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文學之追憶

明治文學之追憶

今年秋天我寫過一篇《我的雜學》,約有二萬五千言,略述我涉獵中外圖書所受到的幾方面的影響。其中有四節是關於日本的,文中曾云:

“我的雜覽從日本方面得來的也並不少。這大抵是關於日本的事情,至少也以日本為背景,這就是說很有點地方的色彩,與西洋的只是學問關係的稍有不同。”概括的說,大概從西洋來的屬於知的方面,從日本來的屬於情的方面為多,對於我卻是一樣的有益處。這四節中所說及的有鄉土研究,民藝,江戶風物與浮世繪,川柳,落語與滑稽本,俗曲,玩具等這幾項,各項都說的很簡略,而明治文學這一項卻未列入,只在第十八節中附帶說及云:

“明治大正時代的日本文學,曾讀過些小說與隨筆,至今還有好些作品仍是喜歡,有時也拿出來看,如以雜誌名代表派別,大抵有《保登登歧須》,《昴》,《三田文學》,《新思潮》,《白樺》諸種,其中作家多可佩服,今亦不複列舉,因生存者尚多,暫且謹慎。”這裏所說的理由只是一小部分,重要的乃是在於現今的自覺,對於文學覺得不大懂得。翻閱舊文章,看見民國十四年的《元旦試筆》中曾經說過,“以前我還以為我有着自己的園地,去年便覺得有點可疑,現在則明明白白的知道並沒有這麼一片園地了。”在整整的二十年前,已經明了的說了,把文學家的招牌收藏起來,關於文學的話以後便不敢多說,這回的故意省略也就是為此。但是仔細一想,文壇脫退固是好事,把過去的事抹煞不提,缺了一部分也不是辦法,所以如今且來補說一點,作為《我的雜學》的一節吧。

我與日本文學的最初的接觸,說起來還與東京《朝日新聞》有關。我於前清光緒丙午即明治三十九年到東京,那時夏目漱石已經發表了《哥兒》,繼續寫着《我是貓》,不久辭去大學教授,入朝日新聞社,開始揭載小說《虞美人草》。我與先兄住在本鄉湯島的下宿內,看他陸續買了單行本《我是貓》的上冊,《漾虛集》及《鶉籠》等書來,平常所看的是所謂學生報的《讀賣新聞》,這時也改定了《朝日》,天天讀《虞美人草》,還切拔了捲起留着。後來《虞美人草》印成單行本,我才一讀,可是我所喜歡的還是《我是貓》與《哥兒》,《三四郎》,《門》,以及《草枕》四篇中的小品。《保登登歧須》的寫生文我所喜歡的有坂本文泉子,其寫兒時生活的《夢一般》我愛讀多年,今年才把他譯成了漢文,此外有鈴木三重吉與長塚節,鈴木的《千鳥》與長塚的《太十和他的狗》等都在《保登登岐須》發表,而其長篇《小鳥的窠與土》又都登載在《朝日》上面,我只譯過鈴木的幾篇《金魚》等小篇,長塚的可惜未及着手。這些人都與夏目有關的,這裏便連帶的說及。

夏目以外我所佩服的文人還有森鷗外。與他有關係的雜誌是《昴》,後來有《三田文學》。森氏著作甚多,我所喜的也只是他的短篇,收在《分身與走馬燈》,《涓滴》,《高瀨舟》,以及《山房札記》各集中。《昴》的同人中有石川啄木與謝野夫妻,詩與歌都有名,不過那是韻文,於我的影響很少,木下太郎我也很佩服,但是他寫戲曲與美術評論,為我所不大懂的,唯《食后之歌》一冊卻寶藏至今。《三田文學》中的森氏作品似以長篇為多,不很記得了,其中有永井荷風,他的隨筆論文我很是喜歡,雖然其大部分多是後來所作。戶川秋骨也是慶應大學的教師,大概也在其內,但是初期《三田文學》中彷彿少見他的文章,我所讀的都是單行本,所以這裏的關係也有點說不清楚了。

戶川是英文學者,我所喜歡的卻是他的隨筆,雖然他的英文學的論文也是同樣的有意思。他的文章的特色我曾說是詼諧與諷刺,一部分自然無妨說是出於英文學中的幽默,一部分又似日本文學裏的俳味,自有一種特殊的氣韻,與全受西洋風的論文不同。在這幽默中間實在多是文化批評,比一般文人論客所說往往要更為公正而且深刻。這是我對於戶川最為佩服的地方,我在以前佩服內田魯庵的論文也是同一理由,因為他們的思想都是唯理的,而博識與妙文則居其次焉。唯理思想有時候不為世間所珍重,唯在漸近老年的人自引起共感,若少年血氣方盛,不見贊同,固亦無妨也。其次還有這樣的兩位,他們本來或者並不是一路,但在我覺得同樣的愛重,所以唐突的拉在一起來說,這便是永井荷風與谷崎潤一郎。永井的小說如《祝杯》等大都登在《中央公論》上,谷崎的如《刺青》等是在《新思潮》上發表的,當時也讀過,不過這裏要說的乃是他們的隨筆散文,並不是小說。老實說,我是不大愛小說的,或者因為是不懂所以不愛,也未可知。我讀小說大抵是當作文章去看,所以有些不大像小說的,隨筆風的小說,我倒頗覺得有意思,其有結構有波瀾的,彷彿是依照着美國板的小說作法而做出來的東西,反有點不耐煩看,似乎是安排下好的西洋景來等我們去做呆鳥,看了歡喜得出神。廢名在私信中有過這樣的幾句話,我想也有點道理:

“我從前寫小說,現在則不喜歡寫小說,因為小說一方面也要真實,—真實乃親切,一方面又要結構,結構便近於一個騙局,在這些上面費了心思,文章乃更難得親切了。”我對於一般小說不怎麼喜歡,但如永井晚近所作的《東綺譚》,谷崎的《武州公秘話》,所寫的方面不同,我讀過都感覺有興趣,不過他們又還寫有散文隨筆,那麼我所喜歡的自然還是在這一邊了。永井的《日和下馱》—這書名翻譯不好,只好且用原文,大概還是最初登在《三田文學》上,後來單行,是我的愛讀書之一,文章與意思固然都極好,我的對於明治的東京的留戀或者也是一種原因,使我特別愛好這一冊小書。此外的《荷風隨筆》,《冬之蠅》,《面影》,以及從前的《雜稿》都曾收集,惜已有散失,《下谷叢話》是鷗外式的新體傳記,至今還在看。谷崎的隨筆大概多是近幾年中所寫,我所喜的是《青春物語》以後的,如《攝陽隨筆》,《倚松庵隨筆》,《鶉鷸隴雜纂》等均是,《文章讀本》雖然似乎是通俗的書,我讀了也很佩服。這兩位作家的輩分與事業不是一樣,我卻是一樣的看重,關於文章我們外國人不好多嘴,在思想上總是有一種超俗的地方,這是我覺得最為可喜的。講到末了還有一位島崎藤村先生。他在日本新文學上的位置是極其重要的,拿別人來和他作比較,例如夏目與森這兩位,一是大學教授,一是軍醫總監,文學活動時期只以明治大正為限,藤村則一生只是弄文學,從二十六歲時發表新詩集起,後來做小說,至七十二歲逝世,還在寫《東方之門》未曾完了,前後將五十年,自明治以至昭和,一直為文壇的重鎮。他的詩與小說以前也曾讀過好些,但是近來卻愛看雜文,所記得的還是以感想隨筆為多,在這裏我也最覺得能看出老哲人的面影,是很愉快的事。我不能正當的稱揚其詩與小說的功績,只在講到隨筆的地方說及他,便是為了這個緣故。藤村隨筆里的思想並不能看出有什麼超俗的地方,卻是那麼和平敦厚,而又清澈明凈,脫離庸俗而不顯出新異,正如古人所說,讀了令人忘倦。大抵超俗的文章容易有時間性,因為有刺激性,難得很持久,有如飲酒及茶,若是上邊所說的那種作品則如飲泉水,又或是糖與鹽,乃是滋養性的也。這類文章我平常最所欽慕,勉強稱之曰沖淡,自己不能寫,只想多找來讀,卻是也不易多得,淺陋所見,唯在兼好法師與芭蕉,現代則藤村集中,乃能得之耳。

關於白樺派的諸君,今且從略,其理由則是已在明治以後,不在此文所說範圍之內,其次亦因我與諸君多曾相識,故暫且謹慎也。鄙人本非文人,豈敢對於外國文學妄有論列,唯因雜覽日本著作,頗受裨益,乃憑主觀稍加紀錄,以志不忘,見識謬誤自不能免,但如陶淵明言,願識者見而恕之而已。民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立春以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立春以前
上一章下一章

明治文學之追憶

%