上有名的土默特星懇達爾汗,明朝初年居住在一個被稱為“張”的地方,大約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肇州縣一帶。那裏是嫩江、納林河、呼蘭河和松花江交匯的地帶,山河秀麗,物華天寶。隨後家族幾經戰亂,輾轉變遷,到了北京。
此刻,明珠抱着的小小嬰兒自然繼承了祖先的優良基因,血液里流淌着出生地的芳澤。
望着這個孩子,初為人母的愛新覺羅氏,心中不知不覺也泛起了一絲難得的柔情。
這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的女兒、多爾袞的侄女,家世顯赫,據說年少時非常任性刁蠻。若非因其父親獲罪被廢為庶人,家道中落,心比天高的她絕對不會下嫁給一名侍衛。儘管這名侍衛——明珠聰穎過人,日後終成大器。
嫁入納蘭家之後,愛新覺羅氏鬱鬱寡歡。據說她極其善妒,控制欲極強,連明珠跟家中侍女多說幾句話都要生氣。
關於愛新覺羅氏的強悍與暴躁,有人講述過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說是明珠家有一位聰明漂亮的侍女,平常深得眾人喜歡,愛新覺羅氏對她早有妒意。一次,明珠高興,隨口贊道:“這丫頭,眼睛生得真是漂亮。”愛新覺羅氏馬上臉就陰了。於是,無比恐怖的事情發生了。第二天一早,愛新覺羅氏冷笑着讓人端上一個錦盒。明珠看着她的表情,覺得這其中有什麼古怪,但沒有多想,疑惑地打開盒蓋一看,裏面赫然是一雙人眼!明珠嚇得失聲大叫,從此盡量離愛新覺羅氏遠遠的,輕易不怎麼搭理她。
這個故事的真假筆者不想臆斷。畢竟,強烈的嫉妒情緒真的很容易讓人失控。此外,一些生性狠毒的女人干過的殘暴的事,比這個還過分的在歷史上並不少見。加上那個年代,奴僕的身份和家畜相差不大,被殘酷對待,時人習以為常。
但容我們來讀讀史料。據《覺羅氏墓志銘》記載,愛新覺羅氏是“太祖高皇帝之嫡孫女,英親王之嫡出第五女”,崇德二年(1637年)生。由於皇室的政治鬥爭,其父英親王阿濟格和眾多男丁一朝死於非命,全家被攆出王府。覺羅氏也被貶為庶人,倉促地嫁給尚未顯赫的明珠。據說覺羅氏“平日皈心釋氏,晨起必焚香膜拜,誦梵經一卷。嘗手書《金剛經》……”這樣一位堅持念佛的夫人,也許會因為家道中落、身份的巨大落差而脾性變得很差,但殘暴到命人挖掉侍女眼珠的地步,這種可能性應該不會太大。
孩子的到來給這個刻板的家增添了一些生氣,讓這個沉悶的家庭多了一些輕鬆與笑容。
該給孩子取個什麼樣的名字呢?
話說滿族人承襲其先世女真人的風俗,會給新生兒起名兒。早些時候,由於文化意識不強,給孩子取名也沒個講究,家長所看到的第一個實物即是孩子的名字,因此當時出現了很多以動物或動物製品命名的人名。如清太祖努爾哈赤這個赫赫有名的名字,可能極少有人知道它的意思竟然是“野豬皮”;清太祖之弟舒爾哈齊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三歲野豬皮”,還有一些滿族人的名字的意思是“豹皮”“兔子”等。這種現象說明當時滿族人以漁獵為主,動物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清軍入關后,滿族人和漢族人雜居,受漢文化影響,滿族人用實物給新生兒起名兒的情況逐漸減少,以動物起名兒的也越來越少。他們開始為孩子的名字賦予深刻的文化內涵,表達對一些事物的紀念,甚至寄託美好的願望。
容若出生的季節是冬天,而當時“郎”為男性青少年的通稱,因此容若的乳名被喚為“冬郎”。
給冬郎正式取名的時候,明珠廣泛徵求賓朋意見,根據《易經》裏“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給自己的長子取名納蘭成德;根據佛教術語“容有釋”(解釋經論時,除正義外,容認傍義,稱為容有之說,亦稱容有之釋)、“般若”(智慧、超世俗的認知),取字“容若”。後為避太子“保成”名諱,改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性德又恢複本名納蘭成德。
必須提及的另外一件重大事情是,在容若出生的八個半月以前,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納蘭容若的表哥愛新覺羅玄燁出生,他就是8歲登基的康熙皇帝。這位日後威震四方的表哥,在納蘭容若一生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
容若滿周歲之日,剛剛站穩,只能搖搖晃晃走兩步,眉梢、眼角,純凈如新葉上的露珠,還沒來得及染上人間愁怨。
明珠按照習俗準備了各式各樣的東西,書籍、刀劍、碗碟、珠寶、衣帽,一應俱全,讓容若自主抓取。此所謂“抓周”。
親人們圍着容若,不停地拿各種物事逗引他:
“來,冬郎,看這裏!”
“哇,冬郎,這個是好東西哦!”
小小容若東張西望一陣,順手抓取了兩樣東西:一手珠釵,一手毛筆,再也不肯放下。
明珠嘆道:“看來此兒長大后必為情種,必擅詩文。”
不知是明珠料事如神,還是天意果真如此?
容若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不到十歲就可以做出非常像樣的詩,甚至每每出口成章。
徐乾學在《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墓志銘》中寫道:
容若)自幼聰敏,讀書一再過即不忘。善為詩,在童子已句出驚人,久之益工。
我相信這絕非溢美之詞,更不是杜撰。
所謂“過即不忘”,是說讀一遍,就記住了其中的意思。但真要一字不差地整段整段背誦,還是要熟讀方能成誦。當然,極少數記憶奇才除外。
至於“在童子已句出驚人”,天分稍高的孩子,無論古今,倘若從小就喜讀詩書,耳濡目染,那麼六歲開始作詩實在很正常。不必例舉人盡皆知的駱賓王七歲作《詠鵝》,且說我自己親眼所見。幾年前,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兒只花了十幾分鐘就寫出一首以“母愛”為題的現代詩:
母愛
有一樣東西,
在我心中飛揚,
又非常稀少,
那是母愛。
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
又像龍一樣少,
它像一朵朵潔白浪花,
輕輕流入我的心田。
我發誓這是真的,孩子只有六歲,而且只花了十幾分鐘,甚至只有幾分鐘。我親眼見證了作品的誕生過程。
小男孩兒先是問在電腦前敲字的媽媽:“媽媽,你會不會寫母愛的詩?”
媽媽邊敲邊心不在焉地答:“母愛的詩啊,應該是能夠寫的。不過,這會兒媽媽不想寫。”過了一會兒,媽媽反問,“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你能寫母愛的詩嗎?”
小男孩兒眼睛骨碌碌轉了幾轉,說:“我能寫,我寫給你看。”
十分鐘左右,這首詩就出現在那位媽媽面前,把她驚呆了。
媽媽問:“你怎麼會寫這樣的詩啊?是什麼時候寫的?”
小男孩兒驕傲地答:“就是剛才寫的。”
再來看小容若。
因為愛書,容若很喜歡去父親的書房。起初家人怕他把東西弄亂,不讓他進書房,或者他只進去一小會兒,就被連哄帶騙地拉了出來。但他會趁大人不備,再偷偷溜進去。後來家人見容若確實懂事,並不破壞東西,也就由他去了。
其實明珠工作繁忙,並不經常讀書。何況當時滿族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漢族文化不屑一顧,若不是康熙皇帝崇尚漢文化,也許漢語在當時就成了被排擠的語言。
也許是補償心理,也許是因為眼見康熙皇帝喜歡讀書,作為臣子,明珠對藏書有一種近乎偏執的興趣。在他的書房裏,除了有《論語》《大學》等四書五經之類的典籍,還有許多史書,如《史記》《漢書》《後漢書》……
而漸漸長到十幾歲,成為翩翩少年之後,容若最愛的是唐詩宋詞。
有句話說,你是誰,你就會遇見誰;你是什麼,你就會被什麼遇見。
我有個詩友,湖南詩人夢天嵐,在談起他什麼時候開始寫詩時,他說,讀初中時有個語文老師喜歡詩歌,訂了份詩歌報。某次,夢天嵐隨手拿起一張報紙看起來,沒想到一看之下,他覺得自己被那些簡潔唯美、充滿韻律感的文字驚呆了。他說沒想到還有詩歌這種東西。從此這個看起來五大三粗的男子就迷上了那些字字句句別出心裁的組合,並且一發不可收,人到四十,依然對詩歌無比熱愛,也寫出了許多或厚重或輕靈的作品。我身邊有不少這類痴迷詩歌的人。
容若也是如此。
天性敏感、內心錦繡如容若,與詩詞一相逢,必定一見鍾情,從此以後情有獨鍾。一些美好的字句,讓容若一詠三嘆,無比沉迷,比如唐朝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李商隱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南唐後主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蘇東坡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陳與義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李之儀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如此種種,字字珠璣,容若讀得如痴如醉,簡直廢寢忘食。
真不知道人類的語言何以能夠如此流光溢彩,叫人上癮。容若一見到喜歡的詩詞,必定摘抄下來,熟讀成誦。
少年歲月里,一卷在握,沉迷其中,讀得忘了時間,於容若而言是一種莫大的快樂。在那樣的時刻,和書中人同喜同悲,與書中意相契相合,忘了自己的處境,甚至忘了自己是誰,心之所系,全是他人的離合悲歡,全是這人世的苦辣酸甜。
終於讀完一篇,掩卷長嘆,這才重又把自己帶回現實中來。
表面上看起來,這位少年公子確實可以稱得上是無憂無慮。明珠在京城西北的郊外建了一座別苑,明珠家廟東嶽廟、水母宮、天齊廟都在這一帶,人稱明府花園。這園子足夠大,靈山秀水,亭台樓閣,可以泛舟,可以踢球,可以賞花,可以飲酒。
容若在《郊園即事》中寫道:
勝侶招頻懶,幽靈度石樑。
地應鄰射圃,花不礙球場。
解帶晴絲弱,披襟露葉涼。
此間蕭散絕,隨意倒壺觴。
可見容若青少年時代已有一批朋友,時時往來,飲酒歡聚。
然而容若內心卻是鬱鬱寡歡的,因為沒有人能真正走進他的內心。
三
從出生起,容若就由奶媽餵養,沒有得到足夠的愛。他的父親明珠忙於朝政,他的母親愛新覺羅氏又不是一個太懂愛的人。雖然有一幫僕人圍着,但他們只是把照顧容若當成自己的工作和義務,並沒有用足夠的真心去對待他。或者說,即使他們當中有人是真心的,但很難激發出容若對等的感情。在容若看來,這世上很少有人真正愛他、懂他。
除了祖母寵愛,偶爾摟着他“心肝寶貝兒”地叫,小小的容若經常覺得自己很孤單。父親一天到晚影子都難得看見,而母親呢,整日裏愁眉不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很難看到她的笑模樣。容若見了母親總是怯怯的,覺得彼此隔着看不見的距離,總有隔膜,除非容若生病時。
一天,年幼的容若騎馬回來,突然面色蒼白,忽冷忽熱,腹痛難忍,還嘔吐不止,不一會兒居然昏迷了過去。這次生病,在納蘭容若的生命中埋下了極其兇險的伏筆。
僕人們七手八腳地把容若抱上床,聞訊趕來的愛新覺羅氏慌得不行,她把容若摟在懷裏,對僕人大叫:“快請郎中!快請郎中!”而後哭着對容若說,“孩子啊!你不能出什麼事啊!娘不能沒有你!”
郎中來了,把過脈之後,緩緩道:“貴公子所患寒疾,乃寒邪入體所致。”
郎中開了葯,說病人需要發汗,靜養;還說這孩子表面看起來強壯,體質卻虛,以後務必好好調養,不然容易出大問題,甚至會危及性命。
愛新覺羅氏一一答應。
容若悠悠醒來,見自己躺在母親懷抱里,而母親正暗自垂淚,禁不住心中一暖,他吃力地叫道:“娘!”
愛新覺羅氏趕緊擦乾淚水,勉強笑道:“好孩子,你終於醒了,娘好擔心你!”
容若凝視着娘親,天真地緩緩說道:“娘,容若寧願天天生病。”
愛新覺羅氏大驚道:“這孩子別是燒糊塗了吧?說什麼傻話呢?”
容若認真地說:“孩兒沒有燒糊塗,也不是說傻話。因為只有容若生病,娘才會對容若這麼好。”
愛新覺羅氏的淚水又一次落下來,她突然覺得自己平常太忽略這個家,對丈夫、對孩子都太過粗暴了,她決定要慢慢改變自己。
根據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如果母親過於強悍,兒子往往柔弱。應該說,納蘭容若多愁善感的性格,除了自身敏感的天性,確實和母親對他的態度有關。容若即使日後身材高大,能文能舞,但在精神層面,他始終有些脆弱,成了多情的傷心人。
多年後,經常伴隨康熙四處出行的納蘭容若在一首詞中這樣形容自己的多愁多病:
憶秦娥長飄泊
長飄泊,多愁多病心情惡。心情惡,模糊一片,強分哀樂。
擬將歡笑排離索,鏡中無奈顏非昨。顏非昨,才華尚淺,因何福薄?
話說容若生病當日明珠回到家裏,得知兒子突發寒疾,病情嚴重,很是擔心。他覺得自己也該多找時間陪陪兒子,陪伴他騎射,讓孩子練就一副強壯的身體。
明珠平常對容若非常嚴格,不但規定兒子必須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還常常對他有額外的要求。
一次,容若淘氣,不想練武,老師便罰他扎馬步。過了一陣,容若腿都麻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老師本來也想就這麼放過他算了,不想這時候恰恰明珠到來,了解事情原委后,硬逼着容若繼續扎馬步。容若起初叫苦連天,卻還是堅持了下來,雖然身體筋疲力盡,然而精神上竟然奇迹般體會到了堅持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此後,容若學會了堅持,體能也逐漸得到加強。
可以想像,練習騎馬射箭,肯定都有受傷的時候。習武之人必須承受的苦難,容若一樣都不會少。
不只是對容若學文習武方面嚴加管教,在禮儀方面,明珠對容若的教育也到了苛刻的地步。
容若記得很清楚,大約在他六歲的時候,一次,在家祭過程中,按照規矩,參與者必須分食沒有添加任何調料,僅僅是煮熟了的白肉。在容若看來,這樣的肉不但沒有佐料,還肥肥的,實在油膩,難吃得要命,於是他就不肯吃。而明珠卻逼着他吃下去,容若大哭起來,那塊肉掉在了地上。
明珠也知道這肉確實難吃,不少貴族子弟要麼悄悄把肉藏進袖子裏伺機扔掉,要麼故意在紙上蘸好調料包着肉吃。明珠為了表示自己對祖先的敬重,毫不變通、毫不妥協。即使分給容若吃的那塊肉掉了,他仍然撿起肉來,不由分說往容若嘴裏塞。容若無奈,只得飛快地囫圇吞下。
四
順治十八年(1661年),容若7歲。
這一年正月,清世祖順治帝駕崩,未滿8歲的皇太子玄燁即位。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受顧命奉幼帝玄燁嗣承大統,為輔政大臣。
明珠回到家裏,少不得會對容若說:“容若,你要懂事啊!要認真練武,認真讀書啊!你看看你的表哥玄燁跟你差不多大,已經開始當皇帝了。你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一定要上進啊!”
不難想像,年齡相仿的表哥當上皇帝這件事,必定讓不諳世事的容若內心產生某種難言的震撼。也許自此,康熙這位幼年皇帝就成了容若心中的榜樣。
康熙8歲喪父,10歲喪母,由史上有名的孝庄太后一手帶大。他的父親是順治皇帝,雍正是他的兒子,乾隆是他的孫子,祖孫三代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康熙身上流淌着三種血統,傳承了三種文化,他父親是滿族人,祖母孝庄是蒙古族人,生母佟佳氏是漢族人。
皇帝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康熙自小就有滿族老師教授滿語,學習騎射,又有漢族老師教習書法,傳授四書五經,使他熟知儒家文化。
《康熙起居注》記載了這個帝王的學時起居:從13歲起,每天凌晨四點,康熙就要到無逸齋複習頭一天的功課;早上五點,老師來到課堂,給皇帝行跪拜之禮后,檢查他的功課,然後開始上新課。據康熙自己說,每篇課文的每個段落,老師先要他讀120遍,再背120遍,背熟了再開始學習下一段。早上七點,康熙用早膳,然後開始上早朝,和大臣一起商議國事。午膳后,下午一點,康熙到無逸齋外的院子裏,練習騎射及各種武功。晚膳之後,仍舊是學習。
史書記載他射箭“連發連中”,學文習武“無間寒暑”,所以,康熙能夠成為一代明君,確實是他自己從少年時代起就發奮努力的結果。
而明珠在朝中對皇帝的學習及成長曆程耳聞目睹,時時把皇帝的優點和事迹當成活教材,拿回家教育容若,使得容若學習更有動力,這種情形也是可以料想到的。少時的容若雖然沒有機會經常見到皇帝,甚至年少時根本就沒見過皇帝,但由於父親的敘述,康熙皇帝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容若精神上的成長夥伴。
時光荏苒,在明珠的嚴格要求下,在表哥皇帝榜樣精神的感召下,漸漸地,容若長成文武雙全的翩翩少年,名動京城。人人都知道明珠家有個精詩文、擅騎射的英俊少年郎,以“神童”譽之。
與此同時,明珠自己的事業也是漸入佳境。
康熙七年(1668年)9月,明珠升任刑部尚書。到了冬天,明珠和工部尚書馬爾賽一起去淮揚、興化巡視。明珠漸漸成為少年康熙皇帝身邊非常重要的大臣,在一些重大事件中,這位股肱之臣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父親對兒子的一生有着決定性的影響力,我們來看看明珠究竟是何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